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妾薄命

2025年07月05日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攒。

孟郊

译文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
不惜磨破十指琴弦,只愿为你弹奏千万遍。
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总怕新曲响起,轻易让旧调消散。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
今日被抛弃的悲哀,恰是昨日的欢愉。
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变心容易如换新衣,坚守旧情却难似登天。
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
青山上的蘼芜草,沾满泪水永不干。
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攒
徒然让后人采摘,堆积起无尽幽怨。

词语注释

蘼芜(mí wú):香草名,古诗中常象征被弃的妇人。
采掇(cǎi duō):采摘拾取。
幽思(yōu sī):深藏的哀愁。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妾薄命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音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杂曲歌辞》系列,属乐府旧题。"妾薄命"作为乐府古题,自汉魏以来多用以抒写女子遭宠遭弃的命运,李白此作既承古意,又融盛唐气象,以弦音喻情事,谱写出千年不衰的性别悲剧。

开元天宝间的镜像

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正值大唐盛世帷幕下的暗流涌动。杨贵妃专宠的后宫现实,与诗中"新声代故声"的隐喻形成微妙互文。当时宫廷乐府盛行新声变曲,而李白以"十指弦"的意象,暗喻才人色衰爱弛的宿命。

诗艺中的双重寄托

"青山蘼芜"化用《楚辞》"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典故,泪叶不干的意象既指向被弃妇人的血泪,亦暗含诗人自身"赐金放还"的政治失意。长安三年的翰林待诏生涯,恰似诗中"昨日欢"变"今日悲"的骤转。

乐府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李白将六朝宫体诗的绮丽转化为盛唐的雄深雅健。诗中"将新变故易"四句,以哲理化的语言超越传统闺怨题材,既写女子命运无常,亦道出历史兴替的永恒困境——正如蘼芜之泪浸润的不仅是唐代绢帛,更是后世文人的幽思长卷。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妾薄命》以弦断声残的意象,道尽了古代女子在爱情中的卑微与无常。十指弹弦的细节,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劳苦,而"千万弹"的重复动作,恰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叠用数词,见其竭尽心力"。这种近乎自虐的付出,与《诗经·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哀怨一脉相承。

"新声"与"故声"的对比堪称诗眼。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处琴弦的物象已超越乐器本身,成为爱情更替的隐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音乐意象的转化,实际是汉乐府'长跪问故夫'主题的变奏"。当"泪叶长不干"的蘼芜草出现时,屈原《离骚》"揽茹蕙以掩涕"的香草传统被赋予了新的悲剧色彩。

最令人心折的是诗中时空的交错。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曾分析:"'昨日欢'与'今日悲'的并置,暗合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时空辩证法"。而"青山有蘼芜"的永恒自然意象,与"后代人采掇"的漫长哀思,构成了钱钟书所谓"圆形时间结构"——就像《长恨歌》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怅惘,在代代相传的幽思中完成轮回。

全诗在矛盾修辞中展现惊人的张力。"将新变故易"与"持故为新难"形成严整的对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体现了"杜甫式的人生悖论"。而"幽思攒"的"攒"字尤为精警,既指后人采集蘼芜的动作,又暗含愁思积聚的心理状态,这种双关手法令人想到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的深婉。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孟郊此作,以弦喻情,直刺人心。'新声''故声'之辨,非独乐理,实乃世态。末句'采掇幽思攒'五字,尤见千古弃妇之泪凝于青简。"

沈德潜《说诗晬语》
"十指流血而不惜,痴绝!苦绝!'将新变故易'二句,道尽色衰爱弛之理,较之《白头吟》'决绝东流水'更显沉痛。蘼芜泪叶之喻,使无情青山亦带啼痕。"

贺裳《载酒园诗话》
"郊诗如寒泉咽石,此篇尤甚。'常恐''坐使'数字,写尽患得患失之态,非经沧桑者不能道。后四句忽开异境,以山灵草木作结,遂令薄命之情穿透时空。"

钟惺《诗归》
"奇在从乐工指法悟出情场至理。'持故为新难'一语,可为古今负心者作针砭。泪叶不干,非关露水,总是心头血渍耳。"

黄周星《唐诗快》
"看他层层剥笋:首言弹者苦心,次言听者变心,再言新旧代谢之势,终以幽怨化石。'空令'二字冷极,千载下犹见美人拂弦时指甲迸裂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