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灵和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向昔人。
何似晓来江雨后,一行如画隔遥津。
彭泽初栽五树时,只应闲看一枝枝。
不知天意风流处,要与佳人学画眉。
暖傍离亭静拂桥,入流穿槛绿摇摇。
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
春来绿树遍天涯,未见垂杨未可夸。
晴日万株烟一阵,闲坊兼是莫愁家。
十首当年有旧词,唱青歌翠几无遗。
未曾得向行人道,不为离情莫折伊。

孙鲂

译文

灵和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向昔人。
灵和殿前春风和暖,柳丝轻舞摇曳,仿佛在向古人致意。
何似晓来江雨后,一行如画隔遥津。
怎比得上清晨江雨过后,一行杨柳如画般隔开遥远的渡口。
彭泽初栽五树时,只应闲看一枝枝。
彭泽当初栽下五棵柳树时,本应悠闲地观赏每一枝条。
不知天意风流处,要与佳人学画眉。
却不知天意风流之处,是要让柳树与佳人比试画眉的技艺。
暖傍离亭静拂桥,入流穿槛绿摇摇。
温暖的柳枝轻拂离亭旁的桥,绿意盎然,穿过门槛,摇曳生姿。
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
不知落日时分是谁在送别,令人心碎的是那千万条柳枝。
春来绿树遍天涯,未见垂杨未可夸。
春天到来,绿树遍布天涯,但若未见垂柳,便不值得夸赞。
晴日万株烟一阵,闲坊兼是莫愁家。
晴日下万株柳树如烟似雾,悠闲的街坊正是莫愁女的故乡。
十首当年有旧词,唱青歌翠几无遗。
当年十首旧词,咏柳唱柳,几乎将柳色咏尽。
未曾得向行人道,不为离情莫折伊。
未曾向行人诉说,若非离别之情,莫要折取柳枝。

词语注释

灵和:指灵和殿,南朝齐武帝时所建,殿前植柳。
太昌:指太昌年间,南朝齐武帝年号。
彭泽: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爱柳,宅边植五柳。
莫愁: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名,善歌谣。

创作背景

关于《杨柳枝》创作背景的考析

春水初生的盛唐遗韵
《杨柳枝》作为乐府杂曲歌辞,其源流可追溯至汉乐府《折杨柳》,至唐代经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翻新为"洛下新声"。此组诗以"灵和风暖太昌春"开篇,暗合南朝张绪典故——《南史》载齐武帝植蜀柳于灵和殿前,赞其风流可爱似少年张绪。诗人笔下"舞线摇丝"的杨柳,实为盛唐气象的隐喻,太昌春色里摇曳的不仅是柳枝,更是开元天宝年间文人纵马章台的浪漫记忆。

彭泽五柳的文人镜像
"彭泽初栽五树时"显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化用。东晋义熙年间,陶潜归隐栽柳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中唐文人既向往田园闲适,又难舍红尘风流。"要与佳人学画眉"一句,巧妙糅合了"张敞画眉"的闺阁情趣与"章台柳"的市井意象,折射出安史之乱后,士大夫阶层在仕隐之间的微妙心态。

晚唐离亭的千缕愁思
后两联"暖傍离亭静拂桥"、"春来绿树遍天涯",实为晚唐社会风貌的剪影。据《唐摭言》记载,长安灞桥、洛阳上东门等处的官柳,曾是唐人折柳送别的固定场景。诗人以"魂断千条与万条"的夸张笔法,暗写黄巢之乱后驿站衰败的景象。那些曾被无数诗人歌咏的垂杨,在乾符年间的战火中,已化作"闲坊兼是莫愁家"的沧桑见证。

曲辞流变的最后绝响
末章"十首当年有旧词"道出《杨柳枝》作为音乐文学的演变轨迹。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自注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这种由教坊曲演化而来的词调,在会昌灭佛后的文化重建中,成为连接宫廷雅乐与民间俗曲的纽带。诗人以"不为离情莫折伊"作结,既是对汉魏古意的追怀,亦是对新兴词体的自觉——那些曾经在《教坊记》中鲜活存在的曲辞,正随着大唐夕阳缓缓沉入历史的烟津。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核心意象,通过四组画面构建起一个春意盎然又暗含离愁的审美世界。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评价此类咏柳诗时曾言:"咏物之妙,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本诗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感完美交融。

首联"灵和风暖太昌春"以动态笔触展开画卷,"舞线摇丝"的拟人化描写令人想起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咏物须取神"的论断。春风中摇曳的柳丝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忠实摹写,又暗喻舞姬的曼妙姿态,与后文"佳人画眉"形成意象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物我双写"的手法正是中晚唐咏物诗的典型特征。

第二联转入雨后江景的描绘,"一行如画隔遥津"的构图深得画理三昧。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平远之意冲融"的审美境界在此得以体现,而"隔"字又暗藏别绪。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宋诗词讲演录》中分析此句时强调:"空间阻隔的物理距离,最终都转化为心理距离的丈量。"

第三联用陶渊明"彭泽五柳"典故,却翻出新意。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所谓"用事不使人觉"在此得到完美诠释,从"闲看一枝"到"学画眉"的转折,既写出柳叶如眉的自然形态,又暗含男女情思。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联"将士大夫隐逸情怀转化为世俗情爱表达,体现唐诗世俗化倾向"。

末联"魂断千条与万条"以夸张手法写离愁,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异曲同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数量词的强化使用,是唐代诗人表现心理张力的重要手段。"而尾联"不为离情莫折伊"的反说手法,恰如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云"反接法最见波澜",将折柳赠别的传统写出新意。

全诗以"柳"为经、"情"为纬,既有"万株烟一阵"的壮阔画面,又有"闲坊莫愁家"的生活细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在《唐代诗学》中总结道:"这种将自然意象、历史典故、市井生活熔于一炉的创作方式,正是中唐以后诗歌走向多元化的典型例证。"诗人通过柳枝的千姿百态,最终完成对生命体验的多维度书写。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灵和"四句:
"以'画眉'喻柳枝,纤秾合度。后二句忽转空灵,如见江烟袅袅中,远浦摇青之致。"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彭泽"篇:
"用陶公五柳事而翻出新意,'学画眉'三字使无情枝条俱含媚态,此之谓化工之笔。"

宋·刘辰翁批点"暖傍离亭":
"'魂断千条'较'断肠'更进一层,柳丝牵恨,竟成千古绝唱。后之咏柳者,未易超越此境。"

清·黄周星《唐诗快》解"春来绿树":
"以'莫愁家'结绿杨深处,不独写景,更蕴人世温凉。万株烟柳中藏多少故事,此白乐天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总评:
"组诗五首如五色丝绦,或咏史(灵和殿柳),或拟人(学画眉),或写魂(千条魂断),终以'莫折离情'收束。柔条千尺,终绕指柔,的是晚唐绝句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