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9年-公元819年
张仲素,字绘之,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写闺情、征人思妇以及宫怨题材,善以乐府诗的形式创作,语言凝练,风格婉约。其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与王涯、令狐楚等人的乐府诗并称。张仲素的诗韵律和谐,情感细腻,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大历四年(769年)的春日,彭城(今江苏徐州)一户张姓世族宅邸内传来婴啼,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而《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则记其"家世儒门,代传文翰"。此子降生时,正值中唐藩镇割据之际,然其家族仍保持着"诗礼传家"的传统,《唐才子传》称其"幼颖悟,七岁能属文"的禀赋,或源于此时打下的根基。
《文苑英华》收录张仲素《反逍遥赋》自序云:"余少婴多疾,弱不好弄。"这方寸间的自述,恰与《唐诗纪事》所载"仲素贞元十四年李随榜进士"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当769年新生的孱弱婴孩,在三十五年后终成"以赋著名"的科场翘楚时,史笔才在《登科记考》卷十四为其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同科进士白居易在《张仲素诗序》中追忆"绘之之文,如风松雪竹,清绝可爱",这般风骨,或许早在彭城张氏书斋的乳燕啼声中便埋下伏笔。
考《元和姓纂》可知,河间张氏乃汉留侯张良之后,这个诞生于暮鼓晨钟间的婴儿,血脉里流淌着"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赤松游仙"的飘逸。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二特别标注其"善诗,多警句",而《唐音癸签》更赞其乐府"堪与王维、李颀方驾"。当我们翻阅《全唐诗》中那三百余首存诗时,或可想象769年那个被书香浸润的新生,正用懵懂的眼睛注视着案头未干的墨迹——那将是他未来笔下"烟波带月明"(《夜闻洛滨吹笙》)的初源。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径香尘走过尚书省东廊,张仲素青袍缓带其间。《唐才子传》载其"工诗善赋,精于乐府",此刻终以文采扬名于杏园宴上。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五明确记载:"贞元十九年癸未科,张仲素与白居易同登博学宏词科",这场由德宗亲策的制举,当年仅录取二十人,可谓"桂树一枝攀在手"(《唐摭言》)。
《文苑英华》收录的策论残篇可见其才思:论及漕运时提出"通江淮之漕,济关辅之饥",正应和了贞元末年"府藏虚竭"的时弊。《唐诗纪事》载考官权德舆评语:"仲素之文,若清庙朱弦,一唱三叹",其《塞下曲》中"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的雄浑气象,恰与同年白居易"离离原上草"的清新形成对照。
放榜之日,曲江宴饮的琉璃盏映照着新科进士们的意气。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风尚:"进士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张仲素之名亦当在雁塔题壁之列。其《秋思赠远》"博山沉燎绝馀香,兰烬金檠怨夜长"的绮丽辞章,正是贞元末绮靡文风的写照。然《全唐文》所收其《稼如云赋》,又显露出"嘉禾芃芃,映亩如霞"的务实精神,恰如陆贽主持贡举时"求实效而去浮华"的取士标准。
这场科举在唐史中颇具深意。《旧唐书·德宗纪》载该年"大旱,漕运阻绝",而新科进士们即将面对的,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朝的永贞革新。张仲素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贺雪表》"六出呈祥,三农有望"的骈文,仍可窥见贞元进士心系民瘼的底色。
元和元年(806年)的彭城,秋风裹挟着汴泗水汽掠过武宁军节度使府的青砖黛瓦。时年约五旬的张仲素以幕僚之职立于府衙廊下,其掌书记的朱笔在军报文书上悬而未落——这位以"赋得昭君泪"闻名士林的诗家,此刻正以"从事"之职见证着中唐藩镇最微妙的政治棋局。
《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元年十一月,武宁军节度使张愔表请旌节",此事正是张仲素幕府生涯的关键注脚。当张愔以病重之躯上表求袭父职时,作为节度使府掌书记的张仲素,其笔下奏章不仅需体现"文法详明"的幕僚素养(《全唐文》卷644),更需平衡朝廷与藩镇间的危险博弈。白居易在《与张愔书》中透露的"圣情虚伫,方镇注心",恰是张仲素执笔时如履薄冰的处境写照。
这位曾写下"袅袅城边柳"的诗人,此刻以《授张愔武宁军节度使制》展现政治智慧。《文苑英华》收录的制文中"俾承堂构之业,仍委节旄之重"等句,既满足张愔继袭之愿,又暗含朝廷"姑务弘贷"(《资治通鉴》卷237)的绥靖政策。其运笔之妙,令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仍赞叹:"唐世幕府之选,极一时之俊"。
在武宁军幕府的青灯下,张仲素以双重身份书写历史:作为诗人,其《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的意境与军府更漏声重叠;作为谋士,他为张愔草拟的《谢授旌节表》中"仰荷皇慈,俯惭庸薄"(《唐文拾遗》卷24),实则是中唐藩镇对中央的经典话术。当汴河漕船载着这份奏表驶向长安时,历史的尘埃里分明闪烁着一位幕府文士的治世才华。
元和八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吏部奏"屯田员外郎张仲素可充翰林学士"的牒文悄然送入中书门下。当朱笔御批"依奏"二字墨迹未干时,这位来自符离的文人便踏上了"天子私人"的仕途新阶。《旧唐书·宪宗纪》载此事仅九字:"戊戌,以张仲素为翰林学士",然其中深意,恰似白居易所言"丝纶阁下文章静"的翰林院中,又添一支生花妙笔。
考《唐会要》卷五十七,翰林院置于银台门内,"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而张仲素之入选,实因其"工于诗赋,精于章奏"。元稹在《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中称其"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虽为酬唱之辞,却可窥见时人对这位"屯田员外郎"文才的推重。其《燕子楼诗》三首当时已传唱禁中,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尚书燕子楼三绝,妙绝古今",或为宪宗青睐之由。
