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台,这座承载着吴越春秋风云的巍峨建筑,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倾颓。南朝梁诗人庾肩吾驻足于这片废墟时,但见荆棘蔓延,昔日雕梁画栋已化作断壁残垣,连云影都显得支离破碎,唯有阶前晨露依旧晶莹,恍若历史的泪珠。
此诗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正值南朝相对承平之时。庾肩吾作为"宫体诗"代表诗人,却在此突破绮丽之风,以"赋得"体捕捉历史沧桑。胥台(姑苏台)原为吴王夫差所建,《越绝书》载其"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李白亦有"吴王宫里醉西施"之咏。诗人选取"翔鹍""巢燕"两个意象:传说中的巨鸟象征霸业难追,寻常燕雀暗喻百姓流离,与陆机《辨亡论》"巢燕无归"的典故遥相呼应。
最耐人寻味的是"团阶露"的意象。晨露既见证过伍子胥谏言时的朝露待日,又浸润过越甲吞吴时的铁衣寒光,此刻却平等地沾湿每个凭吊者的衣襟。这种将宏大历史消解于细微之物的笔法,恰似鲍照《芜城赋》中"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苍茫,透露出南朝文人面对历史废墟时特有的虚无感与永恒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