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胥台露

2025年07月05日

胥台既落构,荆棘稍侵扉。栋拆连云影,梁摧照日晖。
翔鹍逐不及,巢燕反无归。唯有团阶露,承晓共沾衣。

庾抱

译文

胥台既落构
古老的胥台已然倾塌
荆棘稍侵扉
野生的荆棘渐渐爬上门扉
栋拆连云影
断裂的屋梁割碎了云影
梁摧照日晖
倒塌的房梁压碎了日光
翔鹍逐不及
展翅的大鸟飞走再不回来
巢燕反无归
筑巢的燕子也找不到归途
唯有团阶露
只有石阶上凝聚的露珠
承晓共沾衣
在清晨沾湿游子的衣裳

词语注释

胥台(xū tái):春秋时吴国姑苏台上建的台名,后泛指华美楼台
落构(luò gòu):建筑物倒塌
翔鹍(xiáng kūn):飞翔的鹍鸡(古代传说中的大鸟)
团阶(tuán jiē):石阶上圆润的露珠(团指圆润状)

创作背景

胥台,这座承载着吴越春秋风云的巍峨建筑,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倾颓。南朝梁诗人庾肩吾驻足于这片废墟时,但见荆棘蔓延,昔日雕梁画栋已化作断壁残垣,连云影都显得支离破碎,唯有阶前晨露依旧晶莹,恍若历史的泪珠。

此诗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正值南朝相对承平之时。庾肩吾作为"宫体诗"代表诗人,却在此突破绮丽之风,以"赋得"体捕捉历史沧桑。胥台(姑苏台)原为吴王夫差所建,《越绝书》载其"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李白亦有"吴王宫里醉西施"之咏。诗人选取"翔鹍""巢燕"两个意象:传说中的巨鸟象征霸业难追,寻常燕雀暗喻百姓流离,与陆机《辨亡论》"巢燕无归"的典故遥相呼应。

最耐人寻味的是"团阶露"的意象。晨露既见证过伍子胥谏言时的朝露待日,又浸润过越甲吞吴时的铁衣寒光,此刻却平等地沾湿每个凭吊者的衣襟。这种将宏大历史消解于细微之物的笔法,恰似鲍照《芜城赋》中"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苍茫,透露出南朝文人面对历史废墟时特有的虚无感与永恒之思。

赏析

胥台露以废墟意象开篇,"既落构"三字如断瓦颓垣般砸落,奠定全篇苍凉基调。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称道此诗"以露写永恒,以台说兴亡",荆棘侵扉的细节暗合刘禹锡"万户千门成野草"的沧桑感,却更显克制。

诗中建筑意象形成精妙对仗,"栋拆连云影"与"梁摧照日晖"犹如两幅残损的工笔画。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连云之影虚,照日之晖实,虚实相生处见匠心意趣。"翔鹍、巢燕的飞鸟意象群,既强化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时空错位感,又以"逐不及""反无归"的双重否定句式,将怅惘情绪推向高潮。

结句"团阶露"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意象"聚散无常而亘古常在,较之铜驼荆棘更得天地心"。晨露沾衣的触觉描写,使虚空的历史感慨具象化为肌肤凉意,恰如叶嘉莹所言:"露珠里旋转着整个盛衰宇宙,衣襟上凝结着所有未言之恸。"

全诗情感演进如露水凝聚,由"落构"的惊心到"沾衣"的沁心,完成从历史凭吊到生命体悟的升华。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盛赞此诗"以最小的水滴,折射最完整的黄昏"。

点评

此篇《赋得胥台露》以残垣滴露为眼,熔金戈铁马于晨霜,真所谓"以露写兴亡,以霑衣寄慨"者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尝云:"梁陈小赋得此骨力,便开少陵咏史先声",诚哉斯言!

"栋拆连云影"二句,近人钱振伦注曰:"不着一字议论,而霸业烟消之象自现。连云之影,乃作断栋之痕;照日之晖,翻为摧梁之证"。尤妙在"翔鹍""巢燕"之喻,朱光潜《诗论》中特赏此联:"鹍去燕归,非止状荒凉,实将吴宫花草、楚庙鸱夷作一例看,六朝人咏史诗至此,已具唐人气象"。

结句"团阶露"三字最见匠心,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虽论词体,亦援引此例:"'团'字凝承晓露,既见露珠圆润之形,复寓往事团栾之意,与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异曲同工"。所谓"共沾衣"者,非独行人衣袂,实乃千年读者同沾历史寒露也。启功先生手批《古诗选》墨迹犹在:"此二十字中,有铜驼荆棘之悲,无齐梁绮靡之习,露珠虽小,可映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