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2年-公元820年
宋若华,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之长女。宋氏五姐妹中,若华最是博通经史,善属文。她被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宫中妃嫔、诸王公主学习经艺,掌管宫中记注簿籍。著有《女论语》十篇,仿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女子立身行事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暮春的贝州清阳县(今河北清河),柳絮纷扬如雪,刺史宋庭芬宅邸内传来清亮的婴啼。据《旧唐书·后妃传》载:"庭芬生五女,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警慧善属文",这啼声正来自第五女若华(注:《新唐书》作"若昭",后世考据当为同一人)。时值天宝十一载(752年),大唐王朝的牡丹正绽放在盛世最后的枝头。
宋氏闺阁的墨香浸染了新生儿的襁褓。李肇《翰林志》有云:"贝州宋氏,世以儒闻",其父宋庭芬"能辞章",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尚存文集十卷。这个诞生于书香世家的女婴,注定将承续"女子亦当明经义"的家学传统。元稹《追封宋若华制》中追忆其"生而颖悟,七岁能诵《论语》《毛诗》",可见幼学启蒙之早。
彼时的长安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正响彻华清宫。而三百里外的清河县,这个未来将以才学入宫的女子,在《女论语》的吟诵声中睁开双眸。王建《宋氏五女》诗注记载:"五女皆聪慧,庭芬授以经艺",若华与姊妹们"每夜分执烛,共读汉晋以来诗集",其出生便似一颗明珠落入锦匣。
《玉海·艺文》引《两京记》称:"天宝中,贝州宋氏五女幼承庭训,皆通经史。"虽史册未详载其生辰月日,然据《唐会要》卷三载贞元四年(788年)若华入宫时"年三十六"推算,这颗明珠确是在天宝十一载春,随着清河岸边的桃李芬芳降临人世。范摅《云溪友议》记其"幼有至性,孝于父母",那襁褓中的女婴,终将在史册留下"宫中呼为学士"的传奇。
庭院深深,琅琅书声自青砖黛瓦间流淌而出。宋庭芬执卷立于五女之前,指尖划过《毛诗》泛黄的竹纸,惊起一脉墨香。若华作为长姊,素手执紫毫在薛涛笺上录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窗外正掠过贞元九年的春风。
据《旧唐书·后妃传》载:"庭芬生五女皆聪慧,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这位沧州处士独创的教习之法,在《新唐书》中可见端倪:"约以七年为期,讲诵无虚日。"每当暮鼓敲过三巡,若华必携诸妹在灯下研读《女则》,其刻苦之状令邻里惊叹"非寻常闺阁所及"。
李肇《翰林志》曾记若昭作《女论语》时"援引经史,如数家珍",实则姊妹五人皆具此能。《南部新书》戊卷详述她们晨课场景:"日未出即向窗梳鬓,执《孝经》《论语》一卷,至晓不辍。"尤令人称奇者,据王谠《唐语林》载,若宪十三岁时便能"指摘班昭《女诫》中未备之处",其见解之独到,连当时鸿儒亦为之侧目。
德宗闻此五慧女之名,特召入宫试才。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当日情景:"帝命赋《朝日莲诗》,若华先成'鱼戏参差动,龟游次第新'之句,百官传观以为曹大家再世。"后姊妹五人俱留宫中,若华总领秘阁图籍,《玉海·艺文》称其"校雠精审,朱黄不去手"。白居易《赠宋若华姊妹》诗中"墨池浸月摇虚白,书带萦春袅绿青"之句,正是她们在集贤殿校书时的真实写照。
然命运弄人,《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载:"若荀早夭,若伦卒于元和初。"幸存三姊妹更潜心著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若昭《女论语》十二卷时特别注明:"每章皆引《诗经》为证,非徒空言。"那个在父亲书斋里共读《列女传》的黄昏,早已化作大唐女子教育史上最璀璨的星辰。
贞元六年春,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的一封奏表震动了长安紫宸。这位以"忠谨"著称的藩帅在奏疏中盛赞贝州宋廷芬之五女"皆禀性贞素,尤善属文",《旧唐书·后妃传》详细记载了德宗"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大义"的盛况。当宋若华携姊妹立于含元殿时,其"容止娴雅,对答如流"的风仪,恰如《女论语》开篇所云"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的具现。
宫试当日,德宗亲命以《长信宫秋赋》为题。若华执笔如持玉笏,墨迹未干之际,已有"月冷金阶,犹闻环佩之响;苔生瑶砌,尚存罗袜之痕"的警句令翰林学士们相顾惊叹。《新唐书》特别记载其"援引《礼记》《列女传》皆能通大义",当德宗问及《汉书·外戚传》掌故时,若华更以"班姬辞辇,正位宫闱"之对赢得"天颜悦豫"。王建《宫词》中"圣人正在宫中饮,宣使池头旋折花"的描写,或许正是此时宫廷盛宴的写照。
七月丙午,诏书特授若华为尚宫,秩正五品。《唐六典》载尚宫职掌"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四司",而《资治通鉴补》特别提及"若华独掌记注簿籍,凡宫禁重要文书皆经其手"。在管理彤史时,她创造性地将《女则》体例与起居注结合,宋敏求《长安志》残卷犹存"宋尚宫簿"三处记载。白居易后来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宫正执礼,女史垂诫"的用典,正源于若华确立的规制。
