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幽兰

2025年07月05日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崔涂

译文

幽植众能知
幽兰独自生长,众人皆知其存在
贞芳只暗持
它的芬芳却默默坚守,不轻易外露
自无君子佩
即便没有君子佩戴欣赏
未是国香衰
它的高贵香气也未曾衰减
白露沾长早
清晨的露水早早沾湿它的枝叶
青春每到迟
而它的青春绽放却总是姗姗来迟
不知当路草
不明白那些生长在路边的野草
芳馥欲何为
散发浓烈香气究竟为了什么

词语注释

幽植(yōu zhí):幽静地生长
贞芳(zhēn fāng):坚贞的芬芳
国香(guó xiāng):指兰花的尊称,象征高洁
芳馥(fāng fù):芳香浓郁

创作背景

崔涂《幽兰》创作背景探微

一、晚唐气象与士人心态

唐末乱世,藩镇割据如铁骑踏碎盛唐华章。黄巢起义烽火中,科举士子崔涂漂泊于巴蜀荆湘间,笔下幽兰恰似其精神镜像——"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道尽才士不遇的孤高,史载其"穷年羁旅"的境遇,在此化作兰香幽独的隐喻。

二、香草传统的当代重构

屈子"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在此解构:"自无君子佩"绝非香质衰减,而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考《唐才子传》载当时"贤人遗佚",诗人以"白露沾长早"喻才士早衰,青春迟暮的兰草,实为晚唐寒士集体命运的写照。

三、比兴艺术的巅峰呈现

末联"当路草"与幽兰的对照,暗合《旧唐书》"牛李党争"史料。那些得势的"当路者",恰似诗人笔下徒有芬芳却失却风骨的杂草。史载崔涂"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的漂泊,赋予"青春每到迟"以沉痛的时间质感。

全诗如古琴曲《幽兰》般,在五十六字间完成三重奏:表层咏物,中层自况,深层则是对乾符年间(874-879)士林生态的微缩观照。兰香幽处,正回荡着大唐夕阳里最后的清商。

赏析

《琴曲歌辞·幽兰》以素简笔墨勾勒出深谷幽兰的孤高形象,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唐代咏物诗中的清绝之音。

意象经营如工笔写意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二句,以"幽植"定位兰草远离尘嚣的生存空间,而"暗持"则赋予芬芳以人格化的坚守。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学考论》中指出:"'暗持'二字尤见功力,将不可见之香气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意志力"。诗中"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更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早沾的冷露暗示环境严酷,迟到的春光则强化生命韧劲,这种物候错位的描写,被钱钟书《谈艺录》评为"反常合道之笔"。

情感渗透若盐入水
表面咏物实则抒怀,"自无君子佩"暗用《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典故而反其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解此句云:"非兰之不香,乃世无识香者"。末句"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以诘问收束,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将批判性指向世俗价值体系,使咏物诗获得哲学高度"。这种孤芳自赏的情怀,实则是士人阶层精神困境的隐喻表达。

艺术张力存乎虚实
全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双重悖论:明明"贞芳"却"无佩",虽非"国香衰"却无人问津。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种"否定之否定"的修辞策略:"诗人通过层层自我消解,最终确立起超越世俗评价的生命尊严"。而"当路草"与幽兰的意象对照,恰如《文心雕龙》所言"拟容取心"的典范。

此作将楚辞香草传统转化为更具思辨性的表达,在看似平静的物象描写下,涌动着唐人特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困惑。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评价可作总结:"以物理反衬人情,用自然法则质疑社会法则,使小诗具备了大格局。"

点评

诗词琴曲歌辞·幽兰

诗词原文: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幽兰之诗,托物言志,妙在含蓄。'贞芳只暗持'五字,写尽君子守贞不耀之态,比兴之体,至此极矣。"

  2. 朱光潜《诗论》
    "此诗以幽兰自喻,'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二句,非独状物工细,更道出才士不遇之悲。迟暮之感,与屈子'老冉冉其将至'同一机杼。"

  3. 钱钟书《谈艺录》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冷语作结,锋芒内敛。似嘲似悯,直指世道之昧。韩昌黎'幽兰露,如啼眼'之句,或从此化出。"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不着一字怨,而孤芳寂寥之意溢于言表。'自无君子佩'非真自贬,实乃对俗世不识真香的反讽,得《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之神髓。"

  5. 李泽厚《美的历程》
    "唐代咏物诗至幽兰一类,已从六朝形似转向神似。'贞芳暗持'是中国美学'含蓄内敛'理想的诗意呈现,较之张扬外露,更见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