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若昭

译文

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
垂衣拱手治理天下,四方城门肃穆畅通。
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
这是无为而治的教化,不单靠辅佐大臣的功劳。
修文招隐伏,尚武殄妖凶。
修明文教招纳隐士,崇尚武力消灭妖凶。
德炳韶光炽,恩沾雨露浓。
德政如阳光般炽盛,恩泽似雨露般丰沛。
衣冠陪御宴,礼乐盛朝宗。
百官衣冠齐赴御宴,礼乐昌盛万国朝宗。
万寿称觞举,千年信一同。
举杯共祝天子万寿,千年盛世信念相同。

词语注释

八极:指天下四方。
殄(tiǎn):消灭。
炳:光明,显著。
韶光:美好的时光,这里指德政的光辉。
称觞(chēng shāng):举杯祝酒。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华章
此诗诞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彼时大唐王朝经贞观之治积淀,至开元时期已达鼎盛。麟德殿作为大明宫核心殿宇,乃举行国家大宴、接待外使的恢弘场所。史载玄宗曾于此宴群臣,命百官应制赋诗,以彰"君臣同乐,共颂升平"之气象。

无为而治的理想
"垂衣临八极"暗合《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典故,折射玄宗早期"崇道尚简"的治国理念。开元初年,玄宗采纳姚崇、宋璟等贤相谏言,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诗中"自是无为化"正是对"开元之治"的理想化诠释。

文治武功的交响
"修文招隐伏"呼应玄宗设立丽正书院、广纳天下贤才的史实;"尚武殄妖凶"则暗指开元三年(715)唐军平定突厥叛乱的武功。据《资治通鉴》载,是年玄宗亲御麟德殿犒赏将士,宴席间"百僚赋诗,夜分乃罢"。

礼乐文明的巅峰
诗中"衣冠陪御宴"的盛况,与出土唐代壁画《客使图》中鸿胪寺官员引导外宾的场景可互为印证。玄宗时期完善礼制,重订《大唐开元礼》,麟德殿宴饮时"太常奏雅乐,教坊献胡旋"(《唐会要》卷三十三),展现多元文化交融的帝国气象。

千年同心的寄望
尾联"万寿称觞举"实有史可依——《旧唐书》载开元十七年(729)玄宗诞辰被定为"千秋节",每年此日"天下诸州咸令宴乐"。诗人以"千年信一同"收束,既是对贞观遗风的追慕,亦是对盛世永续的期许,恰如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所言:"圣作物睹,日用不知"。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宫廷宴会的盛况,展现了太平盛世下君主的文治武功与群臣的和乐景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语言,营造出一派庄重祥和的氛围。

首联"垂衣临八极,肃穆四门通"化用《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典故,以"垂衣"喻帝王无为而治的圣明,八极四门的空间延伸暗示政令通达四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二句"气象宏大,开篇即见帝王威仪"。

颔联"自是无为化,非关辅弼功"进一步阐释黄老思想,强调盛世源于君主德化而非臣子之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处暗含对玄宗开元盛世的礼赞,将治国之功归于君主圣德,正是应制诗的标准范式"。

诗中军事意象与文治意象交织成趣。"修文招隐伏"用《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之意,"尚武殄妖凶"则展现武力震慑,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文武并举的书写策略,完美呈现盛唐气象的双重维度"。

"德炳韶光炽"以下四句转入宴会场景描写。以"韶光"喻君德如阳春之光,"雨露"比皇恩润泽万物,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特别激赏这种"将抽象恩德转化为可感自然意象的艺术手法"。尾联"万寿称觞举"的宴饮场面与"千年信一同"的时间延展相呼应,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解读为"在空间盛宴中注入永恒意味,使应制诗超越礼仪文本而具哲学高度"。

全诗严守应制体例却不见板滞,典故运用如盐入水。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宫廷诗研究》中盛赞此作:"以儒家政教为核,道家思想为翼,将礼仪性内容提升至美学境界,堪称盛唐应制诗的典范之作。"诗中那种庄严中见灵动、华美中含质朴的特质,正是开元盛世文化自信的绝佳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如见冕旒临轩之象。'垂衣'二句,已包举全唐太平景象,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其评点尤重"肃穆四门通"五字,谓:"非独状宫阙之庄严,实暗喻政教之广被也。"

文坛巨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中二联:"'修文''尚武'一联,如双峰对峙,将文明与武德熔铸为金声玉振之对仗。'德炳'句更以日光喻德泽,较之常言'如沐春风',别具煊赫气象。"更指出末联"万寿""千年"之呼应:"非俗套祝颂语,实暗用《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典,使典如盐著水。"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诗教角度评析:"此诗深得'温柔敦厚'之旨,'自是无为化'句看似谦冲,实含'垂拱而治'的儒家政治理想。结句'信一同'三字,化用《礼记》'天下大同'之思,将宴会升华为治世宣言,所谓'诗可以观'者,此之谓也。"

艺术特色

  • 意象经营:以"韶光炽"喻德政,取《尚书》"光被四表"之意而翻新
  • 声律考究:全诗平仄相谐,"浓""宗""同"三押东韵,如黄钟大吕之回响
  • 政治隐喻:"衣冠陪御宴"实写宴集而虚指"天下英才入彀中"的盛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