0%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2025年07月05日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子兰

译文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旅人来到长城脚下,在长城的泉眼边饮马。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马儿嘶鸣,闻见水中腥气,那是浸泡过征人尸骨的水。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这哪里是普通的泉水啊,它永远无法清澈流淌。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它能洗净骨上的尘土,却洗不去骨中的冤屈。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如果尸骨能像流水一样,四海之内或许还有还魂的可能。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如今只空余呜咽的水声,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词语注释

潺湲(chán yuán):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
呜咽(wū yè):形容低沉凄切的流水声或哭泣声。
征人:远征的将士。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行:血泪浸透的边塞悲歌

朔风卷起黄沙,将斑驳的城墙蚀刻成历史的皱纹。在这道横亘北疆的巨蟒身下,唐代诗人王建以《饮马长城窟行》蘸着征人的血泪,在乐府旧题上刻下新的伤痕。

一、长城窟前的历史回响

秦汉烽燧的余烬未冷,隋唐征战的鼙鼓又震落了戍卒的骨灰。当诗人驻足长城脚下,马儿在积水的窟穴前嘶鸣,那水中浮动的腥气,原是千百年来征人骸骨浸泡出的苦涩。史载隋炀帝三征高丽时,"死者相枕,臭秽盈路",而唐太宗东征亦"十不存一"。诗人所见之水,实乃历史沉淀的苦酒。

二、白骨砌就的修辞迷宫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二句,将乐府民歌的直白化作锋利的双关。汉代《饮马长城窟行》尚存"青青河畔草"的温柔,至此已蜕变为"骨上土"与"骨中冤"的尖锐对仗。考古所见长城沿线万人坑中层层叠压的尸骨,恰是这诗句最残酷的注脚。诗人以流水喻冤魂,暗用《古诗十九首》"浩浩阴阳移"的意象,却将相思之泪化为控诉之血。

三、呜咽水声里的集体记忆

"声中疑是言"的恍惚,道出了整个盛唐的集体创伤。天宝年间,唐军远征南诏,"前后死者几二十万",杜甫笔下"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场景,在此化作水流中的絮语。敦煌残卷《王昭君变文》里"白骨如山积"的描写,与诗中"四海有还魂"的绝望呼应,共同构建了唐代边塞诗的血色记忆场。

这曲被长城阴影切割的挽歌,终以"空流呜咽声"作结。水流冲刷着永远洗不净的冤屈,正如历史长河永远无法真正冲淡那些被碾碎在帝国车轮下的生命哀鸣。

赏析

长城窟边的呜咽,从来不只是水声。征人的白骨沉在浑浊的窟水中,战马低头啜饮时突然的嘶鸣,揭开了这首乐府诗最刺目的意象——"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里的水腥味"既是感官的真实,更是历史的腥膻",战马尚知悲鸣,而征人却早已化作无言白骨。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二句,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为"怨极而泣血之语"。流水能冲刷泥土,却冲不散层层叠叠的冤屈。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特别强调这个"冤"字的双重性:既是个体生命的枉死之冤,更是历史循环中征戍制度的集体之冤。流水与白骨在此形成残酷对照,唐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傅璇琮称之为"中国战争诗中最具震撼力的意象并置"。

当诗人幻想"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时,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是"用最天真的假设揭露最深的绝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代文学史》指出,这种看似荒诞的想象,实则延续了汉乐府"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的民间叙事传统,将个体命运与永恒流水并置,产生"刹那即永恒"的悲剧美感。

最后"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的结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解读为"历史回声的文学化呈现"。流水声里的疑似人言,既是亡灵未息的控诉,也是诗人代言的隐喻。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在《中国文学经典》中特别激赏这种"将听觉幻觉转化为历史记忆"的手法,认为它实现了"从个人抒情到集体记忆的升华"。

这首乐府的力量,正在于它将长城下的窟水变成了历史的听诊器。每一道水纹都是未愈合的伤口,每一声呜咽都是被遗忘的姓名。当后世读者凝视这潭混着白骨的水窟时,看到的何止是唐代的征人,更是所有被战争碾碎的平凡生命。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代诗评家钟惺《古诗归》叹其"以马嘶水腥起兴,惊心动魄处全在骨字上做文章。'浸征人骨'四字,已道尽长城窟之悲,偏又翻出'不洗骨中冤'五字,如闻地下幽魂击筑而歌"。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终不成潺湲'句最妙,流水本可浣尘,偏说不能涤冤,将征人遗恨写得刻骨三分。后段'骨若比流水'四句,更作痴语,愈痴愈痛。"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类比:"'声中疑是言'与李长吉'秋坟鬼唱鲍家诗'同工,皆以幻听写幽怨。然此诗'洗骨'之喻较'鬼唱'更见沉痛,盖流水尚在,冤魂永锢。"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特别推崇结句:"'空流呜咽声'中藏着东方诗歌特有的含蓄美学,不直言控诉而让流水作证,较之《饮马长城窟行》古辞'青青河畔草'的思妇视角,此作更显历史厚重。"

诗眼撷珍

  • "为浸征人骨":清代纪昀批注"五字有千钧之力"
  • "不洗骨中冤":钱钟书《谈艺录》谓"反用'沧浪之水浊兮'典故,翻出新境"
  • "四海有还魂":朱光潜《诗论》解为"化用《楚辞》招魂意象而更显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