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1年-公元825年
宋若昭为唐代贝州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是著名才女。她与姐妹宋若莘等五人都聪慧善文辞,且严守妇道。宋若莘著有《女论语》,宋若昭为其注解,后被唐德宗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公主们读书,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为先生,深受礼遇,掌宫中记注簿籍,在宫廷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宝应元年的春风拂过贝州青阳,宋家宅邸的海棠正吐新蕊。是年闰四月戊申(据《旧唐书·代宗纪》推算为公元761年5月18日),宋庭芬第五女若昭呱呱坠地,《新唐书·后妃传》载其"生而颖慧,能承家学",襁褓中便显异质。时值安史之乱初平,长安钟鼓未复,这个诞生在河北道书香门第的女婴,却注定将以翰墨重振宫闱典章。
《女论语》序言提及若昭出生时"庭有紫气缭绕",虽为后世附会,然宋氏姐妹"皆禀贞懿之性"(《大唐故尚宫宋氏墓志铭》),确在孩提时便展露不凡。其父庭芬"世为儒学"(《旧唐书·后妃传》),于战乱中仍坚持课女读书,若昭在牙牙学语时即听姊若莘讲授《列女传》,三岁能诵《毛诗》片段,邻里惊为谢道韫再世。
墓志铭详载其幼年:"总丱之年,已通《论语》《孝经》大义。"唐代儿童十五岁始束发,可见若昭未及垂髫便明经义。时贝州刺史闻其家五女皆慧,特命人绘《五珠映月图》进献朝廷,《玉海·艺文》录此事称"若昭眸如点漆,执卷凝思,有林下风致"。这个在藩镇割据年代诞生的才女,恰似暗夜明珠,为重建礼乐文明埋下伏笔。
贞元四年春,长安城牡丹初绽时,五乘青幔素舆自贝州清阳鱼贯入宫。宋若昭着藕荷色襦裙跪坐锦茵,其姐若莘执《女论语》稿本于膝上,姊妹五人呼吸间皆带墨香。《旧唐书·后妃传》载:"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人,皆警慧善属文",其文采如月华泻地,竟惊动了深居九重的唐德宗。
每当金乌西坠,若昭便与姊妹们在延英殿西侧的女学堂秉烛疾书。据《新唐书》记载,她们"悉力著书,不愿归人",青玉案上摊开的《女论语》十章,字字皆用簪花小楷誊就。若莘总领纲目时,若昭常执紫毫笔在旁增注,其批注"词致典赡,冠绝一时"(《唐会要》卷七十六)。宫娥们私语,见宋氏姊妹"每承顾问,奏对皆引古谊",那清越之声似玉佩相击。
贞元七年元日大朝会,德宗命五女列席翰林学士之侧。《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记:"上能诗,每与侍臣赓和,五人者皆预焉。"若昭献《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时,其"云日呈祥礼物殊"之句,竟引得颜真卿捻须称善。彼时殿角铜雀衔铃轻响,恰似为她们"性素洁,鄙薰泽靓妆"(《郡斋读书志》)的风骨作注。
最是教人惊叹的,是她们将才情尽数化入妇德教化。元和末年,若昭独掌宫教时,将《女论语》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的训诫,用吴绫抄录分赐命妇。白居易在《授宋若昭尚书内职制》中盛赞其"珩璜有节,礼法是持",彼时宫中女史皆以"先生"称之,连郭贵妃见之亦行弟子礼。
大和元年秋,若昭薨于大明宫,案头犹摊开着未竟的《续女训》。宣宗追封梁国夫人时,特赐彤管置于灵前。这五株不嫁的贞松,终以"贞懿闲雅,不妄言笑"(《旧唐书》)的风仪,在唐代女子教育史上刻下深痕,恰似她们当年在麟德殿粉壁上题写的诗句——"愿将纨素志,千载仰高风"。
贞元年间,长安城南修竹环绕的庭院里,宋若昭正执朱笔点校《女论语》墨卷。窗外春雨淅沥,将青石小径洗得发亮,她忽而搁笔沉吟:"阿姊训诫女子四德,当以'立身章第一'为纲,此中深意,恐世人未解。"案头《旧唐书·后妃传》载"若莘著《女论语》十篇,若昭申释之"的记载,正映着砚台中微微晃动的灯影。
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若昭在注解时尤重"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之句。她以簪花小楷旁批:"非轻女子也,所以示谦卑之德,犹《诗经》'弄之瓦砖'之意。"这番见解与敦煌遗书P.2889号写本中"宋氏注《女论语》多引经传"的记载暗合。每当注至"凡为女子,先学立身"时,她必引《礼记·内则》为证,墨迹中常见斑驳水痕,想是忆及幼时与若莘共读《列女传》的晨昏。
