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别越王创作背景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第九子李贞受封越王,将离长安赴任。太宗命群臣赋诗相送,时任著作佐郎的诗人奉敕创作此诗。是时大唐正值"贞观之治"盛世,诗中"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正是对长安城春和景明的真实写照。
越王李贞作为太宗幼子,深得帝心。"盛藩资右戚,连萼重皇情"二句,既体现皇室对宗亲的倚重,又暗含父子情深。据《旧唐书》载,太宗曾亲自为越王择师,命其"每旦谒见,训以经术",此番外放就藩实含历练之意。
诗人以"睢苑"(梁孝王兔园)喻指长安皇家园林,"邺城"(曹魏都城)暗指越王封地。离宫别苑的意象交织,既显饯别之庄重,又透出淡淡的惆怅。末句"何时骖驾入"之问,恰合太宗"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的慨叹,呼应着承明殿(汉代未央宫政事堂)这个象征皇权的意象,将私人离情升华至君臣大义。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以春景写离思,用典而不滞,既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于工整对仗间流转着盛唐特有的宏阔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