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汾阴,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远古的祭祀回响。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的晨光掠过黄河九曲,这场由帝王亲自主持的祀汾阴后土大典,便在《肃和》的雅乐声中铺展出盛唐最庄重的画卷。
史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而唐制每岁"春秋二仲月祭太社太稷",开元盛世更将这种祭祀升华为天地人伦的宏大叙事。张说作为玄宗朝"燕许大手笔",其撰写的《祭汾阴乐章》十一首,恰似以青铜编钟为笔,在天地间书写金声玉振的祷文。
"祥符宝鼎"暗合开元十年(722年)汾阴出土的西周宝鼎,彼时群臣视为天赐祥瑞;"黄琮"作为礼地玉器,其六方造型应和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诗人以器物为经纬,将《周礼·春官》"以黄琮礼地"的典制,与当下祭祀场景编织成流动的礼乐图卷。
当笙镛之声回荡在汾阴古祀坛上,"聿修严配"的肃穆与"明德惟聪"的虔诚,恰似黄河水与黄土塬的永恒对话。这组郊庙歌辞既是盛唐气象的祭祀注脚,更是以《诗经·周颂》般的简奥文风,完成了一次对华夏文明精神原乡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