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遥远,苦乐良难保。宿昔梦同衾,忧心梦颠倒。
含酸欲谁诉,转转伤怀抱。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云卿

译文

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
朝阳爬上高台,离别的人望着秋草心生哀怨。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只见那无边的天空,却看不见你远行的道路。
君行本遥远,苦乐良难保。
你的旅程本就遥远,苦乐难料难以预料。
宿昔梦同衾,忧心梦颠倒。
昨夜梦中与你同眠,醒来忧思缠绕心绪纷乱。
含酸欲谁诉,转转伤怀抱。
满腹心酸能向谁倾诉,辗转反侧更添伤悲。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你我结发为夫妻时已不算早,可你出征远行却为何如此匆匆。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
问候寒暖终有停歇时,憔悴的容颜却再难恢复。
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人们总爱计算寿命长短,可死去的人又何曾真正老去。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年少力壮却再无相见之期,就像那湍急的流水和呼啸的狂风。

词语注释

衾(qīn):被子。
宿昔:昨夜。
征行:远行,多指出征或远游。
寒暄: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
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女左右共髻束发,后泛指结婚。

创作背景

论《古别离》的创作背景与艺术意蕴

一、历史脉络中的离歌

《古别离》属乐府杂曲歌辞,其题旨可溯至汉魏六朝时期。彼时战乱频仍,征戍不绝,文人多以"别离"为题摹写乱世悲音。此诗虽未明署作者,然其沉郁苍凉的笔调,与盛唐至中唐边塞诗风一脉相承,或为八世纪文人拟乐府之作。诗中"征行去何早""水深风浩浩"等句,暗合天宝年间府兵制崩坏后壮丁被迫远征的社会现实。

二、秋草万里见深悲

开篇"离人怨秋草"以物候起兴,承《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传统,却易春草为秋草,更添肃杀之气。"万里天"与"万里道"的空间对仗,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时空张力,将游子征途的渺茫与思妇凝望的焦灼,凝练为天地间的永恒怅惘。

三、梦魂颠倒写世艰

"忧心梦颠倒"句堪称诗眼。《诗经·关雎》早有"寤寐思服"之咏,此处却以梦境错乱映射现实伦理的崩塌。唐代《通典》载"戍边者多死不返",诗中"死者何曾老"正是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残酷反讽。寒暑易节而红颜凋零,少壮离别即成永诀,此般痛楚较之南朝江淹《别赋》,更添几分盛唐转衰时的时代阴霾。

四、歌行体中的生命沉思

末四句以水喻时,风浩浩兮命渺渺,深得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的哲理意味。然不同于建安诗人的慷慨悲凉,此处"人皆算年寿"的冷峻笔调,已现中唐诗人对生命价值的理性审视。结句"水深风浩浩"化用《楚辞·九怀》"风波浩浩兮"的意象,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对命运洪流的永恒叩问。

此诗犹似一面菱花镜,既映照出乐府传统的光影,又折射着特定时代的血泪。那些秋草边的叹息、颠倒的梦境、浩浩的风波,终在千年后依然颤动读者的心弦。

赏析

暮色中的别离,总是浸透着无尽的哀愁与无奈。《杂曲歌辞·古别离》以秋草、万里天、浩浩风波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茫而凄凉的离别画卷,将离人内心的苦楚与忧思娓娓道来。

秋草与万里天:苍茫时空的孤绝
"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开篇即以"秋草"点明时节,暗喻离别之悲凉。秋草枯黄,随风摇曳,恰如离人飘零无依的心境。而"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则进一步以空间的辽阔反衬离别的渺茫——目之所及是浩瀚无垠的天空,却看不见远行之人所走的道路,凸显了离别的无望与徒劳。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此句:"以空间的无限拓展时间的漫长,离别的痛苦在苍茫天地间更显深刻。"

梦与忧:颠倒错乱的思念
"宿昔梦同衾,忧心梦颠倒"二句,刻画了离人梦中相聚、醒后更添忧愁的心理状态。"同衾"之梦本为慰藉,却因现实的残酷而化为"忧心",梦与醒的颠倒,正是离人精神煎熬的写照。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叹:"梦与忧交织,写尽相思之苦,可谓入木三分。"

迟与早:生命无常的悲叹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道出了人生聚少离多的无奈。结发本已晚,离别却又来得太早,这种时间上的错位,暗示了命运的残酷。而"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则以草木凋零喻人生衰老,离别的憔悴终难复原。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二句悲凉彻骨,将离别的永恒伤痛写得淋漓尽致。"

浩浩风波:不可预知的未来
末句"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以"水深风浩浩"的意象收束全篇,既实指路途的艰险,又虚指人生的无常。风波险恶,象征着前路的不可预知,而"少壮无见期"则彻底斩断了重逢的希望,余韵悠长。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此句:"以景结情,而情愈深,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全诗以朴素的语言,将离别的痛苦与人生的无奈层层递进,最终在浩浩风波中达到高潮。秋草、万里天、同衾梦、浩浩风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苍凉而优美的离别图景,令人读之黯然神伤。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

"朝日高台"四句,写别离之景而情在其中,末二语尤觉黯然。至"宿昔梦同衾"以下,转入征人苦况,笔力沉痛。结处"少壮无见期"十字,真乃血泪迸洒之句,较之"人生七十古来稀"更觉悲怆。

陆时雍《诗镜总论》

此诗气格高浑,如孤鹤唳空。前段写景能摄秋魂,"万里天"与"万里道"相对,有咫尺天涯之叹。后段"寒暄有时谢"数语,直是勘破生死关头,非经丧乱者不能道。

贺裳《载酒园诗话》

"但见万里天"二句,眼前景道出无限凄凉,较"路远不可测"更觉含蓄。通篇不作怨语而怨意弥深,末以"水深风浩浩"收束,如闻易水之歌,有余哀矣。

黄生《唐诗评》

前四语是空中布景,后十二句是实地写情。"含酸欲谁诉"一转,如孤雁失群,鸣声凄断。结发迟而行役早,对比中见人世无常,直抵《古诗十九首》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

"宿昔梦同衾"二句,从《诗经·关雎》"寤寐求之"化出,而忧思更深。全篇以秋草起,以风涛结,中间穿插梦境与现实,章法如织锦回文,弥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