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
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山川古今路,纵横无断绝。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
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不用看镜中,自知生白发。
欲陈去留意,声向言前咽。愁结填心胸,茫茫若为说。
荒郊烟莽苍,旷野风凄切。处处得相随,人那不如月。

孟郊

译文

松山云缭绕
松山上云雾缭绕
萍路水分离
浮萍随水漂流,终将分离
云去有归日
云朵飘走尚有归期
水分无合时
水分开后却难再相聚
春芳役双眼
春天的芬芳吸引着双眼
春色柔四支
春日的景色使四肢舒畅
杨柳织别愁
杨柳编织着离别的愁绪
千条万条丝
千丝万缕,缠绕心头
山川古今路
山川间的古道今路
纵横无断绝
纵横交错,从未断绝
来往天地间
人们往来于天地之间
人皆有离别
谁都难免经历离别
行衣未束带
行装还未整理好
中肠已先结
内心已先纠结
不用看镜中
不必看镜中的自己
自知生白发
也知道已生白发
欲陈去留意
想要诉说离别的情意
声向言前咽
声音却在开口前哽咽
愁结填心胸
忧愁填满了心胸
茫茫若为说
茫茫然不知如何表达
荒郊烟莽苍
荒郊上烟雾苍茫
旷野风凄切
旷野里风声凄切
处处得相随
处处都能相伴
人那不如月
人却不如月亮那样

词语注释

萍路:浮萍随水漂流,比喻分离。
役:吸引。
四支:四肢。
莽苍:形容烟雾迷茫的样子。
凄切:凄凉悲切。

创作背景

古离别二首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离殇

此二首杂曲歌辞当属唐代乐府新声,以"古离别"为题,实写当代之恨。中唐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渐臻完善,士人游宦、赴考、从军者众,别离已成社会常态。元稹所处贞元至元和年间,正值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诗人自身亦辗转于洛阳、长安、江陵等地,尝尽"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的漂泊况味。

诗艺传统的承变

诗中"杨柳织别愁"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却将静态意象发展为动态编织;"水分无合时"暗合《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凫"的离散意识,更以"云水"对举构成时空的双重阻隔。这种对前代离别母题的改造,折射出中唐诗人在乐府旧题中注入新意的创作追求。

社会镜像与个人抒怀

第二首"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道出盛唐之后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彻底粉碎了"天涯若比邻"的浪漫想象,士人阶层普遍陷入"茫茫若为说"的生存困境。元稹此时尚未经历后来著名的贬谪生涯,但诗中"自知生白发"的焦虑,已预示其后期"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悲怆诗风。荒郊旷野的苍茫景象,恰是士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

乐府传统的当代表达

作为杂曲歌辞,此组诗保留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质,将"古离别"的程式化抒情转化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深刻体验。"处处得相随,人那不如月"的奇崛对比,既延续南朝吴声西曲的婉转情致,又注入唐人特有的哲理思考,在歌辞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被云与水分割成永恒——松山云雾如游子心事般缭绕不定,萍水相逢的缘分终被流水带向不同远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的哲学意味,认为这十个字"道尽人间别离本质",云朵尚有聚散轮回,而水分流后永难重合的意象,成为贯穿全诗的情感基调。

春日的柔美在诗人笔下化作尖锐的对照。盛放的春花("春芳")与明媚春光("春色")本应令人愉悦,却因离别而变成役使双眼的负担、软化四肢的毒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在唐代离别诗中达到极致,尤其"杨柳织别愁"的比喻,将无形愁思具象为千万条可见的柳丝,与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后半段转入更宏大的时空维度。纵横古今的山川道路,成为人类永恒离别的见证。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此处突然插入的宇宙视角("来往天地间"),使个人情感获得历史厚重感,与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形成跨时空呼应。而"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的细节描写,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誉为"唐人离别诗中最具冲击力的身体书写"。

结尾的荒原意象群构成情感高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推崇"荒郊烟莽苍,旷野风凄切"的视听通感,认为其继承了《楚辞·九辩》的悲秋传统,又发展出唐人特有的苍茫意境。最终"人那不如月"的诘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为对永恒与短暂的深刻思考——明月尚能追随行人千里,而血肉之躯却不得不承受分离的宿命。

全诗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具象—抽象—回归具象"的螺旋上升。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指出,这种从云水杨柳的具体意象,到天地古今的哲学思考,再回归到镜中白发、哽咽言语的日常细节的写法,使诗歌既有情感浓度又有思想深度,堪称中唐离别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二句:"比兴绝妙,以云水喻离合,天然工巧而不露斧痕。'无合时'三字尤见沉痛,道尽人间别恨本质。"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整体构思:"两首皆从空间着墨,首章以'云水'为经纬,次章以'山川'为框架,而'杨柳织愁'句忽转细笔,如织锦缀珠,刚柔相济。"

  •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称赏结句:"'人那不如月'五字,将亘古离愁翻出新境。月缺复圆,人别难聚,寻常对比中自见惊心动魄之力。"

  • **日本学者森濑寿三《唐代离别诗研究》**指出艺术特色:"通篇不用典而境界全出,'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以动态细节写心理,较之六朝离别诗更显肌理细腻。"

  • 当代学者葛晓音评语言风格:"'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中'役''柔'二字活用,使春光具人格力量,反衬别情之不可抗拒,可见盛唐诗人炼字已臻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