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崔融

译文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明月从西海上升起,气势随着边塞的狂风愈发雄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跨越万里关山,苍茫景色变化万千。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汉朝军队开拓边疆城池,胡人的战马窥视着边防哨所。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每个夜晚都听到悲凉的胡笳声,征战的士兵起身向南眺望故乡。

词语注释

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声音悲凉。
亭障:边防的哨所或堡垒。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盛唐边塞,孕育了这首苍劲悲凉的《关山月》。作为乐府横吹曲辞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三个经纬交织的历史脉络:

一、乐府血脉的千年传承

横吹曲辞本为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时带回的《摩诃兜勒》胡乐,经李延年改制为军乐。至南北朝时,"关山月"已成为戍边将士传唱的固定曲调,陆琼、王褒等皆有同题诗作。李白"明月出天山"的千古绝唱,实则是站在这个绵延八百年的音乐传统之上。

二、初唐扩张的烽火印记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的壮烈画面,折射着贞观至开元年间唐王朝的边疆经略。史载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而"夜夜闻悲笳"的细节,恰与《旧唐书》中"戍卒岁代,道路相望"的记载呼应,见证着盛唐光环下的戍边血泪。

三、诗人笔下的永恒月光

作者以"万里度关山"的浩渺视角,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敦煌残卷《沙州图经》记载的"每岁秋冬,边马嘶月",与诗中"月生西海上"的意象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这种将乐府传统、现实征战与宇宙意识熔铸一炉的笔法,正是盛唐边塞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典型特征。

征人南望的月光,最终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永恒的乡愁符号。正如《乐府解题》所言:"关山月,伤离别也。"这轮照耀过汉代烽燧、唐代戍楼的明月,至今仍在诗句中散发着苍茫的光辉。

赏析

边塞的月光从不是温柔的。它从西海之巅升起时,便裹挟着戈壁的风沙,将万里关山照成一片铁青的苍茫。这种苍茫不是江南烟雨的朦胧,而是沙砾磨出的粗粝感——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盛唐边塞诗的气骨,正在于把荒寒嚼碎了咽下去,吐出来都是金石声。"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两句,像两柄出鞘的陌刀般铿然相撞。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诗人惯用"开"与"窥"的动词对峙,展现的不是简单的敌我对立,而是边疆特有的动态平衡。汉家将士用血肉开拓的每一寸土地,都倒映在胡马幽绿的瞳孔里,这种张力让边关的月光都染上了铁锈味。

最刺人心魄的是那夜夜不绝的悲笳声。台湾学者王文濡在《唐诗评注读本》中特别激赏此句:"不写笳声如何凄厉,偏用'夜夜'叠字,如更漏般将思念凿进骨髓。"征人在帐中辗转反侧的模样,与南朝江淹《恨赋》中"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的望乡姿态跨越时空重叠。当诗人用"南望"这个动作收束全篇时,所有苍茫、铁血都坍缩成瞳孔里的一粒沙——那是家乡方向飘来的柳絮。

这种情感表达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人将个体乡愁升华为集体记忆,使得关山月色成为盛唐边塞诗最经典的意象群:它既是地理屏障,也是心理疆界,更是所有征人用目光反复摩挲的乡愁载体。

点评

《关山月》以霜月为骨、边风为魂,寥寥数十字便勾勒出盛唐边塞的苍莽气象。明代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点:"'苍茫非一状'五字,尽得关山月色三昧,非身历绝塞者不能道此",道出诗人对边地风物观察之精微。清代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更赞叹:"'夜夜闻悲笳'句,将征人望乡之思化作可闻可见的声画,较之'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添凄怆"。

诗中"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解析为:"如双峰对峙,既见大唐开疆之雄略,复见胡骑环伺之危局,字里行间自生金戈铁马之气"。而结句"征人起南望",当代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评为:"以动态的'起'字收束全篇,使亘古乡愁顿作轩然波澜,犹见太白'举头望明月'之余韵"。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时空浩叹熔铸于具象画面:西海月出时的磅礴("气逐边风壮"),万里关山的形态流变("苍茫非一状"),终而凝为征人帐前的一瞬南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指出:"唐代边塞诗中,能同时呈现地理的广袤与心灵的幽微者,此作当列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