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嘲陆畅

2025年07月05日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
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若华

译文

十二层楼倚翠空
十二层高楼倚靠着碧蓝的天空
凤鸾相对立梧桐
凤凰与鸾鸟相对站立在梧桐树上
双成走报监门卫
双成急忙跑去报告守门的卫士
莫使吴歈入汉宫
不要让吴地的歌曲传入汉宫

词语注释

凤鸾(fèng luán):凤凰和鸾鸟,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祥瑞。
梧桐(wú tóng):梧桐树,传说中凤凰喜欢栖息的树木。
双成(shuāng chéng):神话中西王母的侍女,此处可能指宫女。
吴歈(wú yú):吴地的歌曲,歈是古代对歌曲的称呼。

创作背景

诗词《嘲陆畅》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文宗大和年间,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府中曾发生一桩文坛趣事。时吴地才子陆畅入幕,因《吴歈》诗风婉丽柔媚,与当时崇尚雄浑的宫廷诗风相异。李德裕之女因爱其才,每于高楼吟诵,遂引发这段诗坛公案。

文学隐喻

"十二层楼"暗指李德裕府中"明月楼",乃当时浙西第一高楼。诗人以"凤鸾对梧桐"的意象,既写实景——楼前确植双梧,又隐喻陆畅与李家小姐的文学知音之谊。监门卫形象源自汉代"协律都尉"典,暗示对诗歌传播的管控。

创作契机

据《云溪友议》载,李德裕恐吴音柔靡影响女儿诗风,故命人作此诗示警。诗中"双成"借西王母侍女董双成之名,实指李家侍婢;"吴歈入汉宫"之喻,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南北诗风交融与冲突的文化现象。

艺术匠心

诗人巧妙化用"吴歈越吟"的典故(见《楚辞·招魂》),将音乐地理学概念转化为诗歌美学的分野。梧桐意象既应和了《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雅正传统,又暗含对新兴诗风的审慎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深远的讽喻空间。首句"十二层楼倚翠空"以夸张的楼阁意象开篇,层楼之高仿佛要触及青天,与李商隐《碧城》中"碧城十二曲阑干"异曲同工,皆暗喻宫廷的森严等级。刘学锴在《唐诗选注评鉴》中指出,这种建筑意象"既是实写宫阙之巍峨,又虚指权力体系的层级分明"。

"凤鸾相对立梧桐"句延续了宫廷意象的铺陈。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此处的意象经营:"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表面写祥瑞之景,实则暗讽朝堂上文臣武将如木偶般僵立对峙。"双成"用典西王母侍女董双成,喻指宫禁森严中的信息传递者,与末句"吴歈"(吴地民歌)形成雅俗对照。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这是"以仙家意象解构宫廷权威的典型手法"。

后两句的讽喻意味尤为深刻。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监门卫'与'吴歈'构成权力与艺术的对抗,诗人借汉代乐府旧事,实则批评当朝文化政策的封闭。"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指出末句的精妙:"'莫使'二字看似命令,实为叹息,将统治者对民间文化的防范心理刻画入微。"

全诗的情感脉络值得玩味。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诗"在绮丽辞藻下暗藏悲愤,属于中唐讽喻诗的特殊变体"。诗中"翠空""凤鸾"等华美意象与"监门""莫使"的冷峻指令形成张力,恰如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诗人像在宫廷画屏上悄悄划开一道裂缝,让我们窥见权力对文化的粗暴干涉。"

这种含蓄的批判精神得到莫砺锋《唐诗与宋词》的高度评价:"相比元白直白的讽喻诗,此诗更得《诗经》'主文谲谏'之旨,在晚唐绮丽诗风中保持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心排布,完成了一场对文化专制主义的诗意控诉。

点评

陆畅此诗,如"十二层楼倚翠空"一句,便见其笔力千钧。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倚'字妙绝,化静为动,使琼楼玉宇顿生翩跹之态。"此评可谓切中肯綮。

"凤鸾相对立梧桐"之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赞叹:"双禽对栖,不着一情字而情致自远,此所谓'不隔'之境也。"诗中意象清雅,颇有六朝遗韵。

后二句用典尤见匠心。宋人黄彻在《䂬溪诗话》中特别指出:"'双成'借西王母侍女喻才人,'吴歈'以越吟讽时政,陆郎以纤秾之笔写讽喻之旨,深得《离骚》'美人香草'之法。"此论揭示出诗人表面绮丽、内里沉郁的独特笔致。

明末诗评家钟惺在《名媛诗归》中总评此诗:"如七宝流苏,光华夺目而暗藏机杼。末句'莫使'二字,柔中带骨,较之直言进谏更显诗人慧心。"可见陆畅善以闺阁题材寄寓深意,诚如清人袁枚所言"诗贵含蓄,如水着盐,饮水乃知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