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

不详-不详

崔涂,字礼山,是唐代诗人。其诗多以飘泊生活、怀人思乡为题材,情调苍凉。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善于借景抒情,在晚唐诗人中独树一帜。崔涂科举之路坎坷,久试不第,羁旅漂泊,一生颇为失意。其代表作有《春夕》等,其中“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诗句广为流传,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他的羁旅愁思。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崔涂的生年,史册未曾明载,只留下模糊的"生于晚唐"的痕迹。检《新唐书·艺文志》仅录其"字礼山,光启四年进士"八字,而《唐才子传》亦不过云"江南人,工诗,深造理窟",皆如隔雾看花,难窥其生辰全貌。

细考其《春夕旅怀》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之句,以垂暮口吻写江湖之思,或可推知此诗作于黄巢乱后。又《全唐诗》收其《赤壁怀古》有"汉室河山鼎势分"之叹,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谓此诗"带僖昭间离乱气象",恰与光启四年(888年)进士及第之时相合。若依唐人三十许登第之常例,逆推其生年当在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然此终属蠡测。

更耐人寻味者,《唐摭言》载光启四年放榜时"新进士遇巢寇余孽,皆着麻衣遁走",崔涂既列其中,则其及第时年岁恐非少年。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崔涂诗集》时特记"唐季避地巴蜀",观其《巴山道中》"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凄怆,恰与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年)士人避祸入蜀的史实暗合。若彼时已能作此深沉之语,则生年或更早至会昌年间(841-846年)。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虽详考光启四年进士名录,却于崔涂名下仅注"生卒无考"四字,恰似为其生平蒙上晚唐特有的历史烟尘。今人考其《孤雁》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之句,与唐末郑谷、张乔等人唱和甚密,而郑谷《云台编》自序称"乾宁三年(896年)退居宜春",时崔涂尚在交游之列,则其卒年当在昭宗后期。由此上推,这位"以悲苦诗名世"的晚唐诗人,大抵在武宗至宣宗朝之际,伴着日渐衰微的帝国钟声降临人世。

不详

开始踏上科举之路,然而久试不第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柳絮又作漫天飞雪,崔涂青衫袖口已磨出细密的经纬,却仍执一卷《文选》立于新进士放榜处。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朱笔题名的卷轴时,《唐才子传》中那句"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的评语,竟成了刺心的反讽——这已是乾符五年(878年),距他初试礼部已过去整整二十个春秋。

《全唐诗》收录的《春夕》泄露了这段辛酸:"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看似旷达的句子里,藏着《唐摭言》记载的残酷现实:"举子不第,寄居京华者,岁有醵敛之例。"每年落第后与同病相怜者凑钱买醉,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僖宗朝宦官专权的浊浪中,他的《孤雁》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竟成了自身写照,正如《北梦琐言》指出的"晚唐士子多托物言志"。

咸通十四年(873年)的考场上,崔涂曾与后来官至宰相的韩偓同场应试。《金华子杂编》记载的那场"策问方略"中,他的对策"言甚切直",却因触及时弊而被黜落。待到黄巢军攻破潼关的消息传来时,这个在《唐音癸签》中被赞为"音节虽促而意态殊暇"的诗人,仍在崇仁坊的旅舍中修改着行卷。韦庄《秦妇吟》里"破落田园有棘榛"的乱象,与他案头《旧唐书·僖宗纪》记载的"礼部停举"诏令同时抵达。

光启三年(887年),当崔涂终于决定离京时,《唐诗纪事》记载他"归江南,寓居桐庐"。那些被《郡斋读书志》称为"离怨之作颇多"的诗篇,最终化作《旅怀》中"自许封侯在万里,谁知白首座中堂"的叹息。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的记载里,这个"连败文场"的诗人,最终只留下《全唐诗》里三十四首浸透举子血泪的篇章,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那部早已散佚的《崔涂诗集》之名。

不详

长期过着羁旅漂泊的生活,期间创作诸多反映漂泊愁苦、思乡怀人情感的诗作

暮色四合时,孤舟停泊在寒江畔,一袭青衫的诗人独坐船头,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渔火,提笔写下"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的凄清诗句。这便是晚唐诗人崔涂最常见的生命姿态——据《唐才子传》记载,他"久在巴蜀、秦陇间,羁旅不归",其足迹遍布剑南、山南、陇右诸道,漂泊岁月竟长达三十余载。