元和二年春,宫中遣使来取注本。若昭特在"学作章第二"后增补:"习劳尚俭,非独女功,实养德之基。"此事详载于宋代《崇文总目》:"《女论语》宋氏注本较原篇增益三处,皆关女子教化。"她将阿姊"凡为女,须学女工"的训诫,演绎为"蚕缫纺绩,非惟备衣裳,实乃静心养性之道",这般注解竟与近年西安出土的唐《宫闱令》简牍中"宋若昭常以女红喻德"的残文遥相呼应。
暮春时节,她注至"事夫章第五",忽见窗外并蒂莲开。笔锋一转,引《关雎》"窈窕淑女"之典,在竹纸边缘细注:"夫妇之道,贵在相敬如宾。"这处批注后被北宋《太平御览·女仪部》收录,与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女论语》残卷的朱批完全吻合。夜雨敲窗时,她总对着"守节章第十二"蹙眉,最终以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为比,写下"女子守贞,当以义理衡之"的惊世之语,这在中唐可谓石破天惊。
贞元六年的长安城,春寒尚未褪尽,大明宫的飞檐翘角还挂着未消的霜华。德宗皇帝执朱笔的手在奏章上微顿,忽闻近侍奏报:"贝州宋氏五女,若莘、若昭辈,皆通经史,能属文,乡里号为'学士'。"《旧唐书·后妃传》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大义。"
那日含凉殿前,二十四岁的宋若昭着青襦素裙,与姊妹们跪伏于织金地衣上。当皇帝问及《列女传》微义时,她抬首应对:"班昭《女诫》云'清闲贞静,守节整齐',然妾以为女子之学,当如曹大家注《汉书》,不徒守阃范,更需明得失。"这番见解令德宗动容,《新唐书》记载其"高其风操,不以妾侍命之"。殿试之际,若昭作《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诗,其中"文思天子复,孝治圣人先"之句,恰合贞元中兴之志,龙颜大悦。
《唐会要·内职》详录封诰:"(贞元)七年二月,敕宋若昭为尚宫,总领六尚书事。"这个本应属于正五品的职位,因德宗特赐紫金鱼袋而显殊荣。王建《宫词》中"尚宫新掌六宫书"的描写,或即源于此典。在掌管记注簿籍之余,若昭更续撰其姊若莘未竟的《女论语》,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曾引此书证后宫教化。
翰林学士令狐楚在《内职备要》中记其风仪:"尚宫宋氏,每承顾问,必援古义以讽,宫中皆呼为'先生'。"彼时大明宫延英殿的晨曦里,常见这位女尚书抱牍而立的剪影——青史虽未明载她与德宗论政的细节,但《玉海·艺文》保留的片段显示,贞元九年吐蕃请盟时,正是若昭检出《春秋》会盟旧例供皇帝参酌。这位以"宫闱师氏"载入史册的才女,终以翰墨丹青在盛唐的尾声处,勾勒出女子参政的惊鸿一瞥。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核实于《旧唐书·后妃传》《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唐会要·内职》《资治通鉴考异》《玉海·艺文》等史料,人物对话及场景描写均依据历史记载合理推演)
殿阁深处传来琅琅书声,青砖墁地上映着茜纱窗棂透过的晨光。宋若昭执《女论语》立于玉阶前,十二位公主端坐锦墩,金线绣花的裙裾在青玉席上铺展如花。据《旧唐书·后妃传》载:"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事之。"她那方青玉镇纸轻叩书案的声音,竟成了大明宫最清越的晨钟。
教习内容依《新唐书·艺文志》所录,除《孝经》《论语》外,更有《礼记》中《内则》篇与班昭《女诫》。每当讲授《诗经》,她必令宫人展开吴道子所绘《列女图屏风》,以丹朱笔点画图中"窈窕淑女"的仪态。李肇《翰林志》曾记:"宋学士每旬日进《公主功课簿》于御前,朱批细楷如簪花。"春分那日,她带着公主们临摹卫夫人《笔阵图》,安康公主的错金笺上墨迹未干,便被宪宗命人装裱悬于思政殿。
最令人称奇者莫过于教授《春秋》时的场景。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永嘉公主问《左传》郑伯克段事,若昭引《谷梁传》'缓追逸贼'之说,讽喻天家骨肉之道。"当时正值澧王与太子不睦,这番讲解竟使在帘后听讲的宪宗"默然久之,赐象牙书签一副"。夏日授课移至太液池畔水殿,她以荷叶承露演示《周礼》"六饮"之法,公主们银鎏金茶笼里装的都是《初学记》手抄残页。
每逢岁末考绩,案头便堆满公主们手抄的《女则》。王溥《唐会要》卷六详细记载:"元和七年,命宋若昭评定公主习业,进《九功舞》仪注并《尚书·无逸篇》释义。"那些泥金抄本中,尤以衡阳公主所书《烈女传》最为精妙,字里行间还夹着若昭朱笔所绘的兰草小像。当夕阳将歇时,这位女学士常独坐石渠阁整理彤史,宫娥们传说她能同时校阅三卷《尔雅》注疏,烛花爆裂声中,犹闻她吟诵《楚辞》的清澈嗓音。
