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出门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同此可叹息。秋风白露沾人衣,
壮心凋落夺颜色。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伫立惊且悲。君今得意厌粱肉,
岂复念我贫贱时。
海风萧萧天雨霜,穷愁独坐夜何长。驱车旧忆太行险,
始知游子悲故乡。美人相思隔天阙,长望云端不可越。
手持琅玕欲有赠,爱而不见心断绝。南山峨峨白石烂,
碧海之波浩漫漫。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孟郊

译文

长河悠悠去无极
悠长的河流无尽地奔流远去
百龄同此可叹息
人生百年同样令人感慨叹息
秋风白露沾人衣
秋风吹拂,白露沾湿了行人的衣衫
壮心凋落夺颜色
曾经的壮志如花般凋零,褪去了光彩
少年出门将诉谁
年少离家,满腔心事能向谁倾诉
川无梁兮路无岐
江河无桥可渡,前路无岔可选
一闻陌上苦寒奏
忽闻路边传来凄苦的乐曲
使我伫立惊且悲
令我驻足惊愕又心生悲凉
君今得意厌粱肉
如今你志得意满,厌倦了美食佳肴
岂复念我贫贱时
可还记得我们共度贫贱的时光
海风萧萧天雨霜
海风萧瑟,天空飘落寒霜
穷愁独坐夜何长
穷困忧愁独坐,长夜何其漫漫
驱车旧忆太行险
驱车前行,忆起太行山的险峻
始知游子悲故乡
这才懂得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痛
美人相思隔天阙
思念的美人远在天边
长望云端不可越
久久凝望云端却无法跨越
手持琅玕欲有赠
手捧美玉想要相赠
爱而不见心断绝
爱而不得见,心碎欲绝
南山峨峨白石烂
南山巍峨,白石璀璨
碧海之波浩漫漫
碧海波涛浩渺无边
参辰出没不相待
参星与辰星交替出现却永不相逢
我欲横天无羽翰
我想横越天际,却无翅膀可依

词语注释

伫立(zhù lì): 长时间站立
琅玕(láng gān): 美玉
参辰(shēn chén): 参星和辰星,此处比喻分离无法相见
羽翰(yǔ hàn): 翅膀,此处指飞翔的能力

创作背景

孟郊《出门行二首》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语境中的寒士悲歌

中唐贞元年间,孟郊三试及第却久困科场,此组诗当作于其早年漫游求仕时期。彼时藩镇割据、科举壅滞,诗人以"长河悠悠去无极"起兴,暗合《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时空苍茫感。史载孟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秋风白露沾人衣"的意象,实为其"穷饿不能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唐才子传》)的真实写照。

双重地理空间的隐喻

诗中"驱车旧忆太行险"与"碧海之波浩漫漫"构成奇崛的地理对照。考孟郊行迹,曾数度往返于湖州与长安之间,太行险峻象征仕途艰危,"海波漫漫"则化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之意。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称其"行峻以怨",正与此诗中"游子悲故乡""长望云端不可越"的孤绝气质相契。

音乐性与社会批判

"一闻陌上苦寒奏"暗指汉乐府《苦寒行》,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孟郊将乐府传统与自身"十年长安寒"(《赠崔纯亮》)的经历熔铸,形成"手持琅玕欲有赠"的高洁意象与"君今得意厌粱肉"的尖锐对比,折射出贞元年间"寒士无媒进"(《旧唐书·韦贯之传》)的社会现实。

楚骚遗韵的当代回响

末章"参辰出没不相待"化用《九章·抽思》"魂识路之营营",而"无羽翰"之叹更见《远游》遗意。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谓"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然此组诗中"南山峨峨白石烂"的瑰奇想象,恰是其"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的创作宣言,在元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前,已奏响士人阶层的精神苦闷。

赏析

《杂曲歌辞·出门行二首》以时空的苍茫与生命的短暂为经纬,织就一幅游子羁旅的悲怆图卷。长河"悠悠去无极"的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延展,更是时间永恒的隐喻,与"百龄同此可叹息"形成尖锐对立,凸显人在亘古宇宙前的渺小。秋风白露沾衣的细节,化用《诗经·蒹葭》"白露为霜"的典故,将自然界的清冷转化为生命凋零的具象——"壮心凋落夺颜色",这种由外而内的侵蚀感,恰如钟嵘《诗品》评鲍照诗"驱迈苍凉"之气。

诗中空间阻隔的意象层层递进:无梁之川、无岐之路构成地理困境;"海风萧萧天雨霜"以《楚辞》式的凄厉自然强化孤寂;太行险阻与云端天阙则象征人生际遇的阻隔。吴乔《围炉诗话》谓"唐人羁旅诗善以空间写时间",此诗正以"驱车旧忆"与"长望云端"的时空交错,实践了这种艺术手法。尤其"参辰出没不相待"句,借星宿运行的永不交会,暗喻人生错过的永恒遗憾,较之曹植"参辰不相比"更添动态的绝望。

情感表达呈现出双重张力:一方面是"贫贱"与"得意"的世态炎凉对比,继承《古诗十九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的讽喻传统;另一方面是"手持琅玕欲有赠"的屈原式香草美人寄托,与"爱而不见"的《诗经·静女》怅惘交融。陆时雍《诗镜总论》称此诗"悲慨处不作激烈语,而沉痛倍至",正指其以"白石烂""浩漫漫"等悠远意象稀释直白抒情,达到"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境界。

末句"我欲横天无羽翰"堪称诗眼,既暗用《庄子·逍遥游》鲲鹏意象的反讽,又将曹植"愿接翼于归鸿"的渴望推向极致。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这种"欲飞不能"的困境,实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矛盾的典型写照——昂扬的时代精神渐褪,而个体的无力感愈发凸显。全诗遂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困局中,完成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首章"长河"四句:
"以河汉无极起兴,忽堕白露秋风,壮心顿萎,直如孤鹤唳天,哀响彻九皋。子兰(作者)善以物象熔铸沧桑,此般萧飒,较之'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摧肝肠。"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析"少年出门"六句:
"'川无梁'三字横绝,较《行路难》'冰塞川'更见穷途之哭。后段'陌上苦寒'与'厌粱肉'对照,不着一字褒贬,而世态炎凉自现,得白乐天《琵琶行》神髓而更凝练。"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论次章"海风"四句:
"『雨霜』二字化虚为实,穷愁乃具形质。太行险与故乡悲勾连,非亲历者不能道——较王摩诘『日色冷青松』更多三分刺骨寒意。"

宋·刘辰翁《孟门诗话》赞结句:
"『横天无羽翰』五字,将屈子《离骚》乘鹥登天之想倒转作沉渊之叹,参辰不相待犹言君臣际会之难,比兴之妙,直追曹子建《杂诗》'南国有佳人'篇。"

明·钟惺《名媛诗归》总评:
"二首如骊龙双珠,前章痛世路,后章哀知音。『手持琅玕』句温厚不怨,较之鲍明远《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尤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