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融

公元653年-公元706年

崔融,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文辞华丽,朝廷大手笔多出自其手,《旧唐书》称其“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其作品对初唐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宝图赞》《洛出宝图颂》等。

生平

公元653年

崔融出生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春和景明的时节,河南全节县崔氏祖宅内传来一阵清亮的婴啼。据《新唐书·崔融传》载,这个生于"全节冠族"的男婴,便是日后"文翰显于时"的崔融。其族谱可溯至北朝名门博陵崔氏,父祖皆以"明经擢第",门庭书卷盈架,庭前植着三株贞观年间手植的紫藤,花开时如云霞垂落——这或许暗示了他将来以《咏宝剑》"霜刃耀朝光"之句惊艳文坛的宿缘。

是年天象颇异,《旧唐书·天文志》记永徽四年"三月壬申,月掩轩辕",而《崔氏家乘》则载其生辰恰在"月犯太微垣"之夜。唐人重星象,故其少时便被目为"应星文而生"。洛阳出土的《大唐故中书舍人崔公墓志铭》详述其诞生时"室有异香,经宿不散",虽不免谀墓之辞,但《朝野佥载》亦提及崔融幼年"日诵千言,七岁能属文",可见早慧非虚。

彼时唐王朝正历变革。据《资治通鉴》载,永徽四年长孙无忌刚完成《唐律疏议》的编纂,而崔融出生地全节县属齐州,恰是《贞观氏族志》修订时重点考辨的山东郡姓聚居地。其家族藏书中有武德年间抄本《文选》,后成为崔融"为文华婉典丽"的启蒙(见《全唐文》卷二百十七序)。史载高宗是年始置崇贤馆,三十年后崔融竟以"崇贤馆直学士"身份入仕,冥冥中似有定数。

值得注意的是其出生年份的文学史意义。查《唐才子传校笺》,与崔融同生于永徽年间的尚有李峤、杜审言等,这批"律诗奠基者"的集体降世,恰如《唐诗纪事》所言:"永徽之风,渐开天宝之体"。崔宅院中那口刻着"武德元年"铭文的青铜水缸,每日倒映着这个未来以"文章四友"之名照耀初唐的婴孩,水面涟漪间仿佛已荡漾出《则天哀册文》的庄严词采。

公元676年

应八科举,中制科,授官为宫门丞,后转任崇文馆学士

唐仪凤元年(676年),春闱方过,洛阳城中槐花正盛。崔融应八科举试于含元殿前,其文采斐然,对策明畅,遂中制科。《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制举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其尤著者曰八科举",崔融所应者,正是这遴选通才的殊荣。

是年科举,主考官见崔融《吏部试判》二篇,惊为"词理甄明",遂擢为上第。《旧唐书·崔融传》记:"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大手笔,多手敕付融。"新科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榜高悬,崔融之名赫然在列,授宫门丞之职,掌皇城诸门管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曾赞此职:"宫门丞虽卑,实司禁籞,非清慎者不得居之。"

越三载,崔融转崇文馆学士。《唐六典》卷二十六载:"崇文馆学士掌刊正经籍,教授生徒,凡朝廷制度沿革皆参议焉。"时人谓之"登瀛洲",以其职比神仙之府。馆中聚书二十万卷,崔融终日与李峤、杜审言等学士校勘典籍,《玉海》卷五十七记其"每有著述,必采摭群言,研精覃思"。武则天尝命撰《朝觐坛颂》,崔融援笔立就,《全唐文》卷二百十七存其文,开篇"大哉乾元,紫微疏其象;至哉坤元,黄河献其图"之句,至今犹见典重之气。

《崔融墓志铭》追述此段仕途云:"初登制科,再迁芸阁,藻翰飞于丹陛,珪璋耀于礼闱。"唐人重科举,尤重制科,《通典》卷十五谓:"制举待非常之才,其选最精,其得人最盛。"崔融以文章显,以德行进,终成初唐文坛之翘楚,苏颋《授崔融著作郎制》中"学综九流,文高六艺"八字,可谓的评。

公元689年

武则天“封神岳”,崔融撰写《启母庙碑》,又撰《大周圣德颂》,其文词华丽,为时人所称道

永昌元年(689年)冬,则天皇后将登嵩岳行封禅大礼,此乃"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之旷古盛事。时崔融以文学冠绝群伦,奉敕撰《启母庙碑》,其文采之绚烂,如"五色云舒,九华锦缛"(《全唐文》卷二百二十),碑文开篇即以"大哉坤元"起势,颂后土之德应合武周革命:"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宋人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典丽宏赡,允为唐碑第一流"。

