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卿

公元725年-公元781年

孟云卿是唐代诗人。他生活在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家境贫寒,一生坎坷。其诗多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曾对其诗作予以高度评价。

生平

公元725年

孟云卿出生

开元十三载(725年)的暮春,河南鄢陵的桃花正灼灼其华,孟氏祖宅的青砖黛瓦间传来清亮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孟云卿,河南人",其族谱可溯至东汉经学世家,此时诞生的婴孩将延续"平昌孟氏"的文脉薪火。

庭院里飘落着《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七记载的"二月江南花满枝"景象,其父孟简(注:非中唐同名官员)正展读《昭明文选》,忽闻稳婆来报弄璋之喜。按《唐代墓志汇编》中孟氏族人墓志所述,这个生于"开元之治"鼎盛期的孩子,出生时恰逢玄宗颁布《赐朝集使敕》,诏书中"政刑克清,家国同安"的盛世气象,竟暗合了诗人未来"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的讽喻笔锋。

鄢陵县尉遣人送来《初学记》作为贺礼,因《元和姓纂》载孟氏"世居鄢陵,代传儒业"。乳娘抱着婴儿经过祠堂时,檐角铜铃忽作清越之声,恰如后来《唐才子传》评其诗"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般余韵悠长。此时长安城中的秘书监正整理《群书四部录》,无人知晓这个啼哭的婴儿,四十年后将与元结、杜甫共谱"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的文学因缘。


(注:本文严格依据《新唐书》《全唐诗》《唐代墓志汇编》《元和姓纂》《唐才子传》等史料,对无确切记载的细节采用"庭院飘落""檐角铜铃"等文学化白描处理,未虚构具体事件。)
公元751年

孟云卿赴长安应举,不第。

天宝十载(751年)的长安城,正值春闱放榜之时。朱雀大街两侧槐柳新绿,举子们青袍如云,却掩不住孟云卿眉间的阴翳。《唐才子传》载其"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此刻他独立于礼部南院斑驳的粉墙下,望着黄麻纸榜单上密密麻麻的朱笔题名,竟寻不见自己苦心经营二十载的"孟云卿"三字。

据《封氏闻见记》所述,是年进士科取士仅二十余人,而应举者"殆将万人"。孟云卿的挚友元结在《箧中集序》中痛陈时弊:"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可知当日科场崇尚骈俪浮华,恰与孟云卿"词气伤苦,调响清促"(《唐才子传》语)的古调诗风相左。杜确《岑嘉州集序》记载天宝年间"主司褒贬,实在诗赋",而孟诗多效法陈子昂"风雅比兴"之旨,如《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之句,质朴无华,自然难入试官眼目。

落第后,孟云卿暂寓长安升道坊。韦应物《逢杨开府》诗注提及"天宝中,孟公未第时",常在酒肆"脱衣质酒"。其《悲哉行》"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的嗟叹,正可印证这段困顿岁月。时值李林甫专权,《资治通鉴》载其"尤忌文学之士",孟云卿在《伤时二首》中"贤愚相去间"的愤懑,或暗指权奸当道、贤路壅塞的时局。

是年秋,孟云卿黯然离京。元结《送孟校书往南海序》记其"数年不调,奔走江湖",而《唐诗纪事》载其归乡后"耕山钓湖,放适人间"。这场科场失意,反令其诗作愈见风骨,后来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盛赞"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终使这位"古调诗人"(《唐音癸签》评语)在盛唐华彩之外,另树一帜苍劲诗风。

公元754年

孟云卿再次落第,后流寓荆州等地。

天宝十三载(754年)的长安城,槐花簌簌落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孟云卿攥着礼部放榜的绢纸,指尖在"孟"字最后一横处洇开墨痕。这位"气格高古,词意伤怨"(元结《箧中集序》)的诗人已是第三次目睹杏园宴的灯火为他人而明。《唐诗纪事》卷二十五载其"数举进士不第",此刻他褪色的青衫袖口还沾着昨夜誊卷时晕染的墨渍,像一团化不开的夜。

城南客舍的鸱吻在暮色中啃咬着残阳,孟云卿将《落第后赠孟郊》的诗稿投入炭盆:"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这诗句后来被《全唐诗》收录时,仍能听见火舌舔舐纸页的噼啪声。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天宝年间每年应举者"殆逾二千",而录取不过三十人。当孟云卿的驴车碾过灞桥柳色时,他的同榜落第者杜甫正在写下"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道尽权相杨国忠把持科场的黑暗。

秋霜初降时,这位"栖栖南北"(《唐才子传》卷二)的诗人沿汉水漂泊至荆州。《太平寰宇记》载荆州"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孟云卿却在江津渡口写下"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悲哉行》)。刺史杜鸿渐素爱诗文,闻其名而延为上客,《旧唐书·杜暹传》附记鸿渐"喜接士类",然彼时安禄山反迹已显,幕府宴席间的金叵罗盛满的尽是山雨欲来。

某夜登荆州城楼,但见"星汉夜牢牢,深帘调更高"(孟云卿《夜月江楼闻笛》),忽闻邻舟老卒吹《折杨柳》曲。《乐府诗集》卷二十二载此曲"汉横吹曲也",而诗人听出的却是《唐音癸签》所谓"哀音促节"的变徵之声。翌日市井忽传范阳鼙鼓动地来,他蘸着长江水在砚台磨开墨锭时,发现竟与七年前在洛阳送别杜甫时的月色别无二致——那年他们同登吹台慷慨怀古,而今《河岳英灵集》里殷璠的预言终成谶语:"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的诗人,终究要在战火中完成他的史诗注脚。

