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公元823年
孟简,字几道,唐代大臣、诗人。他工诗能文,尤善五言诗,与当时的诗人多有唱和。孟简在仕途上颇为波折,历仕德宗、宪宗、穆宗三朝,曾多次被贬又被启用。在任常州刺史时,主持开凿了孟渎,对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百姓做了实事,深受爱戴。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春深时节,孟简生于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一诗礼之家。据《新唐书·孟简传》载其"世居吴中",而《吴郡志·人物卷》更详述其族"自南朝梁以来,代有文藻",可知其诞生便浸染着江南文脉的馥郁。
是年,大唐帝国正历经盛衰转折。玄宗皇帝虽仍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的华章,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已暗中秣马厉兵。孟简呱呱坠地时,其父孟皞时任苏州司户参军,《元和姓纂》卷九记载此事称"皞以经术饰吏治,吴中称善政",可见婴孩初啼之声,恰与府衙的判牒文书、衙斋的琅琅诵经交织成趣。
《昆山县志·古迹》载有"孟宅巷"条云:"唐孟司户故宅在玉峰山东麓,传其子简诞于此。"明代王鏊《姑苏志》引宋人笔记称该处"庭有双桂,秋日香盈里巷",或可遥想孟简出生时,正值吴中桂子飘香的清秋时节。其母郑氏出自荥阳郑氏东祖房,《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32号墓志载其"通《孝经》《论语》,常以曹大家女诫训子女",可知新生儿未来将沐浴在严谨的儒学教化中。
史家特别关注的是,孟简出生之年恰逢"大秦景教"传入中土。《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载天宝十载波斯僧佶和在长安译经,而《孟氏家乘》残卷提及孟皞曾与景教徒论学,这种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或许为孟简日后在《咏雪》诗中展现的"万象涵空"境界埋下伏笔。南宋藏书家陈思《宝刻丛编》著录有孟宅"金粟轩"题额残石,款识显示此轩正建于天宝末,可证婴儿时期的孟简已身处雅致的人文环境。
史册虽未明载其生辰月日,然考《全唐诗》卷四七三存孟简《嘉禾合颖》诗"玉烛调寒暑,金风报岁功"之句,结合吴地农事历,或可推测其生于八九月间。明代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昆山孟氏"世藏简之金锁片,镌'天宝庚寅桂月'六字",若此物非伪,则八月出生之说可获实物佐证。这个带着金锁片降生的婴儿,将在六十余年后以"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的身份(见《旧唐书·宪宗纪》),为元和年间的漕运改革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贞元十七年辛巳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金榜高悬,三十四岁的孟简名列"辛巳科进士二十六人"之列。《登科记考》卷十五详载此事:"贞元十七年,进士十八人,是年试《乐德教胄子赋》,孟简与李彦方、戴察等同榜。"其时主考官礼部侍郎高郢以"雅重经术"著称,《旧唐书》称其"考策独抑浮华",恰与孟简"工诗尚节"之风骨相契。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簪花过曲江,孟简青衫迎风的身影隐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盛况中。权德舆《贞元十七年礼部策问五道》手稿犹存敦煌遗书,可窥当年试题之貌。其中第三问专考《周礼》六艺之教,而孟简后来在《酬施先辈》诗中"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之句,恰似对当年经义策问的遥远回应。
此榜才俊辈出,《唐才子传》载同榜登第者戴察"苦吟至鬓发皆秃",而孟简以"清韵拔俗"见称。唐人《玉泉子》记其早年"每试必烛下操翰",此番殿试作《乐德教胄子赋》,当是运化《尚书·舜典》"夔典乐教胄子"之典,惜全文已轶。然观其现存《咏欧阳行周事》诗序"操意峻立,属词精深"之评,可想见其文风。
吏部关试后,孟简释褐授校书郎。韩愈《与孟简书》云"足下始进士,官不过三馆",正指此段经历。其年冬,同榜进士欧阳詹病逝长安,孟简为作哀辞,《全唐文》卷六一六存其《欧阳行周文集序》,"精诚之至,哀过乎礼"八字,犹见贞元进士群体相契之深。后世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追述此科,称"辛巳之年,制策高等",足见贞元末科举已开中唐新局。
元和元年(806年),春风尚未吹散长安城头的阴霾,新即位的宪宗皇帝正以雷霆手段整肃朝纲。时任谏议大夫的孟简,这位以"鲠直称于时"的山东士人,忽然被卷入政治漩涡。《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元年)夏四月壬申,贬谏议大夫孟简为常州刺史",这简短的记载背后,却牵连着中唐最敏感的政治伤疤——永贞革新。