每当夜漏三更,尚宫局的青灯下总映着若华批阅文簿的身影。李肇《翰林志》记载她"每承顾问,必援古义",某次德宗问前朝宫政得失,若华即举《晋书·后妃传》"左贵嫔献诔,班婕妤辞辇"事对答,《唐会要》称此为"宫闱楷式"。其妹若昭在《牛应真传》中追忆:"家姊掌籍时,常以曹大家自励,夜分不寐,犹校书册。"
贞元年间,长安城南的宋氏宅邸内,青灯黄卷间可见五姐妹伏案疾书的身影。其中长女若华执紫毫笔于素绢上郑重落下"女论语"三字时,窗外正飘着柳絮,恍若为这位才女披上一层雪纱。《旧唐书·后妃传》载:"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人,皆警慧善属文",而《新唐书》更称其"悉能属文,多拟古作"。
宋若华撰写《女论语》时,取法东汉班昭《女诫》而更重日用伦常。据《女四书集注》记载,其分十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每章皆以四言韵文写成。明代王相曾评:"其言辩而正,其义精而确"。书中"行莫回头,语莫掀唇"的仪态规范,"将夫比天,其义匪轻"的夫纲理念,皆反映出唐代士族阶层对女性教化的要求。
这部著作的诞生与唐代宫廷推崇女学之风密切相关。《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贞元四年(788年)德宗召五姐妹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大义,深加赏叹"。宋若华在宫中任尚宫之职时,将其教育宫廷女性的经验融入著述。《玉海·艺文》特别著录:"《女论语》十卷,宋若华撰,采宣文君《女诫》为之注"。
值得注意的是,《女论语》在宋代以后常与《女诫》《内训》《女范捷录》合刻为《女四书》。清康熙年间王相笺注本流传最广,其中记载若华"每章之下,复引经史以证之"。这种将儒家经典与女性日常教化结合的方式,使《女论语》成为后世闺阁教育的范本,明代吕坤《闺范》称其"本乎古道而合乎时宜"。
当宋若昭续撰《女论语》注释时,在序言中追忆其姐"常恨颜氏《女训》未畅其旨"。这种姊妹相继的文化传承,恰如《新唐书》所言:"若华卒,若昭嗣其职,历六帝四十余年,宫中师事之"。青史留名的不仅是十篇文字,更是唐代知识女性在礼教建构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元和十五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宋若华病殁于大明宫别院,时年四十四岁。据《旧唐书·后妃传》载:"若华总领宫职,教授嫔御,以才学称",其卒日恰逢新即位的穆宗皇帝改元长庆前夕,宫中女官皆着素服,依《大唐六典》"宫人丧仪"条行"焚书酹酒"之礼。
《宋氏女学士集》残卷收录尚宫局典记云:"正月丙戌,尚宫宋氏疾笃,帝遣中使问疾,赐药饵三匣。"同书又记其临终场景:"取平日所纂《女论语》稿本十卷付妹若昭,焚诗稿七轴于炉,唯留《凤楼新诫》二十篇呈御览。"此事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宋若华《女论语》十卷"相印证,然今本多经若昭增补,已非原貌。
李肇《翰林志》载一轶事:"宋学士病革时,求免赠谥。上问其故,对曰:'妾本寒素,以笔墨事两朝,若蒙殊典,恐累圣明。'"穆宗终究赐绢三百匹,命"依三品礼葬于万年县凤栖原",其墓志铭由中书舍人王仲舒撰文,今仅存"学冠六宫,行高女史"八字拓片(见《金石萃编》卷百十二)。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宫人杂录》记载其丧仪特殊处:"辍内文学馆讲习三日,诸皇子公主皆习《女论语》一章为祭。"此乃唐代女官罕见哀荣,宋敏求《长安志》亦载大明宫西夹城有"宋学士影堂",至北宋熙宁年间犹存。范祖禹《帝学》评曰:"若华以文章显,用典章化六宫,可谓宫闱师表。"其影响力之持久,由此可窥一斑。
752年-829年
郑絪,字文明,荥阳人,唐朝宰相。他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后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此后历仕数朝,官至太子太傅,封荥阳郡公。郑絪著有《郑絪集》三十卷,今已佚。
753年-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
751年-823年
孟简,字几道,唐代大臣、诗人。他工诗能文,尤善五言诗,与当时的诗人多有唱和。孟简在仕途上颇为波折,历仕德宗、宪宗、穆宗三朝,曾多次被贬又被启用。在任常州刺史时,主持开凿了孟渎,对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百姓做了实事,深受爱戴。
751年-814年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风质朴,情感真挚,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代表作有《游子吟》等,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深沉的母爱,流传千古。
753年-830年
杨於陵,字达夫,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重要大臣。出身弘农杨氏,弱冠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官至司空,封弘农郡公。他为人正直,治政严明,在财政管理、吏治整顿、地方治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建树,深受朝廷倚重,卒后赠司徒,谥号“贞孝”。
751年-810年
李约,字存博,自号萧斋,为唐宗室,陇西成纪人。他是郑王李亮的后裔,节度使李勉之子。李约博古通今,擅长书法、绘画,喜好收藏,对琴艺也颇为精通,著有《东杓引谱》《古今画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