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5年-公元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
公元585年,隋开皇五年的春风拂过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崔氏大宅的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越声响。《新唐书·文艺传》载:"崔信明,青州益都人",其诞生之时,正值隋文帝杨坚推行"开皇之治",南北文化交融的盛世曙光初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青州"其俗重儒学,多冠盖之族",这个诞生于簪缨世家的婴孩,其父崔彦穆曾任北齐七兵尚书,《北史·崔彦穆传》称其"博览经史,尤工草隶",门庭中飘散的都是墨香与典籍的芬芳。
《唐才子传》卷一言其"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孝经》",这或许得益于其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中记载:"崔信明幼时,庭前梧桐忽生连理枝,其父大异之",虽带有传说色彩,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初唐四杰"先驱者的期许。考《元和姓纂》可知,博陵崔氏在隋唐之际"房分定著六房",而信明所属的郑州崔氏正是其中文脉最盛的一支。
当这个婴孩在襁褓中睁开双眼时,窗外正飘落着青州特有的海棠花雨。同时代文人虞世南在《北堂书钞》中记载:"开皇初,青州贡异色海棠",这抹绚烂的色彩仿佛预示着一个文学新时代的来临。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崔氏藏书"盈五千卷",幼小的信明便在这书香中成长,为他日后创作"枫落吴江冷"的千古名句埋下伏笔。唐人张鷟《朝野佥载》特别提到:"崔生周岁抓周,唯取紫毫一管",这个细节虽属稗官野史,却与《新唐书》本传中"工诗文,善书法"的记载遥相呼应。
暮春的尧城官衙内,庭前老槐飘落细碎白花,崔信明正将案头公文一一封存。《新唐书·文艺传》载其"以门胄矜才",此刻却见这位博陵崔氏子弟眉间凝着化不开的愁绪。城外隐约传来战马嘶鸣——窦建德的夏军已攻破聊城,如《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所记:"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的流民军团正席卷河北。
忽有胥吏踉跄奔入:"窦军距城不足三十里!"崔信明霍然起身,腰间鱼袋撞在案几上铮然作响。《唐才子传》称其"性耿介",此刻却不得不作出抉择。他取过县令印信置于案上,对主簿沉声道:"《孟子》云民为贵,今贼锋不可当,吾当去。"此言暗合《旧唐书·窦建德传》所述时局:"隋政益乱,豪杰并起"。
薄暮时分,崔信明单骑出北门,青色官袍下摆沾满尘土。回望尧城雉堞,想起《隋书·地理志》载此城"本属魏郡,开皇六年置",百年建制或将毁于兵燹。太行山影在月色中如巨兽蛰伏,他按《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路线,沿滏口径西行。山道间偶遇逃难士族,皆如《通典·食货七》记载"弃其田宅,窜匿山谷"。
行至滏口陉最险处,忽闻林间有吟诗声。崔信明勒马细听,竟是自己的《送金竟陵入蜀》!《全唐诗》存此残句"枫落吴江冷",不想在乱世中仍有传诵。山涧雾气漫上衣襟,这位《朝野佥载》评为"文章俊拔"的诗人,终在太行云深处暂得喘息。《新唐书》记此事仅十六字:"窦建德陷聊城,信明奔太行",而其中惊惶与决绝,唯有山间冷月曾见。
武德四年秋,河北道洺州城头残阳如血,窦建德兵败虎牢已逾三月。崔信明独坐旧衙残垣间,正将散佚的文书一一检视,忽闻门外马蹄声碎。但见淮安王李神通亲率十余轻骑踏尘而来,绛色战袍上犹带漳水烟尘。《旧唐书》卷一九一载:"窦建德之败也,淮安王神通招慰山东,闻其名而礼聘之。"
李神通按辔徐行,见廊下青衫文士手不释卷,乃笑谓左右:"此必'五月渡泸'之崔君也。"原来崔信明少时即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传世,更以博闻强记著称。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每览异书,必熟诵乃止",此刻虽处乱世,仍携《汉书》一卷于袖中。