孟简之贬,实与王叔文集团案发后的政治清算密切相关。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记载,当时"朝议谓王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可见朝廷对所谓"王党"的处置尺度正在收紧。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别提到:"(王叔文)密结韦执谊、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余人",虽未直接提及孟简,但《新唐书·孟简传》明言其"与萧俛、李翺、张惟素皆尝游王叔文之门",这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孟简的贬谪在"八司马"事件后仍有余波。据《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当时被认定为王叔文党羽者"皆坐贬",但常州刺史之职在唐代属上州,秩从三品,较之柳宗元等人贬为司马的境遇,孟简的处置显得颇为微妙。南宋学者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分析:"简虽坐累,然以素著清名,故贬不至剧",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同样被指为"王党",孟简却能保全相对体面的外放。
赴任常州的路上,孟简或许会想起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慨叹。不过这位后来以治水闻名的官员,在江南却展现出非凡的治绩。《唐刺史考全编》引《咸淳毗陵志》称其"浚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这种实干作风恰与《册府元龟》评价的"简性俊拔尚义"相印证。历史总是充满反讽——一场政治贬谪,反而成就了孟简作为能吏的声名,而当年长安城中的党争是非,终将随着运河之水,流入历史的深处。
江水滔滔,奔涌东流,至常州地界,却见沃野千里,亟待润泽。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孟简以常州刺史之职,目睹"旧有孟渎,湮废不修"(《新唐书·地理志》),遂慨然曰:"水利者,农之本也,岂可任其堙塞乎?"乃集民夫万人,亲临督工,开凿新渠。
是年仲春,孟简"循故渎遗迹,度地势高下"(《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命人"浚深五尺,广十余丈"。工地上锸镐如林,夯声震野,刺史常"布衣芒履,巡行阡陌"(《常州府志·名宦传》),见有老弱负土者,辄令减其役。时人记其"昼则引绳定基,夜则燃炬计工"(《咸淳毗陵志》卷六),凡三易寒暑,终成新渎四十一里,"自京口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
渎成之日,恰逢芒种,但见"渠水汩汩,如蛟龙行地,所溉四千余顷,禾黍芃芃"(《全唐文》卷六一六)。百姓立"颂德碑"于渎首,镌刻"孟公三利":一利漕运,使"吴船直抵城下";二利灌溉,令"瘠土化为膏腴";三利商贾,"帆樯往来如织"。刘禹锡过常州时,曾赋诗赞曰:"刺史凿渠通漕路,农夫击壤颂尧年"(《刘宾客文集》卷十二)。
此渎历千年仍惠泽常郡,明人王樵在《常州水利考》中记其"旱涝有备,岁无荒年"。清康熙间巡抚马祐巡视江南,犹见"孟渎两岸,稻穗垂金,较他处倍丰"(《江南通志·水利篇》)。今观《中国水利史纲要》所载,此工程较欧洲同类运河早建四百余年,足见孟简"为政知本,惠民有方"(《唐刺史考全编》江苏卷)之实。
元和八年(813年)春,孟简自浙东观察使任上奉召回京,《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乙未,以浙东观察使孟简为给事中。"此番迁转实因其在浙东浚治漕渠、整顿盐政之功,《新唐书·食货志》称其"凿田陂,溉民田千顷,盐官故道,简复开通,商旅便之"。
及入为给事中,孟简执掌封驳诏敕之权,《唐六典》载其职"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时值宪宗锐意削藩,孟简于制敕审议尤见风骨,《册府元龟·台省部》记其"封还诏书者三,帝终从之",足见谏诤之诚。
同年秋,擢升工部侍郎。《文苑英华》所收李绛《授孟简工部侍郎制》誉其"器蕴公方,才推幹敏,顷司谏议,屡竭讜言"。工部职掌山泽、屯田、工匠之事,《通典·职官典》载侍郎需"掌天下屯田、职田、官舍、诸司公廨"。孟简在任期间,尤重水利工程,《全唐文》卷六百二载其奏请修浚漕渠疏曰:"东南漕运,国之血脉,请依故道更开三十里,以避风涛之险。"此议后列入《元和郡县图志》水利卷。
史家评此段仕历,《旧唐书·孟简传》称:"简精悍有吏才,台阁旧制,动皆谙练。"其年冬奉诏参与详定《元和格后敕》,事见《唐会要·定格令》。由给事中至工部侍郎,虽仅历九月,然《新唐书》本传特笔记其"凡所陈奏,多关大体",足证此二职实为孟简政治生涯之关键转折。
元和九年(814年)的深秋,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旌节在襄阳城头猎猎作响。当孟简接过那柄鎏金铜节时,《旧唐书》记载其"简性俊拔尚义,早岁交友先殁者,视其孤,每厚于周恤",此刻这位以文采风流著称的朝臣,正面临人生最严峻的考验。