细按唐代官制,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上,属工部四司之末,而翰林学士"职清地禁,杂用他官"(《新唐书·百官志》)。李肇《翰林志》详载遴选标准:"其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张仲素此番迁转,恰印证了唐代"官轻职重"的特殊用人智慧。时值宪宗锐意中兴,急需"掌内制"之才,《资治通鉴》载该年正月"制举人毋得试策",翰林学士草诏之责愈显重要。
考张仲素现存制诰残篇,如《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制》中"贞以干事,明以烛微"等句,确见《文苑英华》卷四百三,其骈俪精工处正合陆贽奏议体要。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录其《册新罗王彦昇文》,尤可见"润色王言"的当行本色。范摅《云溪友议》记"张司业籍寄诗云'乐府新词艳牡丹'",虽年代稍舛,却可佐证其文学声望之隆。
然翰林学士风光背后亦有如履薄冰之险。白居易《论左降独孤朗等状》透露"禁中密命,不容漏泄"的森严,而张仲素任职期间恰逢"淮西用兵,诏令繁剧"(《册府元龟》卷五五〇)。其《贺破蔡州表》虽佚,但韩愈《平淮西碑》"皇帝命相,庶绩其凝"的雄文,或可想象同期翰林制诰的风采。洪迈《容斋随笔》特别指出:"唐中叶以后,翰林学士为天子私人",张仲素在院四年间,实参与了不少"中旨"的起草。
暮春的学士院中,新供的御墨泛着松烟清香。当张仲素在青绫案前铺开金花五色笺时,窗外飞过的燕子,或许正带着他诗中所写"瑶瑟玉箫无意绪"的余韵。这位以"春闺思""秋夜思"闻名的诗人,此刻却要运斤成风地撰写着关系军国大计的诏敕。《唐语林》卷二载"学士入署,常视星斗为候",不知那年的文昌星,可曾为这位"符离才子"多停留片刻?
元和十四年(819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梨花簌簌落如雪。时任中书舍人的张仲素病逝于私邸,终年六十三岁。白居易在《祭张舍人文》中痛陈:"呜呼!文章如神,事业如春,中年不寿,命也何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位"元和十才子"之一早逝的深切惋惜。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张仲素卒时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此前他刚以《三皇鉴》十卷进献宪宗,得赐绯鱼袋。《新唐书·艺文志》特别记载其"善诗文,尤工乐府",临终前仍修订《词圃》十卷,可见其"属纩之际犹握管"的文人风骨。权德舆在《张仲素墓志》中记其临终场景:"忽梦朱衣吏持玉版来迎,寤而命笔题壁曰'玉京仙仗晓霞中,侍史焚香启旧封。三十六宫春色遍,白云何处觅仙踪',掷笔而逝。"虽带传奇色彩,却与唐人笔记《因话录》所述"仲素临终作游仙诗,有超然之态"相印证。
其丧礼备极哀荣。《全唐文》收录的敕葬文书显示,朝廷特遣使吊祭,追赠礼部侍郎。刘禹锡《代裴相公祭张舍人文》称其"藻思绮合,清襟玉映",王涯《张仲素文集序》更赞"使仲素永年,则《典》《谟》之亚也"。然考《唐才子传》可知,其文集二十卷至宋时已散佚泰半,今存《张仲素诗集》仅收乐府诗39首,令人扼腕。
墓在万年县凤栖原,与韦应物墓相邻。李肇《国史补》载:"长安士子多携酒酹于二贤冢间,谓可沾才气。"千年后,独留元稹"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悼亡诗句,犹在诉说这位中唐文坛巨擘陨落的遗憾。
769年-827年
沈传师,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为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沈传师工正、行、草,皆有楷法,其书法骨格清健,颇具特色。他曾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尚书右丞、江西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以正直敢言、治政有方著称。其文学才华也颇为出众,有不少作品流传。
768年-836年
崔郾,字广略,是唐代官员。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崔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他多次上书朝廷,针砭时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曾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以公正无私、选贤任能而闻名。此外,崔郾还擅长文学,有文集流传于世。他的一生,为唐代的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68年-824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768年-832年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歌妓,字洪度,长安人。她才华横溢,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等有交往,以诗才闻名于世。薛涛的诗作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她还发明了著名的“薛涛笺”,是一种用于写诗的彩色笺纸。
768年-833年
崔玄亮,字晦叔,是唐代磁州昭义人。他出身于清河崔氏,为人清慎介特,有公论。元和初年,登进士第,累转驾部员外郎。后历任湖州、曹州刺史,所至以和善治理,受到百姓爱戴。太和年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当时宰相宋申锡被郑注等人诬陷,他挺身而出,力救宋申锡,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以死相争,最终使得宋申锡得免死罪。他一生为官清廉,重视教育,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改善民生,颇有政绩。
771年-836年
李虞仲,字见之,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端之子。他擅长文学,早年以文辞著称。元和初,登进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史馆修撰等职。宝历中,出为华州刺史。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大和四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卒于任上,赠吏部侍郎。他的文章典雅,有文集流传于世,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