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时,竟陵王萧子良的马车碾过长安城外未干的晨露。这位以"竟陵八友"文采风流著称的南朝宗室,此刻正踏上通往蜀地的九折坂。玉垒山巅的薄雾后,依稀可见未央宫飞檐上反照的朝阳,而诗人执笔的手却悬在半空——建武三年的政治风云,正将多少文人墨客的命运推向意想不到的转折。
史载永明末年,竟陵王西镇荆州,文人集团星散。当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写下"余霞散成绮",当沈约在东阳郡苦吟"晨征凌迸水",此刻的送别便成了永明体诗人群体的最后绝响。诗人以"玉垒望长安"五字,将地理的险阻与政治的遥望揉作一处,那蜀道上的九折坂,何尝不是仕途的九曲回肠?
"猿声出峡断"化自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寒江落月的意象却暗合鲍照《岐阳守风》"广岸屯宿阴,悬厓栖归月"。这般精妙的典故熔铸,恰是永明诗人"圆美流转如弹丸"诗学主张的实践。建武年间的新政风暴中,竟陵王府的墨香犹在,文人却已如飘蓬四散。
当萧子良的仪仗消失在剑门关的晨雾里,诗人解下的何止是官帽(挂冠),更是一个文学时代的落幕。那些在竟陵王府"竟陵八友"雅集时吟咏的花月,从此只能在新残交替中,成为南朝文学史册里泛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