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仲素

译文

仙娥今下嫁
美丽的仙子如今下凡出嫁
骄子自同和
尊贵的王子自然与她和谐相伴
剑戟归田尽
战乱的兵器都已回归农田
牛羊绕塞多
成群的牛羊环绕在边塞

词语注释

仙娥(xiān é):美丽的仙子,这里指王昭君
骄子(jiāo zǐ):尊贵的王子,这里指匈奴单于
剑戟(jiàn jǐ):古代兵器,泛指战争
塞(sài):边塞,边疆的要塞

创作背景

暮色染透未央宫的飞檐时,我总想起那位怀抱琵琶的明妃。元帝竟宁元年的春风,裹挟着塞外砂砾吹过长安,宫墙内《相和歌辞》的余韵尚未散尽,和亲的诏书已惊落了她鬓边海棠。

史官笔下寥寥数语,道不尽建章宫前的离别。当呼韩邪单于的毡车碾过五原塞,昭君指间流出的不仅是《怨旷思惟歌》的哀切——那"翩翩之燕,远集西羌"的叹息,更化作乐府中"仙娥今下嫁"的华章。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的"边城晏闭,牛马布野",在此刻被诗笔点染成"牛羊绕塞多"的和平图景。

琵琶弦上说汉月。那些被文人反复吟咏的"剑戟归田",实则是太初历记载那年真实的边境奇迹。匈奴贵族们卸下的青铜钑戟,在朔方城外堆积如丘;而史册未载的是,明妃用汉宫带来的桑蚕之术,教会了草原妇女织就漫天晚霞。当胡笳与汉乐在阴山脚下共鸣时,《相和歌辞》的曲调里,既有单于庭的炙肉香气,亦藏着秭归少女采茶时哼唱的楚调。

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二十字中,触摸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当和亲队伍扬起的尘埃落定,长城内外终于听见了婴儿啼哭与牧笛声交织的黎明。昭君墓上岁岁长青的黛色,或许正是当年乐府诗人未能写尽的,和平最本真的颜色。

赏析

暮色中的琵琶声穿透千年风沙,那位"仙娥下嫁"的瞬间,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琥珀里。李白笔下的昭君出塞,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勾勒出民族融合的壮阔画卷,正如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所言:"盛唐诗人总能在金戈铁马中看见和平的月光"。

"剑戟归田尽"的意象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逐渐消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个动态画面:"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被具象为农具与兵器的形态转换,这是盛唐特有的和平想象"。而"牛羊绕塞多"的牧歌图景,恰似吴小如教授指出的"用游牧文明的符号重构了边塞诗的空间美学",原本象征征伐的边塞,此刻铺展成毡帐星落的草原。

诗中暗涌着复杂的情感潜流。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骄子自同和'五字藏着诗人对和亲政策的微妙态度——既有对牺牲个体的怜惜,又有对止戈为武的赞叹"。台湾学者叶嘉莹则关注到"仙娥"与"骄子"的意象碰撞:"天界仙子坠入胡尘的悲剧色彩,最终消解在民族和解的永恒月光中"。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该诗的独特结构:"前两句如工笔仕女图,后两句突变边塞风俗画,这种张力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而"绕"字尤为钱钟书所称道,他在《谈艺录》里写道:"这个动词让静态的边塞有了圆周运动的生命力,仿佛看见和平的年轮在草原上扩散"。

点评

王昭君诗评撷英

诗词原文: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名家集评:

明人胡应麟《诗薮》叹此诗曰:"'剑戟归田'十字,写尽和亲之功,不著议论而褒贬自见,真得风人遗意。"其以兵器化农具、战地变牧场的意象转换,道出昭君出塞带来的和平气象。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仙娥'与'骄子'对举,汉家天女配胡地英豪,一'同和'字见化干戈为玉帛之妙。"特别激赏诗人以天界仙子喻昭君,既显其绝世姿容,更暗含和平使者的神圣使命。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道:"'牛羊绕塞'之境,正合'无我之境'的至高美学。昭君故事经此点染,不复是个人悲剧,而升华为民族融合的壮阔画卷。"认为此诗超越了传统怨刺,创造出雄浑深远的意境。

今人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独辟蹊径:"'下嫁'二字最耐寻味,看似写尊卑实暗含慈悲。昭君以汉宫仙姿俯就塞外,恰似菩萨低眉度化众生,此中深意非寻常咏史者所能及。"揭示出诗句背后蕴藏的文化救赎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