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春江曲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

仲素

译文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
家书寄到远征的江岸,征人已在外漂泊多少春秋。
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
不知潮汐的规律,却每日都到沙滩等候。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
清晨乘舟向南湖而去,起伏的波浪参差交错。
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
前方的沙洲究竟在何方?雾中传来大雁的声声哀鸣。

词语注释

征江:远征的江河。
沙头:沙滩边。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嘤嘤(yīng yīng):鸟鸣声,常形容雁叫。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江之畔烟波浩渺,正是唐代诗人张仲素提笔写下《春江曲二首》的光景。这两首五言绝句诞生于中唐时期,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虽已散去,但征戍之苦仍如潮水般拍打着大唐的边疆与人心。

第一首"家寄征江岸"以闺怨视角切入,透过"不知潮水信"的日常细节,折射出唐代府兵制下"岁岁金河复玉关"的戍边常态。征人经年不归,思妇独守沙头的画面,与《乐府诗集》中收录的诸多边塞诗形成时空呼应,那每日准时赴约的潮水,恰似历史对征人命运的残酷隐喻。

第二首"乘晓南湖去"则铺开一幅朦胧的早春行旅图。诗中"参差叠浪"的南湖景象,暗合唐代洞庭湖—云梦泽水系航运繁忙的史实。后两句以"雾里雁嘤嘤"作结,既延续了《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比兴传统,又透露出中唐文人特有的迷惘心绪——正如刘禹锡《浪淘沙》所咏"汴水东流虎眼纹",在藩镇割据的迷雾中,多少文人墨客如失群孤雁,难觅精神归宿。

这两首小令虽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清丽的江南意象却与北朝乐府的刚健迥异。这种转变恰似中唐文人诗坛的缩影:当盛唐的边塞号角渐远,诗笔便转向了烟水迷离的江南,在潮信雁声里,诉说着永恒的人间别情。

赏析

暮春的江畔,诗人以淡墨勾勒出两幅流动的画卷。前首以"家寄征江岸"起笔,将思念凝练成江岸与游子的空间对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其"以潮水的守信反衬征人的无凭",那每日如期而至的沙头潮水,恰似《诗经》"君子于役"的现代回响,用自然界的恒常律动丈量人间别离的沧桑。

次首"乘晓南湖去"展开迷离的晨航图景,钱钟书《谈艺录》谓之"以视觉的叠浪与听觉的雁鸣构筑通感迷宫"。参差浪纹如命运褶皱,雾中雁鸣似飘渺乡愁,前洲的若隐若现暗合《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意境。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指出"嘤嘤"双声词的运用:"既摹雁鸣之清越,复写心绪之颤动,物我交融处见巧思"。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吴小如《诗词札丛》分析道:"前首写黄昏待归的静态焦灼,后首绘破晓出行的动态迷茫,昼夜循环中拓展了思念的维度"。那始终未现的征人与永远在途的孤舟,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的遥远互文。

意象选择尤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沙头、叠浪、雾霭、雁鸣,这些元素既具江南地域特性,又承载着古典相思的原型意义"。特别是"雾里雁嘤嘤"五字,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认为"化用《豳风·东山》'鹳鸣于垤'的典故,将战争背景隐于爱情书写之后",使简单的画面陡增历史厚度。

在情感表达上,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指出:"诗人用'不知''何处'的疑问句式,将确定的地理坐标转化为心理上的迷失感"。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恰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云:"唐人绝句最擅以景截情,此诗结句的雁鸣穿雾而去,留下袅袅余音,正是盛唐韵味余音绕梁的典范"。

点评

这两首《春江曲》以空灵笔触勾勒游子望潮、征人思归的永恒怅惘,恰似水墨淡染的江南画卷。明代诗论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道:"'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十字,写尽候归痴态,潮汐有信而人踪无定,比兴之妙正在不着力处。"清人黄生《唐诗摘钞》更赞叹其"以自然物候反衬人世无常,沙头日日潮至,而征人岁岁不归,平淡中自生惊心动魄之力"。

次首"雾里雁嘤嘤"五字尤得清代诗学家沈德潜激赏,《说诗晬语》称其"化用《诗经》'嘤嘤求友'之意而更显苍茫,叠浪前洲的实景与雾中雁鸣的虚境交织,恍若李思训金碧山水中的留白处"。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则点出其空间张力:"'参差叠浪'横于眼前,'前洲何处'渺于天际,近景远景的层递间,游子迷途之惑、思妇盼归之切,俱在雁阵穿雾的刹那完成意象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