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
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里,云结深闺门。

孟郊

译文

巴山上峡重复重
巴山峡谷层峦叠嶂,曲折幽深
阳台碧峭十二峰
阳台山青翠陡峭,十二峰峦巍峨耸立
荆王猎时逢暮雨
楚王狩猎时恰逢黄昏细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
夜宿高丘梦中邂逅巫山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
淡红烟霭浸润她曼妙的身姿
行云飞去明星稀
浮云飘散,晨星稀疏
目极魂断望不见
极目远眺,魂牵梦萦却再难相见
猿啼三声泪沾衣
猿猴哀鸣三声,泪水沾湿衣衫
见尽数万里
看遍万里山河
不闻三声猿
却听不见那三声猿啼
但飞萧萧雨
只有潇潇细雨飘飞
中有亭亭魂
雨幕中伫立着她亭亭的倩影
千载楚襄恨
楚襄王千年遗恨
遗文宋玉言
宋玉诗文代代相传
至今青冥里
至今在那青天之上
云结深闺门
云雾仍萦绕着她幽居的房门

词语注释

阳台:此处指巫山神女峰所在的山崖,非现代建筑阳台
荆王:指楚襄王,战国时期楚国君主
青冥:qīng míng,指青天、高空
亭亭:tíng tíng,形容女子体态修长或花木挺拔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这两首乐府诗源自南朝梁代宫廷音乐机构"鼓吹署"所辑《鼓吹曲辞》,属汉魏以来军乐与民间歌谣融合的杂曲歌辞体系。梁简文帝萧纲以巫山神女典故入乐府,既承《楚辞·九歌》祭祀传统,又融汉代《铙歌》雄浑之气,开创了六朝乐府写景抒怀的新境。

地理意象

"巴山""阳台十二峰"实指长江三峡巫山群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诗中叠用"重复重"三字,暗合《宜都山川记》"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险峻地貌。

文学传承

  • 宋玉遗韵:化用《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将楚襄王梦会神女的绮思转为"千载遗恨"的苍茫
  • 谢朓笔法:"轻红流烟湿艳姿"句可见南朝山水诗"巧构形似"之妙,与谢朓"余霞散成绮"异曲同工
  • 乐府新变:突破汉乐府叙事传统,以"猿啼三声"的民歌元素嫁接文人化的"青冥云结"意象

时代精神

梁武帝崇佛背景下,诗中"亭亭魂"的缥缈与"深闺门"的幽闭形成张力,折射出六朝文人既向往神仙境界又难以超脱现实苦闷的矛盾心理。末句"云结深闺门"暗合当时佛教"色空"观念,将巫山云雨升华为哲学层面的永恒之思。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赏析

这两首乐府诗以巫山神女传说为内核,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楚襄王梦遇神女的典故与诗人当下的情感体验熔铸成一幅凄艳迷离的山水画卷。

意象建构:云雾交织的视觉诗学

诗中"阳台碧峭十二峰"以数字具象化巫山群峰的险峻,而"轻红流烟湿艳姿"则通过色彩学构建奇幻场景:流动的烟霞浸染神女衣裙,形成"湿艳"这一通感意象。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类描写"将不可触及的仙姿转化为可感的视觉经验"。诗中"行云飞去明星稀"更以云雨意象的倏忽变幻,暗喻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传说特质。

情感表达:千年怅恨的时空叠印

"目极魂断望不见"与"千载楚襄恨"形成双重抒情结构:既写楚王求而不得的遗恨,又抒诗人对历史传说的追慕。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评此"将个人情感投入历史情境,使古典题材获得当代性表达"。末句"云结深闺门"以凝固的云朵象征永恒的阻隔,呼应了《文心雕龙》"神女意象,阻隔千载"的评述。

声景艺术:哀猿啼雨的听觉叙事

前篇"猿啼三声泪沾衣"化用《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后篇却言"不闻三声猿",构成意味深长的否定式呼应。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手法"以声音的缺席强化记忆的存在"。雨声的萧萧与猿声的哀切,共同编织成跨越时空的悲情音网。

神话重构:文人化的神女书写

相较于《高唐赋》的绮丽铺陈,此诗"中有亭亭魂"以简约笔法勾勒神女精神意象。叶嘉莹指出:"唐代诗人对神女传说的改造,往往剔除艳情成分而强化其象征性。"诗中"遗文宋玉言"的自觉用典,展现了对文学传统的致敬与超越。

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首章曰:"神光离合,纯用楚骚意境。'轻红流烟'七字,写尽巫山云雾之态,较宋玉'朝云暮雨'更觉缥缈空灵。结句猿啼泪染,将神话拉回人间,哀婉之极。"

  • **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孟郊此作,以十二峰为骨,以暮雨行云为血肉。'目极魂断'四字抵得千言,是襄王梦外更铸新愁,宋玉赋后别开生面。"

  •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次章云:"'萧萧雨''亭亭魂'六字,便摄巫山精魄。后四句如青铜器上绿锈,斑驳中自见千古沧桑,非仅咏襄王事,实寄唐人世路之悲。"

  • **黄周星《唐诗快》**赞叹:"二首如瑶姬现身,前篇浓妆,后篇淡抹。'不闻三声猿'较前'猿啼三声'更进一层,此所谓无声之哀,甚于恸哭。"

  • **王夫之《姜斋诗话》**点出其笔法:"孟东野以涩劲写缥缈,'云结深闺门'五字,铁线描云也。楚宫俱化云气,而闺怨亘古不散,此之谓'鼓吹曲辞'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