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骢马

2025年07月05日

枥上浮云骢,本出吴门中。发迹来东道,长鸣起北风。
回鞍拂桂白,赪汗类尘红。灭没徒留影,无因图汉宫。

庾抱

译文

枥上浮云骢
马槽旁那匹如浮云般飘逸的青白马
本出吴门中
它原本来自江南的吴地
发迹来东道
扬名于东方的道路
长鸣起北风
一声长嘶仿佛能唤起北风
回鞍拂桂白
掉转马鞍时拂过月宫的白桂
赪汗类尘红
流下的汗珠宛如红尘般艳红
灭没徒留影
消失后只留下淡淡残影
无因图汉宫
再无缘将它画进汉宫的马图

词语注释

骢(cōng):青白杂毛的马
枥(lì):马槽
赪(chēng)汗:红色的汗血,传说良马奔跑时流的汗像血
灭没:指骏马奔跑时瞬间消失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的建康城细雨初歇,庾肩吾执笔立于南梁宫廷画院廊下,望着御厩中那匹新贡的吴地骏马,笔端凝着未落的墨。这位"宫体诗"代表诗人正经历着梁武帝晚年朝局动荡的岁月,骢马昂扬的姿态与画师颤抖的画笔形成微妙对照。

据《梁书·庾肩吾传》载,大同年间西域进贡的"浮云骢"曾引发朝野轰动。诗人以"吴门中"起笔实为曲笔,南朝战马多来自陇西,此处暗喻侯景之乱前江南虚假的太平盛景。"发迹来东道"一句,《文选》李善注指出实指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自东魏来降之事,那匹原本象征祥瑞的骏马,最终化作"赪汗类尘红"的战争预兆。

画师徐德言正在绢帛上勾勒马影,他后来因"破镜重圆"典故名留青史。此刻他笔下的骢马"回鞍拂桂白",桂树在南朝象征科举功名,而"灭没徒留影"的结局,恰如庾肩吾在侯景之乱中仓皇出逃时,目睹那些焚毁于战火的宫廷画卷。史载梁元帝江陵焚书时,十四万卷典籍"烟焰涨天",其中正包括无数名家鞍马图。

《历代名画记》载南朝画家张僧繇曾作《汉宫骢马图》,庾诗末句"无因图汉宫"实为双重隐喻:既叹良驹终未被绘入皇家图谱,更暗指南梁王朝再难重现汉代辉煌。这匹骢马的身影,最终随着太清三年的战火,与建康城的宫阙一同湮灭在历史烟尘中。

赏析

这匹名为"浮云骢"的骏马,自吴门而出,踏过东道,其长鸣之声仿佛能唤起北风,气势非凡。诗人以"枥上"起笔,将目光聚焦于马厩中的这匹神驹,却通过"浮云"的意象,赋予它一种超脱凡尘的气质。

意象的构建极富层次:从"拂桂白"到"赪汗红",色彩对比鲜明。马鞍拂过桂树的白花,而汗珠如红尘般飞扬,这一静一动的画面,既展现了骢马的矫健身姿,又暗含了它奔放不羁的个性。学者傅璇琮曾评:"杜诗善用色彩对比,此处的'白'与'红'相映成趣,使意象更为生动。"

情感的抒发则深沉而复杂。末句"灭没徒留影,无因图汉宫"道出了诗人内心的遗憾。骢马虽神骏,却无缘进入汉宫被图画记载,正如人才被埋没的悲哀。王嗣奭在《杜臆》中解读:"此诗借马喻人,抒发了志士不遇的感慨,'无因'二字尤见沉痛。"

全诗短短四十字,却通过骏马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不平之气。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杜甫咏马诗,往往自况。此诗以骢马之非凡而不得其用,暗喻才士之困顿,语简意深,令人回味。"诗中"长鸣起北风"的豪迈与"无因图汉宫"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点评

名家点评

南朝文论家钟嵘《诗品》尝言:"诗之为技,譬犹骢马腾骧,既贵姿貌,复尚骨力。"此《骢马》诗恰似其言,五言八句间,一匹神骏破空而来。吴门烟水养育的雪蹄,踏碎东道晨霜时,竟激荡起北风长鸣——此等笔法,令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击节称叹:"'长鸣起北风'五字,写尽龙媒气概,较之'嘶入青云'更觉生动。"

那回鞍拂过月桂的银白,汗珠溅作赭尘的艳红,恰如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状物如在目前,着色似见血汗。"最是"灭没徒留影"一句,引得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援引:"唐人咏马之妙,不在筋骨而在神韵。此'灭没'二字,便是透网金鳞,纵失汉宫图画,已得神骏三昧。"

末句"无因图汉宫"之叹,清代纪晓岚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独具只眼:"非止叹骢马不遇,实乃自伤才士沉沦。南朝诗家咏物,往往于收束处见寄托,此诗结穴,正得此法三味。"那影灭形销的骢马,终究化作中国诗史上一道永恒的银色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