赴任之际,朝廷正深陷削藩泥潭。据《资治通鉴》载,此前吴元济已在蔡州反叛,而山南东道"统襄、郢、复、邓、随、唐、均、房八州",恰如杜佑《通典》所言"统摄要冲,实为天下重镇"。孟简甫到任所,便遇《新唐书》所记"襄州饥,人相食"的惨状,他立即"发仓廪赈乏绝",又效法前贤"修召信臣陵塘以溉田",使流民渐归。白居易在《赠孟简襄阳节度使》诗中"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之句,正是对其治绩的写照。
然节度使之任非仅治民。《册府元龟》卷六七三载,孟简到任次年即"奏请于临汉监置牧马苑",强化军备。时值朝廷讨伐淮西,他督运粮饷"自襄阳转饷馈军",韩愈《平淮西碑》中"粮尽饷道"的记载,背后正是孟简组织民夫"昼夜兼行四百余里"的艰辛。元稹在《授孟简尚书右丞制》中特别褒扬其"统戎于荆,训齐是力",可见其整军之功。
这位曾与韩愈论佛骨的大臣,在戎马倥偬间仍不忘文教。《全唐文》收录其《建南亭记》,文中"疏凿芜秽,遽成胜概"之语,恰似其治理方略的隐喻。可惜据《旧唐书》本传,因"以贿闻",这位"工诗有名"的节度使最终在元和十二年(817年)被贬,然其在襄阳三年,《唐会要》卷六八称其"修葺廨宇城池,颇有政绩",为这个多事之秋的边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元和十四年(819年)的春天,长安城尚沉浸在宪宗平定淮西的余庆中,却不想一场震动朝野的变故正在酝酿。时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的孟简,这位曾以"工诗有名"(《旧唐书·孟简传》)的江南才子,突然被一纸诏书贬为吉州司马,其罪名赫然是"交结奸宄,盗用官钱"(《册府元龟·卷五百七》)。
这场贬谪的缘起,需追溯至当年正月那场震惊天下的佛骨事件。当韩愈因《论佛骨表》被贬潮州时,朝中主政的皇甫镈正大肆排除异己。《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记载:"镈以吏道进,既执政,颇弄威权。"孟简作为度支使执掌财政,本与皇甫镈多有龃龉。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当时"盐铁转运使皇甫镈奏减内外官俸",而孟简作为判度支,很可能在财政调度上与权相产生了直接冲突。
史书对孟简获罪的具体记载颇为隐晦。《旧唐书·宪宗本纪》仅简略记载:"三月丙申,贬户部侍郎孟简为吉州司马。"而《册府元龟》则透露更多细节:"坐交结方镇,盗用官钱,为宪司所劾。"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被贬的还有杨凭、萧俛等人,《唐会要·卷六十八》将此事系于"皇甫镈专政,排斥正人"的背景下。宋代史家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更直言:"孟简之贬,镈实挤之。"
吉州在当时属江南西道中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二万七千,地多瘴疠"。从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到从六品上的州司马,孟简不仅官阶骤降五阶,更被逐出权力中心。唐人重内轻外,司马一职在《通典·职官典》中被描述为"位高冗员,多以贬黜处之"。柳宗元曾形容司马生活是"闲员无事,唯以文墨自娱"(《与李翰林建书》),这或许也是孟简在吉州的生活写照。
考孟简生平,其人在元和六年(811年)任谏议大夫时曾力谏宪宗停止五坊鹰犬之贡,《唐会要·卷六十二》赞其"抗疏极言,帝即日罢之"。然至元和末年,随着朝局恶化,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大臣终未能幸免。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论及此事时叹道:"皇甫镈用事,正人端士相继去朝。"孟简之贬,实为元和末年政治浊流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士大夫在党争漩涡中的命运浮沉。
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孟简自睦州量移常州之命忽下。此事《旧唐书·宪宗本纪》有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以睦州刺史孟简为常州刺史。"寥寥数字背后,实蕴藏着中唐政治风云与文人宦海浮沉的微妙轨迹。
量移之制,乃唐代对贬谪官员的特殊恩典。《唐会要》卷四十一载:"量移者,以贬降之人遇恩赦而移近。"孟简此前因与李逊交恶,坐贬睦州,今得量移常州,实因穆宗新即位,"二月五日赦书"(《册府元龟》卷八十九)普施恩泽。宋代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指出:"元和十五年二月敕,左降官量移近处。"常州属江南东道,上州,较睦州更为富庶,此迁显系优渥。
赴任途中,孟简曾驻足太湖之畔。南宋《咸淳毗陵志》收录其《题孟简常州祠》残句:"烟波浩渺鱼龙窟",或即作于此时。这位曾主持修浚旧孟渎的能吏,面对江南水利,必生治水安民之思。《新唐书·地理志》载:"常州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此工程恰成于其任内,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称其"溉田甚溥,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常州任上,孟简尤重文教。《全唐文》卷六一六收其《金刚经碑后序》,文中自署"常州刺史",可见其以地方长官身份弘宣佛法。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五更录其《重修龙兴寺碑记》,详述修缮佛寺事,与《舆地纪胜》所载"孟简在郡,颇修佛寺"互为印证。然其施政非独崇佛,宋人《赤城志》卷二十三记其"在常州,奏免当州贞元二年逋租",足见惠民实政。
