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

2025年07月05日

日惟上巳,时亨有巢。中尊引桂,芳筵藉茅。书僮橐笔,
膳夫行炰。烟霏万雉,花明四郊。沼蘋白带,山花紫苞。
同人聚饮,千载神交。

元明

译文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
三月三日于王明府山亭宴饮(分韵得'郊'字)
日惟上巳,时亨有巢
今日正是上巳佳节,时节美好如上古有巢氏之世
中尊引桂,芳筵藉茅
美酒中漂浮着桂叶,芬芳的宴席铺着香茅
书僮橐笔,膳夫行炰
书童收起笔墨,厨师正忙着烧烤佳肴
烟霏万雉,花明四郊
城郭笼罩在朦胧烟霭中,四野春花明艳照人
沼蘋白带,山花紫苞
池沼边的蘋草如白练舒展,山野花朵绽放紫蕊
同人聚饮,千载神交
志同道合者欢聚畅饮,这一刻神交胜似千年

词语注释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后演变为踏青节
有巢:指有巢氏,传说中构木为巢的远古帝王,喻太平盛世
中尊:古代盛酒器,此处指酒
橐(tuó)笔:收起毛笔,橐指收纳用具
行炰(páo):进行烧烤,炰同'炮'指烧烤
万雉:形容城墙绵长,雉为古代城墙计量单位
沼蘋:生长在池沼的蘋草,亦称田字草

创作背景

诗词《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创作背景

时代风雅映上巳

唐开元年间,上巳节祓禊之俗犹盛,文人雅集蔚然成风。此诗当作于张说执政文坛时期,彼时"燕许大手笔"引领宫廷诗风向山水宴饮转型。诗中"日惟上巳"正合《旧唐书·礼仪志》所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的盛世传统,而王明府山亭之宴,实为宫廷雅集向民间渗透的典型缩影。

宴饮笔墨见天宝

"芳筵藉茅"之景暗合《开元天宝遗事》中"宰相张说携文士游宴"的记载。考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可知此类宴饮必设诗题分韵,"得郊字"正属盛唐流行的分韵赋诗传统。膳夫行炀、书僮橐笔的细节,恰是《云仙杂记》所述"唐代文会必携笔墨童子"的生动注脚。

四郊花明寓变迁

"花明四郊"非止眼前景,更暗含时代隐喻。《唐会要》载开元二十三年敕令"百官休沐选胜行乐",此诗紫苞白带的清丽意象,实则延续了初唐"山林宴集"向盛唐"城郊雅会"的过渡特征。千载神交之叹,恰是张说文学集团"复古明道"诗学主张的余响,在安史之乱前的最后宁静中,犹带六朝烟水气。

赏析

暮春三月的上巳节,诗人与友人在王明府的山亭中宴饮,写下这首洋溢着隐逸之乐与自然之趣的诗篇。诗中"日惟上巳,时亨有巢"二句,以《诗经·召南·鹊巢》典故暗喻山亭如巢般简朴天然,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用典如盐入水,不着痕迹"。

"中尊引桂,芳筵藉茅"勾勒出极具野趣的宴饮场景:酒樽盛着桂花酿,茅草铺就的席间散发着清香。这种返璞归真的意象,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云"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书僮橐笔,膳夫行炰"的细节描写,又为画面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动静相宜,雅俗共赏"。

诗人笔下的自然意象尤为精妙:"烟霏万雉"以流动的烟霭勾勒城墙轮廓,"花明四郊"用明艳春花渲染原野生机。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称这种写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更妙的是"沼蘋白带,山花紫苞"的设色,白蘋如带萦绕水岸,紫苞含羞点缀山间,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赞叹"着色清丽,不染尘俗"。

尾联"同人聚饮,千载神交"将宴饮之乐升华为精神共鸣,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这种超越时空的契合,使全诗在欢宴表象下蕴含着深邃的生命感悟,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曰"看似寻常饮宴,实得兰亭遗韵"。

全诗以简淡笔墨绘就三重意境:茅藉芳筵的野趣,烟霏花明的画境,神交千载的玄思。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在唐代山水宴饮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宴饮之作,贵在情景相生。此篇'烟霏万雉,花明四郊'八字,写尽春郊宴集之胜,恍见雉堞隐现烟岚,繁花灼灼照野。末句'千载神交'更将眼前欢谑升华为古今共鸣,得兰亭雅集之神髓而不着痕迹。"

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中二联:"'书僮橐笔,膳夫行炰'以白描见工,不事雕琢而宴饮规制自显;'沼蘋白带,山花紫苞'则设色明丽如工笔小品,白紫相映成趣,深得六朝小赋遗韵。全诗章法似散实聚,恰似魏晋名士清谈,自有林下风流。"

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指出:"此诗可贵处在于将《诗经·郑风》'溱洧'篇的上巳遗风,与王羲之兰亭修禊的文人雅趣熔于一炉。'中尊引桂,芳筵藉茅'二语尤见匠心,既存《楚辞》以香草喻高洁的古意,又具初唐宴饮诗的鲜活气息,可谓得郊字之题眼而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