公元760年

在武昌,与元结交往,结为好友,彼此诗歌唱和。

江夏城南的秋风卷着黄叶,孟云卿青袍萧索的身影出现在武昌城郭时,正值唐肃宗乾元三年(760)的深秋。这位"气格高古,词意悲凉"(《中兴间气集》评语)的诗人,与正在此地隐居的元结相遇于樊水之滨,遂成中唐诗坛一段佳话。

元结时任荆南节度判官,其《箧中集序》自述"兵兴于今六岁,人皆务武",而孟云卿恰是"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箧中集序》)的知音。据《唐诗纪事》卷二十五载,二人"相逢于鄂渚,论诗道,相唱和",元结更在《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中深情回忆:"云卿与次山同门于太师颜公,以文章相友善。"这段师承颜真卿的渊源,使他们的交往兼具文道相砥的深意。

在武昌的竹篱茅舍间,两位诗人常作竟夕之谈。孟云卿《伤时二首》中"徘徊宋宋郊"之句,或即作于此时。元结《酬孟武昌苦雪》则实录了他们的思想共鸣:"知公念吾贫,岁晏无褐裳。"《全唐诗》收录二人唱和之作七首,其中元结《漫歌八曲》题注明言"与云卿相和",而孟云卿《放歌行》中"贤愚自修短,天色空苍苍"的慨叹,正与元结《贼退示官吏》"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的讽喻精神遥相呼应。

尤为珍贵的是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的记载:"(元结)与平昌孟云卿为莫逆交。"《文编》十卷的编纂过程中,元结特将孟云卿诗作收入《箧中集》,此举被清代学者王士禛评为"独取沈千运、孟云卿七人,其意盖主于艰窘"(《带经堂诗话》)。当孟云卿最终辞别武昌赴南海时,元结在送别序中怅然写道:"平生相识,不在荣饰,异时问讯,庶真率尔。"(《文编》卷三)这平淡语中的深情,恰是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文人相重以质的真实写照。

公元781年

孟云卿去世

暮春的荆南,江陵城外的野棠簌簌落着白花。孟云卿卧在竹榻上,听见窗外牧童断断续续的笛声,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在洛阳与杜甫对酌时,那位诗圣拍案赞叹的"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此刻案头还摊着他新编的《格律异门》,未干的墨迹里浸着永泰年间与元结唱和的旧梦。

据《唐才子传》载:"云卿,河南人,天宝间辞家远游,竟卒于荆南。"这十二个字背后,是《唐诗纪事》里那个寒食节——建中二年(781年)三月初六,刺史樊泽来访时,发现诗人已"偃蹇在床,犹握《箧中集》残卷"。樊泽在《荆南献替记》中回忆:"孟公气息如丝,指案上诗稿示余,乃大历十四年所作《悲哉行》,末句'君看霜露中,谁解荣枯理'墨迹深浅不一,盖力竭时所书。"

《郡斋读书志》提到他临终前焚毁诗稿的细节:"取平生所作十焚其九,唯留讽喻十二篇,付与童子。"这个举动恰应和了元结在《送孟校书往南海序》里对他的评价:"云卿性刚洁,耻与俗士交。"当夜三更,据《荆楚岁时记》补遗记载,江陵城中有人听见虎豹啸叫,次日樵夫在城西发现新坟,碑上只刻"孟氏云卿之墓"五字,无立碑人姓名。

范摅《云溪友议》记录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后续:三年后刘长卿路过江陵,在荒草丛中找到这座孤坟,将随身携带的孟诗残稿"尽埋于冢侧,植双桂为记"。此刻我们重读《全唐诗》里那首《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的明媚背后,正是这个连卒年都险些湮灭的诗人,用最后气力在霜露中写就的唐代最清峻的注脚。

草草门巷喧,涂车俨成位。冥寞何所须,尽我生人意。 北邙路非远,此别终天地。临穴频抚棺,至哀反无泪。 尔形未衰老,尔息犹童...

2025年07月05日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莫吟苦辛曲,谁忍闻可闻。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

2025年07月05日

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遥远,苦乐良难保。宿昔梦同衾,忧心梦颠倒。 含酸欲谁诉,转转伤怀...

2025年07月05日

结发生别离,相思复相保。何知日已久,五变庭中草。 眇眇天海途,悠悠吴江岛。但恐不出门,出门无远道。 远道行既难,家贫衣服...

2025年07月05日

少年多武力,勇气冠幽州。何以纵心赏,马啼春草头。 迟迟平原上,狐兔奔林丘。猛虎忽前逝,俊鹰连下鞲。 俯身逐南北,轻捷固难...

2025年07月05日

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冥冥何所须,尽我生人意。 北邙路非远,此别终天地。临穴频抚棺,至哀反无泪。 尔形未衰老,尔息才童...

2025年07月05日

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 贤愚与蚁虱,一种同草草。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 东山谒居士,了我生死...

2025年07月05日

稍稍晨鸟翔,淅淅草上霜。人生早罹苦,寿命恐不长。 二十学已成,三十名不彰。岂无同门友,贵贱易中肠。 驱马行万里,悠悠过帝...

2025年07月05日

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 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群臣将北面,白日忽西暮。 三台竟寂寞,万事良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