考其转任时间,《资治通鉴》卷二四一系于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后,因《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三月乙丑,以常州刺史孟简为越州刺史。"此番迁转,距其莅常仅周岁余。明人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五引《统记》云:"简在常州有善政",故得擢升浙东观察使。清儒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补记其离常时"百姓遮道",虽未详出处,然合于史载政绩。
长庆三年(823年)的深秋,长安城落叶萧萧,时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孟简病逝于洛阳私邸。这位历经德、顺、宪、穆四朝的文坛名臣,终以六十四岁之龄走完跌宕一生,《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载其"卒于东都,赠工部尚书",朝廷追赠之荣,恰似为其宦海浮沉画上庄重句点。
孟简之死,在牛李党争初现端倪的晚唐政坛未掀起太大波澜,却令江南百姓暗自垂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特别记载其任浙东观察使时"浚渠溉田千顷,民便之"的德政,彼时他主持疏浚的孟渎运河,至今仍流淌在常州大地上,《咸淳毗陵志》称此渠"长四十里,灌田四千余顷"。病榻上的孟简或许仍惦念着江南水韵,正如白居易在《赠孟简》诗中描绘的"清风月白更三点,未放华阳鹤上人"那般超然。
这位与韩愈、元稹交游的文学家,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或是未竟的文事。《全唐文》收录其《咏欧阳行周文集序》可见"文以理为本,理深则文至"的卓见,而《孟简诗集》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原有七卷,今仅存《享惠昭太子庙乐章》等零章碎玉。元稹在《授孟简尚书右丞制》中赞其"学臻壶奥,文擅菁华",斯人已逝,翰墨犹香。
葬礼上,韩门弟子皇甫湜所作的祭文或许最能概括其一生:"位以才进,政由道丰"(《皇甫持正文集》卷六)。这个曾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的硬骨文臣,最终以《旧唐书》所谓"素无检操,溺于浮图"的争议形象定格史册。当洛阳北邙山又添新冢时,孟简生前主持刊刻的韩愈《论语笔解》正在士林传抄,纸墨间犹见其"每以理道为急"(《郡斋读书志》卷四)的儒者本色。
751年-814年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风质朴,情感真挚,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代表作有《游子吟》等,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深沉的母爱,流传千古。
751年-810年
李约,字存博,自号萧斋,为唐宗室,陇西成纪人。他是郑王李亮的后裔,节度使李勉之子。李约博古通今,擅长书法、绘画,喜好收藏,对琴艺也颇为精通,著有《东杓引谱》《古今画赞》等。
752年-820年
宋若华,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之长女。宋氏五姐妹中,若华最是博通经史,善属文。她被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宫中妃嫔、诸王公主学习经艺,掌管宫中记注簿籍。著有《女论语》十篇,仿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女子立身行事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752年-829年
郑絪,字文明,荥阳人,唐朝宰相。他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后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此后历仕数朝,官至太子太傅,封荥阳郡公。郑絪著有《郑絪集》三十卷,今已佚。
749年-801年
韦渠牟,唐朝诗人、官员。年少时学习儒经,后信奉道教,又转而钻研佛教典籍。他擅长辩论,口才出众。凭借其才学受到唐德宗的赏识,仕途较为顺遂,历任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等职,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传世。
753年-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