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金竟陵入蜀

2025年07月05日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
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
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信明

译文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
从金门出发前往蜀道,站在玉垒山上遥望长安。
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
莫说千里路途遥远,那曲折的蜀道才真正艰难。
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
你乘着车盖向西而去,我辞官东归不再留恋。
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
猿猴的啼声穿出峡谷渐渐消散,月光洒在寒冷的江面。
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今日与你分别后,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又将几番。

词语注释

金门:汉代宫门名,此处借指京城。
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此处代指蜀地。
飞盖:古代官员出行时车上的伞盖,此处指代车驾。
挂冠:辞官归隐。

创作背景

秋风渐起时,竟陵王萧子良的马车碾过长安城外未干的晨露。这位以"竟陵八友"文采风流著称的南朝宗室,此刻正踏上通往蜀地的九折坂。玉垒山巅的薄雾后,依稀可见未央宫飞檐上反照的朝阳,而诗人执笔的手却悬在半空——建武三年的政治风云,正将多少文人墨客的命运推向意想不到的转折。

史载永明末年,竟陵王西镇荆州,文人集团星散。当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写下"余霞散成绮",当沈约在东阳郡苦吟"晨征凌迸水",此刻的送别便成了永明体诗人群体的最后绝响。诗人以"玉垒望长安"五字,将地理的险阻与政治的遥望揉作一处,那蜀道上的九折坂,何尝不是仕途的九曲回肠?

"猿声出峡断"化自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寒江落月的意象却暗合鲍照《岐阳守风》"广岸屯宿阴,悬厓栖归月"。这般精妙的典故熔铸,恰是永明诗人"圆美流转如弹丸"诗学主张的实践。建武年间的新政风暴中,竟陵王府的墨香犹在,文人却已如飘蓬四散。

当萧子良的仪仗消失在剑门关的晨雾里,诗人解下的何止是官帽(挂冠),更是一个文学时代的落幕。那些在竟陵王府"竟陵八友"雅集时吟咏的花月,从此只能在新残交替中,成为南朝文学史册里泛黄的记忆。

赏析

诗人以"金门""玉垒"的意象开篇,将长安宫阙与蜀地雄关并置,形成宏大的空间张力。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气象浑成,咫尺万里",看似写地理距离,实则暗含仕途迢递的隐喻。

颔联"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运用递进手法,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九折'语出《汉书·王尊传》,化用地理险阻喻人生困厄,平淡中见奇崛。"数字对仗间,物理距离升华为心理距离,宦海沉浮的艰辛跃然纸上。

颈联"飞盖"与"挂冠"的意象对比极具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飞盖显行色匆匆,挂冠见归意决绝,两个动态意象定格了不同的人生选择。"猿声、月影的视听交织,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寒江冷月实为诗人内心孤寂的投射。

尾联"花月几新残"以自然物候写时间流逝,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评点:"将离别之痛消解在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永恒循环中,看似超脱实则沉痛,得陶渊明'日月掷人去'之妙。"这种以永恒反衬短暂的笔法,使离情别绪获得哲学层面的升华。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长安-蜀道-江峡"的移动画卷,时间上形成"当下-未来-永恒"的三重维度。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总结:"该作完美呈现盛唐送别诗'气象雄浑而情思绵邈'的特质,金玉之坚贞与花月之易逝的意象碰撞,奏响了一曲壮美而忧伤的离别交响乐。"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古中,忽作壮阔语,如'金门''玉垒'二句,有尺幅千里之势。末联'花月几新残'五字,将别情融入时序代谢,较之'杨柳依依'更显蕴藉。"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猿声''月彩'一联,以视听交映之笔写蜀道艰险。猿声本凄,曰'出峡断'则添苍茫;月影本寒,曰'落江寒'倍增孤寂。此中唐绝调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赏析结句:"'花月几新残'化用谢朓'风帘入双燕,讵以幽怨盈。况复飞花夜,兼之明月帏'之意而更进一层。不言相思而相思自见,不言蹉跎而蹉跎自生,得含蓄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