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湘妃怨

2025年07月05日

南巡竟不返,帝子怨逾积。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
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乔木深青春,清光满瑶席。
搴芳徒有荐,灵意殊脉脉。玉佩不可亲,裴回烟波夕。

孟郊

译文

南巡竟不返,帝子怨逾积。
舜帝南巡一去不返,二妃的哀怨更深。
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
相隔万里痛失夫君,潇湘水空自碧绿。
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
幽暗的荒山脚下,古庙收留着贞魂。
乔木深青春,清光满瑶席。
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清冷月光洒满神席。
搴芳徒有荐,灵意殊脉脉。
采摘香花空有祭献,神灵的情意却默默无言。
玉佩不可亲,裴回烟波夕。
玉佩无法再亲近,徘徊在暮色烟波中。

词语注释

帝子:指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
蛾眉:原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此处借指舜帝。
潇湘:潇水和湘江,泛指湖南地区。
贞魄:忠贞的魂魄,指二妃的灵魂。
瑶席:美玉装饰的坐席,指神座。
搴(qiān)芳:采摘香花。
裴回:徘徊。

创作背景

湘妃怨:斑竹泪痕里的千年绝唱

暮色浸染潇湘,九嶷山的云雾缭绕处,仿佛仍有佩环叮咚之声穿透水雾而来。王琦笔下"南巡竟不返"的苍凉开篇,将我们带回那个传说与历史交织的远古黄昏。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这个载入《史记·五帝本纪》的史实,在楚地氤氲的水汽中生长出最凄美的神话枝蔓——娥皇女英"万里丧蛾眉"的恸哭,让湘竹尽染斑痕。

一、帝子悲歌的史诗底色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注此二女即舜妃。当"潇湘水空碧"的画卷展开,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水经注》中"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的悲壮注脚。古庙乔木间"清光满瑶席"的幽寂,恰是李贤《后汉书注》所述"湘水之神,游于江渚"的具象化呈现,瑶席上供奉的,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贞魂。

二、楚地巫风的神秘编码

"灵意殊脉脉"的怅惘里,藏着《楚辞·九歌》的祭祀密码。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诗中"搴芳徒有荐"的仪式场景,正是楚地"以香草荐神"传统的诗化写照。那徘徊不去的"烟波夕"照,与《湘君》《湘夫人》中"捐余玦兮江中"的玉佩意象遥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招魂。

三、文人抒怀的永恒镜像

刘禹锡《清湘词》云:"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自屈原《九歌》始,湘妃意象便成为文人寄托政治失意的经典载体。王琦笔下"裴回烟波夕"的彷徨,何尝不是李白"日落长沙秋色远"的另一种表达?那"不可亲"的玉佩,在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的传说之外,更凝结着士人对理想君王永恆的追慕与怅惘。

斑竹仍在,年年新笋破土而出,每一节竹管里都封印着《湘妃怨》的古老旋律。当我们在"乔木深青春"的绿荫里驻足,听见的不仅是二妃的佩玉鸣响,更是整个华夏文明对忠贞与挚爱最深邃的诠释。韩愈《黄陵庙碑》所言"湘君夫人,历千载而弥显",或许正是这首诗穿越时空依然动人的终极密码。

赏析

这首《湘妃怨》以舜帝南巡不返的传说为背景,通过凄美意象的层叠与情感张力的铺陈,展现了古典诗歌中"怨而不怒"的至高境界。

意象构建上,诗人以"潇湘水空碧"与"冥冥荒山下"形成空间的对峙——浩渺的水天与幽闭的荒山构成视觉的纵深感,正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楚骚遗韵,尽在空碧荒冥之间"。古庙前的"乔木深青春"以反常的茂盛反衬死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深青春'三字,写尽草木无情而人有恨"。瑶席清光与烟波暮色的意象碰撞,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谁获安闲"的审美范式。

情感表达方面,全诗呈现递进式抒情结构。开篇"怨逾积"三字奠定基调,符合朱熹《楚辞集注》对湘妃"怨慕至深"的评点。"万里丧蛾眉"的时空放大,使个人悲情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血书者,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后两联转入内敛的哀思,"搴芳有荐"与"玉佩难亲"的悖反,恰如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所析:"欲近不可,欲罢不能,此怨之所以称绝调也"。

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以景锁情"的经典技法。末句"裴回烟波夕"的徘徊意象,被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推为"神韵派"典范:"盖言止而意无穷,烟波夕照中,自有万千涕泪"。而"灵意殊脉脉"的含蓄表达,正暗合严羽《沧浪诗话》"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妙悟说。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传说转化为永恒的人类情感体验。现代学者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特别激赏其"将历史的叹息化为审美的沉淀",使得娥皇女英的哀怨超越具体时空,成为所有求而不得的生命共相。那烟波中徘徊的玉佩,最终定格为中国诗歌中最凄美的等待姿势。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十字,写尽亘古遗恨。以空灵之笔作沉痛语,犹见楚骚遗韵。水碧而眉黛永逝,时空交错间,帝子之怨遂与天地同久。"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结句『裴回烟波夕』最得《九歌》神理。玉佩烟波,虚实相生:玉佩者,可望不可亲之象;烟波者,缠绵无尽之态。屈子『捐玦遗佩』之悲,至此化为唐韵悠长。"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析:
"『古庙收贞魄』五字如金石镌刻,『收』字尤妙。贞魂既渺,而庙木长青,清光满席的瑶席与荒山古木形成凄艳对照,此正李群玉擅长的『幽艳沉郁』笔法。"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解:
"全诗以『怨』字为骨,却通篇不见直诉。潇湘空碧是怨,瑶席清光是怨,烟波裴回更是怨。此种『不怨之怨』,较之《湘君》《湘夫人》的直抒胸臆,别具唐人含蓄深婉之美。"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
"『乔木深青春』句最见炼字之功。『深』字三重意:时序之深、色彩之深、情思之深。青春愈深,愈衬出贞魄之寂,此等意象经营,已开宋人『绿肥红瘦』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