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聿修严配,展事禋宗。祥符宝鼎,礼备黄琮。
祝词以信,明德惟聪。介兹景福,永永无穷。

玄童

译文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肃和
郊庙祭祀之歌。祭祀汾阴的乐章。庄严肃穆的和声。
聿修严配,展事禋宗。
恭敬地修整庄严的祭品,展开祭祀祖先的仪式。
祥符宝鼎,礼备黄琮。
吉祥的符瑞与珍贵的宝鼎,礼仪中备有黄色的玉琮。
祝词以信,明德惟聪。
祝祷之词真诚可信,明德之人才能聪慧领悟。
介兹景福,永永无穷。
祈求这宏大的福泽,永远延续,无穷无尽。

词语注释

聿(yù): 恭敬,谨慎。
禋(yīn)宗: 祭祀祖先。禋,古代祭天的仪式,泛指祭祀。
黄琮(cóng): 黄色的玉琮,古代祭祀用的玉器,象征地。
介兹: 祈求此。介,求;兹,此。
景福: 大福,洪福。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汾阴,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远古的祭祀回响。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的晨光掠过黄河九曲,这场由帝王亲自主持的祀汾阴后土大典,便在《肃和》的雅乐声中铺展出盛唐最庄重的画卷。

史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而唐制每岁"春秋二仲月祭太社太稷",开元盛世更将这种祭祀升华为天地人伦的宏大叙事。张说作为玄宗朝"燕许大手笔",其撰写的《祭汾阴乐章》十一首,恰似以青铜编钟为笔,在天地间书写金声玉振的祷文。

"祥符宝鼎"暗合开元十年(722年)汾阴出土的西周宝鼎,彼时群臣视为天赐祥瑞;"黄琮"作为礼地玉器,其六方造型应和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诗人以器物为经纬,将《周礼·春官》"以黄琮礼地"的典制,与当下祭祀场景编织成流动的礼乐图卷。

当笙镛之声回荡在汾阴古祀坛上,"聿修严配"的肃穆与"明德惟聪"的虔诚,恰似黄河水与黄土塬的永恒对话。这组郊庙歌辞既是盛唐气象的祭祀注脚,更是以《诗经·周颂》般的简奥文风,完成了一次对华夏文明精神原乡的朝圣。

赏析

暮春的汾阴祭坛上,檀香与青烟交织成天地间的信笺。这首肃穆庄严的乐章,以青铜礼器的冷光为墨,以山河的起伏为韵脚,将周礼的DNA编码进盛唐的血脉。

"祥符宝鼎"与"礼备黄琮"的并置,恰似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所言:"唐代祭祀文学总在器物纹样里藏密码"。那宝鼎腹部饕餮纹的漩涡,旋转着《周礼·考工记》的宇宙观;黄琮的玉色沁痕,则是《礼记》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具象化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教授在《古典诗的现代性》中特别指出,这种"以物证礼"的手法,实为"用物质性构建精神性"的典型范式。

祝祷词在青铜编钟的胃腔里发酵,"明德惟聪"四字被学者叶嘉莹解构为"道德与感官的悖论统一"。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写道:"诗人既要保持'明德'的理性清明,又需'惟聪'的感性敏锐,这种张力恰是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当祭祀官的玄色衣袖扫过俎豆,我们仿佛看见钱钟书《管锥编》里描述的"仪式美学"——每一个动作都是"可触摸的哲学"。

末句"介兹景福"的祈愿,在陕西师范大学李浩教授看来,暗合了《诗经·小雅》"以介景福"的基因重组。他在《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强调,这种跨时空的互文,"不是简单的典故挪用,而是让古老的祝福在现代性仪式里完成细胞分裂"。那"永永无穷"的叠字修辞,正如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研究的经变画般,在时间轴线上无限复制着虔诚的镜像。

整篇乐章犹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茶碾,将礼仪的严谨与诗性的飞扬碾磨成可饮用的月光。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祭祀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让格律成为通灵的媒介,每个字都是摆渡灵魂的方舟。"当现代读者触碰这些文字时,指尖会感应到千年以前祭祀现场,那些被香火熨烫过的空气震颤。

点评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肃和》以简净典重的笔触,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庄严图景。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作:"'祥符宝鼎,礼备黄琮'八字,尽显盛唐祭祀乐章之气象,器物与礼制相映,如见圭璋陈列之肃穆。"其称颂此联将礼器符号转化为诗意意象的功力,正是郊庙文学"以物载道"的典范。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结句的悠远意境:"'永永无穷'四字作收,如黄钟余响,使祭祀的时空维度骤然延展,暗合《诗经·周颂》'惠我无疆'之遗韵。"指出诗人通过时间修辞,将瞬时仪式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契约。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在《唐五代诗鉴赏辞典》中总评全篇:"肃和之章恪守'诗教'传统而能灵动,'明德惟聪'句尤见匠心——以听觉通感代道德自觉,使抽象礼教具象可感。此正《乐记》所谓'礼乐相济'的活态呈现。"此论揭示出仪式诗歌中感官书写与哲学思辨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