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2025年07月05日

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
缑山遗响昔所闻,庙庭进旅今攸设。

孟简

译文

喧喧金石容既缺
钟鼓喧闹,金石之音已渐渐停歇
肃肃羽驾就行列
庄严肃穆的羽驾(指仪仗)排列成行
缑山遗响昔所闻
昔日曾听闻缑山(传说中仙人王子乔飞升之处)的仙乐遗响
庙庭进旅今攸设
如今庙堂之上,舞队有序行进,仪式庄严展开

词语注释

金石:钟磬等乐器,泛指音乐
羽驾:饰有羽毛的车驾,指仪仗队
缑山(gōu shān):传说中仙人王子乔飞升之处,借指仙乐
攸设:有序安排、布置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宫阙之时,礼乐官员正以最庄重的姿态筹备着一场穿越时空的仪式。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惠昭太子庙庭前,青铜编钟与特磬在斜阳下泛着幽光,《享惠昭太子庙乐章》的乐声即将在天地间铺展成一条连接人神的精神甬道。

"喧喧金石容既缺"的铿然之音里,暗藏着中唐礼乐重建的深意。安史之乱后,太常寺乐工流散,宗庙雅乐十不存一。宪宗命太常卿裴郁等人考订旧章,重制太子庙乐舞。金石之器虽不及盛唐完备,但每一记钟磬仍带着复兴的意志,在残缺中叩响对储君之灵的告慰。

当文舞者执羽籥退场,"肃肃羽驾就行列"的武舞队列踏着《破阵乐》的遗韵而来。此间暗合贞观旧制——文舞象德,武舞象功。惠昭太子李宁虽未及即位,但庙庭仪轨仍按储君之礼,文武二舞的交替,恰如唐人"礼乐相济"的政治理想在祭祀空间里的具象化演绎。

"缑山遗响昔所闻"化用周灵王太子晋吹笙作凤鸣的典故,将道教仙话与儒家庙祭奇妙融合。而"庙庭进旅今攸设"的实景描写中,可见太常乐工严格遵循《大唐开元礼》的程式:六十四名武舞者执干戚,八佾之阵如兵法布列。这种将军事阵列转化为舞蹈语汇的智慧,正是唐王朝"神道设教"传统的生动体现。

在晚钟与初月交织的刹那,文舞的羽旄与武舞的斧钺完成象征性的权力交接。这场仪式不仅是宪宗朝重振礼乐的政治宣言,更在金石羽籥的震颤间,完成了对盛世记忆的招魂与重构。

赏析

在这首郊庙歌辞中,诗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古代祭祀仪式中神圣而肃穆的场景。开篇"喧喧金石容既缺"一句,通过金石乐器的喧响戛然而止的意象,营造出仪式转折的紧张氛围。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特别指出,此处"以声写静"的手法,使"肃肃羽驾就行列"的仪仗行进更显庄严,羽驾(饰有羽毛的车驾)的肃穆队列与金石余韵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缑山遗响"化用《列仙传》王子乔缑山乘鹤的典故,将仙界笙乐与人间庙庭乐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以仙乐衬庙乐",赋予祭祀仪式通神达圣的宗教内涵。尾句"庙庭进旅"的"旅"字尤为精妙,既指武舞队列的严整,又暗含《周礼》"六舞"中武舞称"干舞"的礼制传统,展现出唐代宫廷祭祀"礼乐相济"的文化特质。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从金石止息的悬停感,到羽驾行列的秩序美,再至仙凡共鸣的超越性,最终落于"今攸设"的现实庄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诗"以十四字浓缩祭祀乐舞的精髓,在空间转换与时间延展中完成神圣场域的建构"。诗人通过精准的意象并置,使短暂的仪式瞬间获得永恒的文化重量,体现盛唐祭祀文学"中和雅正"的审美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二语('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如闻韶頀,肃穆中自具流动之致。羽驾行列之象,得《楚辞·九歌》遗韵,而金石收声处尤见唐人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缑山遗响'用王子晋吹笙典而不露斧凿,'庙庭进旅'句将武舞阵列写得肃杀森然。全篇章法如仪仗徐行,先文后武,允称郊庙雅音。"

翁方纲《石洲诗话》谓:"此章最得《乐记》'进旅退旅'真意。'遗响''攸设'四字,把古今礼乐传承说得庄重典雅,非深于礼者不能道。"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有言:"郊庙歌辞易入板滞,此首独以'喧喧''肃肃'相映成趣,声象互转,恍见文武二舞交替之态,可谓'有声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