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
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阑干。
有池有榭即濛濛,浸润翻成长养功。
恰似有人长点检,著行排立向春风。
根柢虽然傍浊河,无妨终日近笙歌。
骖骖金带谁堪比,还笑黄莺不较多。
万株枯槁怨亡隋,似吊吴台各自垂。
好是淮阴明月里,酒楼横笛不胜吹。

光宪

译文

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
城门和煦的风吹干了落花,柳絮飞遍江南,如雪却不寒。
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阑干。
唯独傍晚来到水边驿站,闲人最爱倚着红栏杆。
有池有榭即濛濛,浸润翻成长养功。
有池塘有亭榭便烟雨朦胧,雨水滋润反成生长之功。
恰似有人长点检,著行排立向春风。
仿佛有人时常照料,一行行柳树排列迎春风。
根柢虽然傍浊河,无妨终日近笙歌。
根虽扎在浑浊河边,却不妨终日听笙歌。
骖骖金带谁堪比,还笑黄莺不较多。
柳条如金色丝带谁能比,还笑黄莺歌声不够多。
万株枯槁怨亡隋,似吊吴台各自垂。
万株枯柳似在怨隋亡,如悼念吴宫各自低垂。
好是淮阴明月里,酒楼横笛不胜吹。
最美是淮阴明月下,酒楼笛声悠悠吹不尽。

词语注释

闾门(lǘ mén):城门。
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濛濛(méng méng):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
柢(dǐ):树根。
骖骖(cān cān):形容柳条柔长如马缰。
枯槁(kū gǎo):干枯。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旧题,至唐代经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改制为新声,遂成文人竞相吟咏的曲调。此组诗当创作于中晚唐时期,正值词体由民间曲子词向文人词过渡之际。诗人以江南杨柳为意象载体,将历史兴亡之感与个人闲愁交织,延续了《杨柳枝》曲调"托物寄情"的传统。

地理意象

诗中"闾门""江南""淮阴"等地理标记,勾勒出运河沿岸的特有景致。大运河畔遍植杨柳的习俗始于隋炀帝,故第三首"万株枯槁怨亡隋"直指隋堤杨柳典故。诗人临水凭栏时,眼见杨柳依旧而王朝更迭,遂生"似吊吴台各自垂"的物是人非之叹。

艺术匠心

四首诗章法精巧:首章以"飞遍江南雪不寒"写柳絮轻盈之态;次章"有池有榭即濛濛"状烟柳迷离之姿;三章"根柢虽然傍浊河"喻文人处浊世而自清高的风骨;末章"酒楼横笛不胜吹"则以听觉延展意境,暗合《杨柳枝》作为笛曲的音乐特性。

社会隐喻

"闲人多凭赤阑干"一句,透露出中唐文人普遍的闲适与惆怅。杨柳"近笙歌"却"笑黄莺"的拟人笔法,折射出士大夫既流连市井繁华,又保持精神超脱的矛盾心态,与白居易"中隐"思想遥相呼应。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个兼具历史纵深与生命张力的审美空间。全篇通过"风暖落花""江南雪不寒"等柔婉意象,形成冷暖交织的独特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盛赞此类写法:"以物象为史笔,托柔条说兴亡"。

上阕"临水驿""赤阑干"的描写,暗合宋代《苕溪渔隐丛话》所指出的"唐人杨柳词多含驿亭别恨"。那凭栏独立的"闲人",实则是历史沧桑的见证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以静观动"的笔法,体现了中晚唐诗歌"将个人感遇融入自然时序"的典型特征。

中段"濛濛""浸润"的细雨意象,被清代《唐诗别裁》评为"得造化润物之妙"。而"著行排立向春风"的拟人化描写,恰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所言:"将隋堤柳的集体记忆,转化为生命秩序的仪式感"。浊河畔的笙歌与金带,构成奢靡与清雅的强烈反差,印证了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唐代杨柳诗特有的华靡与衰飒二重性"的观点。

末段"怨亡隋""吊吴台"的历史指涉,与扬州明月、酒楼横笛形成时空叠印。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淮阴夜笛的意象群,完成了从植物特性到历史感慨的升华"。那"不胜吹"的笛声,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代文学史》所评:"既是物理性的力竭,更是心理性的愁绝"。

全篇以杨柳之"形"写历史之"神",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称的"物态—人情—史识三重结构"中,完成了对隋唐盛衰的深沉咏叹。那风中摇曳的柳条,既是自然造化的奇迹,更是历史长河中永恒的生命见证。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胡应麟《诗薮》评首联"飞遍江南雪不寒":
"以柳絮喻雪本属寻常,而'不寒'二字独出机杼,将暮春温柔气韵凝练如珠,更暗合'赤阑干'之闲适,可谓物我两忘之境。"

唐汝询《唐诗解》析"浸润长养功"句:
"濛濛池榭间暗藏造化玄机,诗人以拟人之笔写春风点检杨柳,如列队迎迓青帝使臣,此中禅机较谢客'池塘生春草'更进一层。"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傍浊河近笙歌":
"金带黄莺之喻,非止状物精妙。浊河笙歌并置,恰似乐天'浔阳江头'之思,然以骖骖金带傲视莺啼,别具贵贱颠倒之讽喻。"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总评末章:
"万株垂柳吊亡隋,忽转淮阴明月笛声,如见张丽华锦缆事。其妙在怨而不怒,当年炀帝栽柳旧事,尽在'不胜吹'三字吞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