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圣明乐

2025年07月05日

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明君。
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月明。宫花将苑柳,先发凤凰城。

仲素

译文

玉帛殊方至
远方的珍宝贡品纷纷献到
歌钟比屋闻
欢乐的钟声家家户户都能听到
华夷今一贯
中原与边疆如今一统
同贺圣明君
共同称颂圣明的君王
九陌祥烟合
条条大路上祥瑞的云烟缭绕
千春瑞月明
千载难逢的吉祥月光皎洁明亮
宫花将苑柳
宫中的鲜花与御苑的柳树
先发凤凰城
最先在皇城里绽放新绿

词语注释

玉帛(yù bó):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用于祭祀或进贡的珍贵礼品
殊方(shū fāng):远方异域
歌钟(gē zhōng):古代报时或奏乐用的大钟
比屋(bǐ wū):每家每户
华夷(huá yí):华夏与蛮夷,指中原与边疆地区
九陌(jiǔ mò):都城中的大路,泛指众多道路
祥烟(xiáng yān):象征吉祥的云气
瑞月(ruì yuè):象征吉祥的月亮
凤凰城(fèng huáng chéng):指京城,帝王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

圣明乐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阳光洒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张仲素执笔写下《圣明乐》时,大唐王朝正沐浴在"华夷一家"的辉煌气象中。这首杂曲歌辞诞生于中唐贞元年间,却承载着盛唐未散的天朝余韵,那"玉帛殊方至"的盛况,正是对太宗"自古皆贵中华"民族政策的诗意回响。

九重宫阙的瑞气凝结在词句间——"千春瑞月明"暗合玄宗时期"月满千秋"的典故,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逢千秋节,西域诸国使节便以明月珠为贺。而"先发凤凰城"的意象,恰与《唐六典》中"凡四夷藩使至,必于含元殿陈其方物"的记载相映成趣,大明宫丹凤门的铜驼金马,在诗句中化作永恒的文化符号。

诗人以"歌钟比屋闻"的听觉意象,巧妙化用《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典故。考《通典·乐典》可知,当时太常寺确实新制《圣明乐》入燕乐部,这组杂曲歌辞本是配合龟兹乐演奏的教坊曲,却在文人笔下升华为"华夷一贯"的政治理想。那飘荡在坊市间的胡旋舞曲与钟磬雅乐,正构成中唐特有的文化交响。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圣明乐》以盛唐气象为底色,用琉璃般的文字构筑了一幅万国来朝的太平画卷。玉帛与歌钟的意象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盛宴,"殊方至"与"比屋闻"的空间对仗,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审美理想——远方贡品与近处乐声的叠加,恰似吴乔《围炉诗话》所言"盛唐之诗,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的浑融境界。

"华夷今一贯"五字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重此类"以空间换时间"的笔法:将四夷来朝的空间并置,转化为圣明永恒的时代表征。宫花苑柳的拟人化处理,令人想起叶嘉莹指出的盛唐诗歌特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生命自觉,在此升华为对政治清明的主动礼赞。

九陌祥烟与千春瑞月的数字对偶,暗含《易经》"九五至尊"的象征体系。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这种"以小景物做大文章"的手法:凤凰城的先发之花,实则是《毛诗正义》"风化之所由"的现代注脚,将政治颂歌转化为充满生机的自然寓言。苏缨在《唐诗的唯美主义》中特别激赏末句,认为它实现了"从人间城郭到神话图腾的审美飞跃"。

全诗情感如春江潮水般自然涨溢,既有《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的雍容,又暗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式的宇宙意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将颂圣主题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写法,正是开元盛世"貌容易而神难学"的精髓所在。宫花苑柳与凤凰城的意象链,构建出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描述的"微型宇宙"——在这个由文字构筑的乌托邦里,每一片花瓣都折射着整个盛唐的阳光。

点评

名家评《圣明乐》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四语如珠走盘,'华夷一贯'之句尤见盛唐气象。以玉帛、歌钟托喻太平,不著一字而寰宇同欢之意自现,此所谓'不写之写'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九陌祥烟'二句,熔铸祥瑞而不落窠臼。'宫花苑柳'作结,更以凤凰城点睛,使颂圣之词具飞动之姿,得《诗经·卷阿》'凤凰鸣矣'遗韵。"

**陆时雍《诗镜总论》**叹:
"张说此作,如金钟大镛振响庙堂。'殊方至''比屋闻'六字,已写尽万国来朝之象,后二联复以烟月花柳点染,遂令典重中生春色。"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前联纪实,后联写景,而'先发凤凰城'五字尤妙。盖草木知春,宫苑先觉,隐喻圣明教化自京师而及四海,微而显,婉而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