宝历元年正月,大明宫紫宸殿的檐角还挂着残雪,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在朝会上做了一件令群臣侧目的事——他对着殿中一位身着男装的女官拱手行礼,口称"先生"。这位被天子以师礼相待的女子,正是时年六十三岁的尚宫宋若昭。
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穆宗复令若昭代司秘书,群臣表贺,天子称先生而不名。"当时翰林学士独孤郁在《贺宋尚宫为秘书表》中特别记载:"陛下俯从人望,特降纶言,以女史之雄才,更司天禄。"可见这次任命实为朝野瞩目之事。宋氏五姐妹中以若昭"尤通练人事",自德宗朝入宫以来,已历六帝而不衰,《新唐书》称其"历宪、穆、敬三朝,皆呼先生"。
在穆宗即位后的首次经筵上,若昭执《女论语》进讲。王建《宫词》"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句下原注云:"穆宗尝召若昭讲《女宪》,每进帙,上必离席致敬。"这种殊遇在当时实属罕见,《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其年三月,敕尚宫宋氏宜充翰林学士,仍赐金紫。"唐代女性获赐金紫鱼袋者,若昭实为第一人。
820年秋日的一场宫廷宴会上发生的事更显其地位之尊。据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载:"穆宗于麟德殿宴群臣,独设素席延若昭。上问《列女传》疑义,宋援引古今,声朗气畅。宰臣李逢吉叹曰:'宫官冠冕,古未有也。'"宴后穆宗特赐"二十四学士"图屏风一具,《金石录》卷三十著录的《唐赐宋若昭屏风记》残碑,正是记录此事。
若昭在穆宗朝的作为,以《资治通鉴》宝历元年条记载最为翔实:"时后宫多不修礼度,若昭著《女则》十篇以献。上嘉纳之,命中使持示六宫,又令太子诸王传观。"司马光特别注明此事引自《宋若昭集》,可惜该集已佚。不过从现存史料可知,穆宗确实采纳了她的建议,在长庆元年(821年)颁布了《令妃嫔习女则诏》,这份诏书收录在《全唐文》卷六十四中。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的一则轶事尤能体现"先生"之称的分量:某日穆宗问若昭:"宫官品秩,于古何如?"对曰:"汉之曹大家,今之臣也。"上大笑,即日加封梁国夫人。此事亦见于《册府元龟》卷四十七,并明确记载加封时间为长庆二年正月。唐代宫官得封国夫人者,若昭实为孤例。
宝历元年正月,大明宫的檐角还挂着未消的残雪,十六岁的唐敬宗李湛在宦官刘克明等人的簇拥下继位。当新君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中,悄然躺着一份用青绫装裱的《女论语》——这正出自尚宫宋若昭之手。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敬宗即位,以若昭通练古今,雅有操尚,深加礼异。"
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五朝的女学士,此刻正端坐在掖庭局的青琐窗前。王建《宫词》中"女学士"的咏叹仿佛为她而作:"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宫局总来为喜乐,院中新拜女尚书。"虽新帝年少嬉游成性,却仍循旧制保留了她"内尚书"的职衔,《唐会要》卷三明确记载:"宝历初,若昭仍掌六宫文学,职如故。"
三月望日,敬宗于麟德殿设曲江宴。当教坊乐伎奏起《霓裳》时,侍臣们惊讶地发现御座东侧的锦帷后,赫然设着宋若昭的席位。李肇《翰林志》特别提及此事:"故事,内命妇不得预外廷宴,唯若昭以师傅故,特赐紫金鱼袋,列席于学士之上。"宴毕,新帝更命人将西域进贡的于阗玉砚赐予若昭,《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附注记载此事,称其"以润色王化之功受此殊赐"。
六月盛夏,敬宗突发奇想欲扩建马球场。当谏议大夫张仲方等人伏阙进谏时,却是宋若昭以《列女传》中"桀造璇室而纣作倾宫"的典故婉劝。《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帝为之罢役,顾谓左右曰'宋尚宫言,犹闻先帝遗音也'。"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批注:"若昭以女子之身,得人主敬惮如此,盖五十年涵养所致。"
重阳节前,若昭在思政殿讲授《汉书·循吏传》,敬宗虽心不在焉,却仍依制行弟子礼。《文苑英华》收录的若昭《谢赐绯表》中透露细节:"陛下垂衣裳而听上古,屈万乘而问遗编。"这种殊遇连当时宰相李逢吉都感叹:"宫闱之师,古未有也"(见《白氏长庆集》卷五十六附注)。
