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别越王

2025年07月05日

盛藩资右戚,连萼重皇情。离襟怆睢苑,分途指邺城。
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何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

大安

译文

奉和别越王
奉命作诗送别越王
盛藩资右戚,连萼重皇情。
强盛的藩国倚仗皇亲,兄弟情深更显皇家恩宠。
离襟怆睢苑,分途指邺城。
离别时襟怀伤感在睢苑,分道扬镳各向邺城行。
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
明媚阳光照耀芬芳原野,祥瑞云气聚集神圣京城。
何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
何时能再驾马车归来,重入宫阙朝见圣明君。

词语注释

睢苑(suī yuàn):汉代梁孝王在睢阳建造的园林,此处借指离别之地。
邺城(yè chéng):古代著名城池,曹操曾建都于此,诗中借指目的地。
骖驾(cān jià):古代三匹马共驾一车,此处代指车驾。
承明:汉代未央宫中的承明殿,此处借指皇宫。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别越王创作背景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第九子李贞受封越王,将离长安赴任。太宗命群臣赋诗相送,时任著作佐郎的诗人奉敕创作此诗。是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盛世,诗中"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正是对长安城春和景明的真实写照。

越王李贞作为太宗幼子,深得帝心。"盛藩资右戚,连萼重皇情"二句,既体现皇室对宗亲的倚重,又暗含父子情深。据《旧唐书》载,太宗曾亲自为越王择师,命其"每旦谒见,训以经术",此番外放就藩实含历练之意。

诗人以"睢苑"(梁孝王兔园)喻指长安皇家园林,"邺城"(曹魏都城)暗指越王封地。离宫别苑的意象交织,既显饯别之庄重,又透出淡淡的惆怅。末句"何时骖驾入"之问,恰合太宗"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的慨叹,呼应着承明殿(汉代未央宫政事堂)这个象征皇权的意象,将私人离情升华至君臣大义。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以春景写离思,用典而不滞,既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于工整对仗间流转着盛唐特有的宏阔气象。

赏析

《奉和别越王》以典雅工丽的语言,构建出宫廷送别的双重意境。首联"盛藩资右戚,连萼重皇情"以皇室花萼相辉的典故(典出《诗经·常棣》),暗喻越王与天子的手足情深。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典而不滞,贵而不浮",通过"连萼"的植物意象,将政治关系转化为自然亲缘。

颔联"离襟怆睢苑,分途指邺城"形成精妙的空间对照。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睢苑代指帝京繁华,邺城暗示藩镇之任,一怆一指间,见君臣相得之谊"。离别的凄怆(怆)与赴任的坚定(指)通过动词的精准选用形成情感张力。

颈联"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突然转入明媚景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此为"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芳甸丽日实写离筵时节,虚写圣明气象;神京佳气既言都城祥瑞,更喻君王恩泽"。这种双重解读使景物描写具有政治隐喻功能。

尾联"何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化用《楚辞·离骚》"驷玉虬以乘鹥"意象,承明殿的典故(汉代未央宫奏事之所)暗含对越王早日还朝的期待。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欣赏此联:"骖驾之问不作哀音,反见昂扬,此初唐送别诗特有之气象"。

全诗在私人情感与政治表达间保持精妙平衡,正如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所评:"以离情为经,以忠悃为纬,织就一幅初唐宫廷诗的锦缎"。通过植物、建筑、车马等意象群的层递运用,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主题转化为富有生命温度的抒情表达,体现了初唐宫廷诗人"约而旨丰,婉而多讽"(《文心雕龙》语)的艺术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气韵高华,如"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二句,以日光之明媚与京都之祥瑞相映,不独造语工丽,更见盛世气象。昔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唐初应制,最重气象,此作得之。"诚哉斯言!

"离襟怆睢苑,分途指邺城"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尝评:"黯然销魂之笔,却以皇家苑囿为衬,愈见其哀。"盖别离之情,托之以睢苑邺城,遂使私情与公义交融,此正初唐诗人高明处。

末句"何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谓其:"结句望幸之意婉转,如游丝袅空,余韵不绝。"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

全诗骨气端翔,音节浏亮,吴乔《围炉诗话》称其:"裁云缝月之妙,敲金戛玉之音,六朝余韵至此而极。"信非虚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