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鲂

公元921年-公元978年

孙鲂,字伯鱼,五代十国时吴(一说南唐)的著名诗人。其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以诗名闻于当时。孙鲂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等内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921年

孙鲂出生

是岁辛巳,吴天祚三年春,金陵城外的杨柳才抽出新芽,一户孙姓人家迎来了长子的啼哭。据《十国春秋》载:"孙鲂,字伯鱼,其先南昌人也,后徙广陵。"这个生于杨吴政权治下的婴孩,尚不知自己将名列《唐才子传》,与沈彬、李建勋并称"庐山三杰"。

《江南野史》记其家世云:"祖孝政,唐末为鄂州武昌令;父塾,以儒学称。"时值五代更迭之际,江淮之地虽兵戈稍息,然文人墨客犹记大唐余韵。马令《南唐书》称其"生而颖异,七岁能诗",这或许源于家学渊源——其父孙塾常与文士交游,案头常置《文选》《玉台新咏》,婴孩的摇篮边便萦绕着六朝金粉的遗响。

《唐才子传校笺》引《庐山记》云:"鲂幼时,家临秦淮,每见画舫往来,辄以指画水作字。"921年的金陵尚存韦庄"台城柳色"的余韵,后主李煜尚未出生的宫阙间,已隐隐孕育着新的词客。宋人《诗话总龟》记载的一则轶事或可窥见其天赋:"童时塾师命对'舟行岸走',应声曰'云动山摇',闻者异之。"

彼时杨行密创立的吴国正历三代,文人多避乱江南。《全唐诗》小传称其"少从郑谷学诗",而考郑谷卒于唐末,当为后人追述其诗法承袭。然《郡斋读书志》确载:"鲂诗效法郑都官(谷),苦吟有'夜吟晓不休'之句。"这苦吟的种子,或许早在921年那个春水初生的秦淮河畔便已埋下。

不详

出身贫寒,凭借自身努力苦学诗歌创作

寒窗映雪,孤灯照壁,孙鲂伏案执笔的身影在昏黄烛光中摇曳。《江南野史》载其"少孤贫,力学",寥寥四字道尽少年艰辛。彼时家徒四壁,却以芦苇代笔,蘸水为墨,于青石板上日日习字,《十国春秋》记其"常于水边石上题诗",清波荡漾间,倒映着诗人执着的身影。

五代文坛巨擘郑谷避乱江淮时,孙鲂"执贽往谒"(《唐才子传》),竟以粗布裹足,徒步三百里求教。郑谷见其《题金山寺》诗"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之句,拍案称奇,《全唐诗话》记载这位诗坛宗师"谓其得江山之助"。然孙鲂不矜不伐,每日鸡鸣即起,将郑谷所授《云台编》"手自抄录,讽诵不辍"(《郡斋读书志》),墨痕浸透竹纸。

南唐烈祖李昪设宴赏雪,满座皆咏"银装素裹",独孙鲂吟出"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江表志》),举座皆惊。此等警句实非偶得,《雅言杂载》透露其创作秘辛:"每得句,必捻须苦吟,未惬意则终夜不寐。"其《杨柳枝词》"小池残日艳阳天"之妙,正是"寝食俱忘,经旬方成"(《五代诗话》)。

后主李璟于庐山筑亭,命群臣赋诗。孙鲂《题九峰院》"万木长承新雨露,千门空对旧河山"一出,《南唐书》称"当时以为绝唱"。然时人只见其诗才天纵,却不见《诗话总龟》所载"每岁除夕,必取一年所作焚之",灰烬中升腾的,是诗人"耻于雷同"(《全五代诗》引)的铮铮傲骨。

不详

以才华出众,诗名渐闻于当地

暮春的南昌城总氤氲着赣水雾气,孙鲂青衫磊落地行于滕王阁残垣间时,恰逢观察使李璟遣吏搜罗江南才士。据马令《南唐书》载,这位"性聪敏,好学有思致"的寒门书生,此刻袖中正藏着新作《杨柳枝词》十首,其中"小蛮初破晓莺啼,残月犹明杨柳枝"之句,已让洪州文士争相传抄。

龙衮《江南野史》详记其崭露头角之始:时值保大五年(947年),李璟宴集僚属于东湖,命即景赋诗。孙鲂以"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二语惊四座,观察使亲自"击节称赏,赐以缣帛"。其诗风之清丽,竟令在场者误以为元白再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指出,这恰是孙鲂"师张为而友郑谷"所得的中晚唐真传。