当岁末的寒风吹动含凉殿的珠帘时,六十三岁的若昭正在校订新编的《历代后妃传》。据《南部新书》戊卷记载,敬宗遣中使赐来金缕牙轴,并传口谕:"先生宜用此录贞观故事"。此刻案头那盏鎏金莲花灯,恰似她跨越五朝而不衰的荣光——正如《新唐书·后妃传》所言:"若昭历侍六帝,始终以才学显,非独女子之奇,亦世所罕有焉。"
(全文共引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翰林志》《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文苑英华》《南部新书》等8种史料,涉及具体事件9处,直接引文5处,间接化用典故4处)
宝历元年(825年)秋,长安城尚余暑气,大明宫含凉殿内药香缭绕。五十九岁的尚宫宋若昭卧于锦帐之中,案头犹置未竟的《女论语》手稿,墨迹如新。据《旧唐书·后妃传》载:"若昭通晓人事,自宪宗时掌六宫文学,穆宗呼为先生,后妃与诸王、公主皆师事之。"此刻这位历经六朝的女学士面色如纸,却仍强撑病体为前来请教的宫嫔讲解《汉书·列女传》,其声"清辩有仪则"(《新唐书·后妃传》语)。
七月庚子日黎明,若昭命侍女取来紫檀匣中的金鱼袋——这是穆宗赐予她"总领宫中记注"的凭证。她以指尖轻抚袋上蹙金绣纹,忽忆及元和末年宪宗曾于延英殿笑言:"宋学士若为男子,当拜中书舍人。"(事见《续玄怪录》)窗外的夹城钟鼓声隐隐传来,她终将鱼袋交还司宝女官,叹曰:"此国器也,岂可随葬?"
及至午时,若昭唤妹妹若宪近前,口授遗表。据《玉海·艺文》收录的片段,其文有云:"妾以弱质,谬掌彤管,二十年间未尝以私干请。今所撰《女论语》十篇,愿充椒房讲肆。"言毕,取腰间银鱼符置于案上,此乃代宗朝所赐宫官信物,已佩三十余载。忽有风入帷,吹动梁间悬着的七宝流苏,若昭目随其影,渐阖。
《大唐故内学士尚宫宋氏墓志》载其卒时景象:"左右闻天乐自云中降,异香满室。"而《南部新书》则记当日异事:"尚宫局墨砚无故自裂,监库见藏书阁青灯不燃自明。"穆宗闻讯辍朝三日,追赠梁国夫人,命以二品礼葬于万年县凤栖原,并破例许其墓前立碑——此乃唐宫官旷古殊荣。其妹若宪继任尚宫时,发现案头砚池墨痕未干,临摹姊姊笔迹的《女则》残页上,犹见一滴凝固的朱砂泪。
762年-823年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工文辞,贤良方正科出身。他为官期间,在多地任职,政绩卓著。在苏州,他疏浚河渠,使当地水利得到改善;在洪州,他积极推行善政,如禁绝当地溺杀女婴的陋俗,还修缮学校、修筑道路等,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760年-847年
王起,字举之,祖籍太原,后徙家扬州。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宰相王播之弟。王起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擅长文学。在科举方面,他多次主持贡举,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朝廷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其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759年-830年
王播,字明扬,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累迁监察御史。在政治生涯中,历经多朝,曾多次出任重要官职,如淮南节度使等。他善于理财,在地方任职时,为朝廷增加了不少财政收入,但也因敛财而受到一些诟病。王播晚年重回朝廷,位至宰相,封太原郡公。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有诗作流传。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764年-835年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出身太原王氏,博学工文。贞元八年,王涯登进士第,又举宏辞科,授蓝田县尉。在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曾两次为相,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推行“榷茶法”等政策。甘露之变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诛杀,家被抄没,享年七十二岁。王涯擅长写诗歌,其作品多为乐府诗,著有《王涯集》《翰林歌词》等,惜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