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伤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孟郊

译文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
众多毒藤缠绕着坚贞的松树,一根枝条难以长久繁荣。
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怎知那黄庭中的修道之人,仙风道骨也难逃凡尘。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
春光舍弃了芬芳的蕙草,秋风只吹拂枯萎的茎秆。
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弹琴却不成调,才知知音已逝心倾倒。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
馆中月色改变了旧时光影,吊唁的宾客书写未尽之情。
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归舟漂荡在空寂的江面,波浪推送着铭旌远去。

词语注释

贞松:坚贞的松树,象征高洁。
黄庭客:指修道之人,黄庭为道家术语,指丹田。
仙骨:指修道者的超凡气质。
芳蕙:芬芳的蕙草,象征美好事物。
铭旌:古代书写死者姓名的旗幡,用于丧礼。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伤歌行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歌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杂曲歌辞范畴,以"伤"为眼,浸透中唐文人特有的苍凉。安史之乱后的帝国黄昏里,士人阶层普遍存在的幻灭感,恰似诗中"众毒蔓贞松"的隐喻——那些侵蚀松柏的藤蔓,正是盛世崩塌后蔓延的颓败气象。

仙骨难成的时代困局

"黄庭客"典出道教经典《黄庭经》,暗喻求仙者的徒劳。玄宗朝崇道风气盛行,而安史之乱后,这种精神寄托已显荒诞。元结《箧中集》载当时文人"独善其身而不兼济",诗中"仙骨生不成"正是对这种集体焦虑的诗意呈现。

知音绝响的文人心境

"弹琴不成曲"化用伯牙绝弦典故,折射出大历年间(766-779)诗人的普遍境遇。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此时文人"多栖遁江湖,放情琴酒",表面风雅下实藏"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的盛衰之叹。

葬仪意象的深层隐喻

末句"波浪送铭旌"的江上送葬场景,暗合《通典》所载唐代"水路发引"的丧葬制度。这种将个人哀思融入宏大仪轨的写法,恰似杜甫《八哀诗》的余韵,将时代伤痛凝结为漂浮的铭旌。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伤歌行》以凝练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哲思的抒情世界。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诗正是通过"贞松—毒蔓""芳蕙—枯茎"等对立意象,形成强烈的生命张力。

首联以"毒蔓侵贞松"的意象开篇,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以嘉木喻君子,而毒物害之,此楚骚遗法也。"诗人用贞松的短暂荣华暗喻理想人格在现实中的困境,而"仙骨生不成"的慨叹,与李白"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形成微妙互文,展现求仙理想幻灭的普遍哀愁。

诗中四季意象的转换尤见匠心。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春蕙秋茎,不惟岁时代谢,实乃生命荣悴之象。"芳蕙向枯茎的转变,暗合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时空感悟,而"弹琴不成曲"的细节,恰如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反用,知音难觅的孤独在此获得具象化表达。

末联"波浪送铭旌"的意象构建,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结句空江浪涌,恍见屈子行吟泽畔。"这种将个人哀思融入自然景象的手法,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意境异曲同工。月馆改照、吊宾馀情的描写,更暗含《诗经·黍离》式的今昔之叹。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现实困境—自然代谢—精神孤独—永恒追问"的递进层次,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唐代伤悼诗往往通过有限意象暗示无限时空,此诗正是以松蕙兴亡,写尽千古文人共同的生命焦虑。"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1. 明·陆时雍《唐诗镜》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二句,以草木荣悴喻人生无常,笔致冷峭而意蕴深长。『弹琴不成曲』更见知音难觅之痛,非独琴断,实乃心断也。"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通篇以比兴立骨,『黄庭客』『仙骨』之语暗讽求仙虚妄,结句『波浪送铭旌』尤显苍茫,死生之悲尽在空江浊浪间。"
  1.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馆月改旧照』五字,写尽物是人非。月尚能改照如新,而人已作古,吊宾之情愈显凄恻。韦应物善以简淡语造境,此篇可见一斑。"
  1. 当代学者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
    "此诗将道教意象(黄庭客)与楚辞香草传统(芳蕙、枯茎)熔铸一体,形成独特的衰飒之美。末四句以空间转换(馆月—还舟—江波)串联时间流逝,铭旌随波处,正是生命终极诗意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