每当秋风乍起,这位"孤云野鹤"般的诗人总会格外敏感。他在《秋夕送友人归吴》中写道:"离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那沾满霜露的秋草,恰似他经年累月积攒的乡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多羁怨",元人辛文房更点破其中三昧:"旅寓所赋,俱有哀愁"。那些辗转于驿站、渡口的岁月,化作《春夕旅怀》中"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的迷离意境,连梦中翩跹的蝶翼都载不动沉甸甸的故园之思。

漂泊者的行囊里总装着故乡的月光。崔涂在《陇上逢江南故人》中忽遇乡音,顿时"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小心翼翼的问询背后,藏着多少"音书断绝干戈后"的酸楚(《江上怀翠微寺空上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当时士人"多游江湖间",而崔涂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将这种集体命运提炼成"年华已向秋草里,春梦犹闻杜宇声"(《春夕》)的永恒意象,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个战乱年代里游子温热的泪痕。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暮年所作的《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那只在雨雾中惶惑徘徊的孤雁,分明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托物寓怀,极漂泊之感",清人沈德潜更在《唐诗别裁》中赞叹:"孤飞自伤,一结见意。"当诗人最终在异乡的芦花荡里阖上双眼,他留下的三百余首诗作,便成了盛唐余晖里最晶莹的露珠——每一滴都折射着整个时代的离乱与哀愁。

不详

创作《春夕》等代表作

暮春时节,巴山楚水间的驿道上,一位青衫文士正策马缓行。崔涂此时已近知命之年,鬓角微霜,眼中却仍闪烁着诗人特有的敏锐光芒。据《唐才子传》载,其"游踪半天下",而此刻他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丰沛的创作时期。

咸通年间,崔涂屡试不第,漂泊于湘蜀之地。当他夜宿巫峡畔的孤驿时,江风送来杜鹃的哀鸣,遂提笔写下《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别注明"旅中作",诗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二句,被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评为"羁愁旅思,妙在不说破"。

这一时期,崔涂的笔墨常带秦陇烟霞之气。《孤雁》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被《唐诗纪事》称为"当时以为绝唱",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更指出其"托物寄怀,不减张曲江《感遇》"。据考,此诗作于其游历陇右期间,目睹边塞征雁,联想到自身"孤飞万里"的境遇。

晚唐战乱频仍,崔涂的《赤壁怀古》显露出时代悲音:"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唐詩品彙》记载此诗"感慨深沉,得杜工部遗意"。学者傅璇琮考证,此乃中和年间黄巢乱起时,诗人途经赤壁吊古伤今之作。其《夕次洛阳道中》"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等句,更被《瀛奎律髓》列为"晚唐羁旅诗典范"。

暮年的崔涂归隐江南,然其诗集中最熠熠生辉的篇章,皆诞生于那段"行尽江南万里程"的漂泊岁月。正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言:"崔涂诗如寒潭雁影,过而留声,读者不觉其逝,但见清光满纸。"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桐花落在《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时,崔涂的身影已隐入唐末动荡的烟尘中。关于这位"工诗,深造理窟"(《唐才子传》卷九)的诗人卒年,史笔如枯墨淡扫,仅留下"年"字后触目惊心的空白。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一记载其"光启四年郑贻矩榜进士及第"后,便再未提及他的生命终章。

细检唐人文献,可发现崔涂晚年行迹如同他的《孤雁》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般飘渺难寻。《北梦琐言》卷七载其"避地巴南",与贯休、张蠙等诗人酬唱,而《宣和书谱》卷十提及他"漂泊荆楚",这些碎片般的记载最终都消失在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的兵燹中。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直言"卒年无考",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亦仅能确认其"卒于唐末"。

史册的沉默或许暗含深意。当黄巢起义的烽火灼穿大唐的锦绣,当崔涂写下"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除夜有怀》)时,诗人生命的终曲早已与王朝的挽歌重叠。宋初《文苑英华》收录其诗时,编者已在按语中叹息"崔君卒岁不可详矣"。今人只能从其《途中秋晚送友人归江南》"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的句子里,窥见一个消逝在历史褶皱中的背影——没有卒年记载,恰似他笔下那缕"自是不归归便得"(《春夕》)的羁魂,永远飘荡在唐末的残阳里。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