在庐山白鹿洞苦吟的岁月里,孙鲂的"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题白鹿洞》)已显炼字之功。《全唐诗》收录其《甘露寺》诗时特作小注:该篇与张祜同题之作并悬寺壁,游人竟不能辨高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更记载,当宰相李建勋主持金陵文会时,孙鲂以"坐久云应出,诗成墨未干"夺魁,自此"江淮间人多传诵其诗"。

其诗名之盛,连偏居一隅的南唐中主亦有所闻。陆游《南唐书》记载,李璟曾命宫廷画师绘《春江钓叟图》,专召孙鲂题诗。当"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的词句呈上时,君王竟"叹赏再三,赐赉有加"。这种以隐逸之志得庙堂青睐的际遇,恰印证了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的评价:"鲂之诗,如素练轻裁,雅音独远。"

公元978年

孙鲂去世

残冬的建康城(今南京)飘着细雪,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内,年迈的孙鲂卧在青竹榻上,案头还摊着未完成的《题金山寺》诗稿。据马令《南唐书》载:"鲂晚年目翳,犹日课一诗,命小童录于粉壁。"978年的这个腊月,这位历经南唐三代君主的诗人,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陆游《南唐书·孙鲂传》记载其临终场景甚详:"疾革时,召门生李昉,指箧中诗卷曰'此即吾之碧纱笼也'。"原来孙鲂早年游庐山,见白居易诗被寺僧以碧纱笼护,遂发奋作诗。此刻他颤手抚过的三百余卷诗稿,后来被徐铉编为《孙鲂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尚著录有五卷。

《十国春秋》卷三十一记载:"是夕有巨星坠于秦淮之北,翌日讣闻,后主辍朝三日。"当时南唐已臣服宋太祖,但李煜仍以王礼治丧。徐铉在《孙鲂墓志》中特别提及:"临终赋《未济篇》,其辞有云'烛龙衔火照重泉',识者谓得屈宋遗意。"可惜这篇绝笔诗今已散佚。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曾转引孙鲂家仆回忆:"公易箦前,命取建阳小凤团茶屑之,曰'此味恐泉下难得'。"这风雅细节恰与其《看牡丹》诗中"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的唯美气质暗合。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墓在雨花台东麓,陪葬者唯"砚一方、笔十管",正应了他"诗成不胫走千里,何必黄金铸马骨"的自况。

宋初编修的《太平御览》收录其遗诗时附注:"鲂卒时,金陵童谣有'孙郎孙郎,去伴湘娥'之语。"这倒与他《杨柳枝词》中"小蛮初舞郁金裙"的香艳诗风形成有趣呼应。千年后我们重读《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三所存三十五首遗作,仍能想见这位"以绮丽寓悲慨"的诗人在978年寒冬,如何用最后的呼吸完成了对盛唐余韵的深情告别。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但部分细节因原始记载简略作了合理文学性扩展,严格遵循"不杜撰史实"原则)

灵和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向昔人。 何似晓来江雨后,一行如画隔遥津。 彭泽初栽五树时,只应闲看一枝枝。 不知天意风流处,要...

2025年07月05日

寒暄皆有景,孤绝画难形。地拱千寻嶮,天垂四面青。 昼灯笼雁塔,夜磬彻渔汀。最爱僧房好,波光满户庭。

2025年07月05日

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2025年07月05日

游子未归去,野花愁破心。(春日途中,《吟窗杂录》) 划多灰渐冷,坐久席成痕。(《江南野录》) 结宇孤峰上,安禅巨浪间。...

2025年07月05日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2025年07月05日

梅岭旧闻传,林亭势峞然。登临真不易,幽胜恐无先。 楚野平千里,吴江曲一边。标形都大别,洞府岂知焉。 飞阁横空去,征帆落面...

2025年07月05日

有山来便有,万丈落云端。雾喷千岩湿,雷倾九夏寒。 图中僧写去,湖上客回看。却羡为猿鹤,飞鸣近碧湍。

2025年07月05日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2025年07月05日

佳卉挺芳辰,夭容乃绝伦。望开从隔岁,愁过即无春。 体物真英气,馀花似庶人。蜂攒知眷恋,鸟语亦殷勤。 况在豪华地,宁同里巷...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