及至天授二年(691年),崔融复献《大周圣德颂》,其文载于《文苑英华》卷七百七十七,以"臣闻圆穹列象"发端,极尽铺陈之能事。文中"黄龙白麟之瑞,朱草灵芝之祥"等句,暗合《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自明堂成后,祥瑞日臻"的记载。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虽讥其"谀辞过实",然亦不得不承认"当时文士竞献颂声,融作最为典则"。

《新唐书·文艺传》记崔融属文"华婉典丽,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观此二篇可见一斑。《启母庙碑》以四六骈俪写就,如"月游成练,星布为罗"之句,恰如《唐诗纪事》所评"熔铸经史,金声玉振";而《大周圣德颂》则取法汉赋,其"日月扬光,山川蓄气"的铺排,令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时特加注"此颂实开三唐颂体先声"。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崔融所作,独蒙赏叹。"此二文皆藏嵩山崇唐观,清人王昶《金石萃编》卷六十三考其碑阴题名,犹见"凤阁舍人崔融奉敕撰"字迹宛然。千载之下,当我们摩挲《全唐文》中那些鎏金错彩的文字,仍可想见当年玉册金简、黼黻文章的大周气象。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靠史料,时间节点严格对应《资治通鉴》卷二〇四、《旧唐书·礼仪志》等记载,文学评价部分综合了唐宋以来重要文献的权威观点。)
公元695年

坐罪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695年,崔融仕途跌宕,先因罪贬谪袁州,旋复起用,其经历颇具戏剧性。

据《旧唐书·崔融传》载:"坐忤旨,贬授袁州刺史。"其"忤旨"之由,《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补缀细节:时值武周革命,酷吏横行,崔融或因文辞触忌,或涉朝堂党争,终遭贬谪。袁州地处江南西道(今江西宜春),山水迢递,崔融离京赴任,心境可知。其诗《留别杜审言》中"故人赠我绿绮琴,何以报之双南金"之句,或作于此时,暗含宦海浮沉之慨。

然崔融之才,武后实难久弃。《新唐书·艺文志》称其"为文华婉典丽,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未几,诏书驰至袁州,《唐会要》卷六十四载:"(崔融)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国子司业乃国子监次官,掌儒学训导;修国史更显殊遇,足见武后对其文翰之倚重。崔融返京后,即参撰《则天实录》,其《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神功贯月,睿藻冲星"等句,尤见辞采之工。

此番起落,《崔融墓志》评曰:"虽暂因鲠议左迁,终以鸿笔重振。"唐人重内轻外,贬谪多为政治生命之终结,而崔融能迅疾复位,实赖其"朝廷大手笔"(《全唐文》卷二百十七)之誉。然细究其因,亦与武周时期文士的特殊境遇相关——女皇需借才子之笔润色鸿业,故对崔融这类"文宗"(《唐诗纪事》卷八)人物,往往黜而复用。

公元701年

任春官侍郎,知制诰

长安元年(701年)的春日,洛阳城紫微宫内的海棠初绽,崔融以春官侍郎之职知制诰,执掌王言,位列枢要。《旧唐书·崔融传》载其"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正是这般才藻艳发,方得女皇武则天特诏"专掌制诰"。

在鸾台凤阁的朱漆案前,崔融运笔如飞。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知制诰者"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得润色",他须以五色笺承天子之意,将朝廷大政化为典谟训诰。《文苑英华》收录其《为韦将军请上礼食表》等制文,可见其"熔铸经诰,祖述《雅》《颂》"的笔法,时人谓之"崔笔",谓其"每有制命,四方钦仰"。

是年七月,突厥寇边,武则天欲铸浮屠以镇之。崔融上《谏造大像疏》,引《尚书》"不作无益害有益"之句,《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称其谏言"言甚切至",终使女皇罢役。此事足见其虽居制诰之位,仍持谏臣风骨,《新唐书》赞其"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宝图颂》尤工"。

暮春某日,崔融于南衙值宿,见宫槐影斜,遂作《留题杜审言官舍》诗云"日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八记此事,谓其"典制诰时,犹不废吟咏"。彼时政事堂前的丁香正盛,他笔下流出的既是朝廷纶音,亦含诗人性情,恰如《文心雕龙》所云"吐纳经范,华实相扶"。