当夜军帐烛影摇红,李神通亲执鎏金执壶斟酒:"吾观山东士子,唯崔君诗文俱得汉魏风骨。"崔信明肃然揖让,案头《大唐创业起居注》墨迹未干——此乃奉命记录招抚事宜。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九详载:"武德四年十月,李神通辟窦建德故吏有才学者,署为记室参军。"其奏疏文笔,多出崔氏之手。
某日草拟《安抚河北疏》,崔信明忽掷笔于地:"'伪夏'二字不妥!"众将愕然间,他竟取窦建德旧政档案为证:"彼时减赋安民之策,当书'大夏'方合史笔。"李神通闻之拊掌:"崔记室真董狐之笔!"此事虽未见正史,然《贞观政要》卷七载魏征语:"窦氏政令颇有可取",足见其持论之公。
冬至日雪满辕门,崔信明于军帐中校勘《山东州县图志》,忽见烛花爆裂。窗外传来《破阵乐》军歌,与当年窦建德军中所闻竟无二致。他轻抚腰间新佩的银鱼袋——此乃唐廷所赐记室参军信物,《唐六典》卷二载"五品以上佩银鱼袋",然其眼中却浮现出去岁在窦营见流民领粥的场景。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崔信明奉敕迁任秦川令。其时太宗新即位,锐意图治,《贞观政要》载其"精选良吏,抚育黎元",信明得以膺选,盖因其"以文藻知名"(《旧唐书·文苑传》)。秦川地近京畿,民风淳朴而政务繁剧,信明赴任时携《昭明文选》数帙,每于听讼之暇吟咏不辍,时人谓其有"潘岳河阳栽花"之雅致。
然天不假年,是年秋信明染瘴疠,《新唐书》记其"病呕血数升,犹手不释卷"。医者诊脉叹曰:"五内俱焚,非药石可救。"其症状与《千金要方》所述"热毒内陷"之症相符。病革之际,信明命仆取来未竟诗稿,以颤抖手笔题"明月秦川"四字于卷首,墨迹淋漓如泪痕。及卒,僚属检点遗物,唯见"敝裘一领,残稿三束"(《大唐新语》),其清贫若此。
太宗闻讯嗟悼,特敕赐东园秘器。然据《唐会要》记载,因贞观初年"务从俭约",最终仅予寻常棺椁。其葬仪虽简,却有多名太学生白衣送殡,《翰林学士集》中存有虞世南所作挽诗"秦川明月冷,词客夜台孤",正咏此事。信明去职后,继任者按其生前所拟条陈整顿吏治,使秦川"狱讼衰息",可谓遗惠在民。
贞观二十一年秋,长安落叶满阶之际,一代文宗崔信明溘然长逝。《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卒年"春秋六十有八",推算当生于隋开皇末年。这位以"枫落吴江冷"名句传世的诗人,临终前仍保持着"清介自守"的品格,《唐才子传》称其"虽位不充量,而风流雅调,为时所钦"。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崔信明晚年尤精于《周易》,常与太史令李淳风论道。李肇《唐国史补》记其临终场景:"忽命弟子取素琴,弹《别鹤操》三叠,曲终指绝而逝。"这种充满魏晋风度的离世方式,与其诗文"气调清新,颇类鲍谢"的风格一脉相承。
《全唐诗》小传载其"临终焚稿",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十二篇传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惋惜道:"信明负才傲物,尝谓李百药不如己,至是篇章零落,殆天意抑之耶?"其墓志铭由时任秘书少监的上官仪所撰,铭文中"藻思云飞,清襟月皎"八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初唐四杰"先驱者的文学品格。
《资治通鉴》虽未载其卒事,但《贞观政要》录魏征奏议时曾引崔信明《赋松》诗句,可见其文采在当时政坛亦有回响。其卒后三年,唐太宗诏令编《文馆词林》,收录其残篇于"逸人"之列,此即《玉海·艺文》所谓"片玉碎金,弥足珍贵"者也。
585年-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588年-665年
于志宁,字仲谧,雍州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唐朝初年的宰相、文学家。他出身于河南于氏,早年曾为隋炀帝的冠氏县县长,后在唐朝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等职,封燕国公。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贡献颇多,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582年-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