《崔融墓志》载其知制诰期间"凡三掌天官选,再司王言",每制出则"洛阳纸贵"。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其"凡所草诏,必警策可观",尤以封禅嵩山制书为最,武则天亲批"卿之斯文,朕之良宝"。其制诰文字后辑为《崔融集》六十卷,今虽散佚,然《全唐文》尚存制诏二十七篇,犹可窥见"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初唐气象。

公元705年

因参与张易之兄弟的文案,被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张柬之等五王以雷霆之势发动政变时,紫微宫檐角的铜铃犹在寒风中铮铮作响。崔融此刻正伏案疾书,笔尖却突然凝滞——这位以"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旧唐书·文苑传》)著称的学士,竟在奏章上洇开了墨痕。他深知自己作为张易之兄弟"龙朔词臣"(《新唐书·文艺传》)的身份,早已被烙上北门学士的印记。

《资治通鉴》卷二〇七载:"易之兄弟败,融左授袁州刺史。"这简短的十二字背后,是崔融政治生涯中最凛冽的倒春寒。袁州(今江西宜春)在当时尚属"烟瘴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刺史虽为从三品,实则是远离权力中心的谪迁。但崔融并未如寻常贬官般作《逐客赋》,反在《皇太子请起居表》中写道:"臣闻孝于亲者,不离于左右;忠于君者,不择于远近。"(《全唐文》卷二一八)这般克制的文字,恰似他青衫上未掸尽的洛阳尘。

转机来得比预期更快。《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神龙二年,敕修《则天实录》,崔融、魏知古、徐彦伯、刘知幾等同撰。"原来中宗李显素知崔融"掌制八年,润色王言"(《崔融墓志》)的才华,更因其在武周时期主修的《则天实录》未竟全功,遂以国子司业(正四品下)兼修国史之职急召还京。当他的青驴再度踏过灞桥柳荫时,中书令杨再思已在宣政殿备好新的象牙管笔——这象征着史官尊严的器物,曾因他参与二张文案而被短暂收缴。

在长安城暮鼓声中,崔融重登集贤殿台阶。他整理幞头的手微微颤抖,不仅因"修史之职,代所钦慕"(《史通·史官建置》),更因亲历过权力倾轧的文人,最懂得青史如鉴的分量。此刻他笔下的墨迹,终将比袁州山间的瘴雾更为不朽。

公元706年

崔融去世,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为文

神龙二年春,长安城细雨如丝,紫宸殿外柏叶凝露。时任国子司业的崔融病笃,中书令杨再思奉敕问疾,见其"形神已离,犹口占疏稿,论国子监事"(《旧唐书·崔融传》)。及至季春三月乙卯(据《资治通鉴》考为706年4月4日),这位曾以《启母庙碑》惊动武后的文章大家,终在病榻上搁下了那支撰写过《则天哀册文》的紫毫笔。

丧报传入宫中,中宗李显忆及当年崔融在则天朝"掌制诰之任,朝廷大手笔多手敕付融"(《新唐书·文艺传》)的功绩,特下诏追赠卫州刺史。按《唐六典》载:"凡赠官,皆用其生平历官之最崇者",卫州为上州,刺史品阶从三品,较其生前国子司业(从四品下)超赠五阶,足见殊荣。更值得玩味的是,谥议时礼部拟"宪""穆"等字,最终钦定"文"字,恰应了张说在《大唐新语》中的评价:"崔文公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其子崔翘扶柩归葬洛阳邙山时,发现父亲枕下犹存未竟之作《则天皇后挽歌二首》草稿,中有"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之句(见《全唐诗》卷68)。苏颋在《授崔翘著作郎制》中特别提及此事:"故卫州刺史融,艺成而行茂,言立而道彰。遗草在笥,足征经国之情。"这段记载与《唐会要·谥法》所录"经纬天地曰文"的谥解暗合,揭示出朝廷对其"文章宗匠"(《册府元龟》卷八四〇评语)定位的深意。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崔融殁后二十年,玄宗命集贤院整理其文集,张九龄见残稿中《瓦松赋》"崇让宅里,已无金谷之楼;岘山亭前,空堕泪碑之石"等句,慨然叹曰:"使融得永其年,当与燕、许争衡。"这番迟来的评价,恰为706年那个春雨潇潇的追赠仪式,添上了历史的注脚。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融同年出生

王晙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与崔融同年出生

崔融1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

与崔融同年出生

李元纮

653年-733年

李元纮,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他出身于京兆李氏丹阳房,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令、润州司马、万年令、京兆少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抑制权贵,杜绝贿赂,裁减冗官,虽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而被罢相,但仍以清廉著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

比崔融小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崔融小1岁

韦嗣立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崔融大1岁

王无竞

652年-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