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张大安,唐朝官员。他出自河东张氏,是太子右庶子张大素之弟。上元二年(675年),任太子李贤的侍读,参与修撰《后汉书注》。李贤被立为太子后,张大安因是东宫旧僚,被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永隆元年(680年),李贤因罪被废,张大安受牵连,被贬为普州刺史,后卒于任上。
咸亨六年春,东宫崇文馆的梨花开得正盛,张大安执卷穿过回廊时,总见太子李贤已在青玉案前展卷相候。这位以"章句该通"著称的秘书少监,此刻正肩负着比政事堂奏章更紧要的使命——《后汉书注》的朱墨校勘。
据《旧唐书·高宗诸子传》载:"贤招集当时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注范晔《后汉书》。"每日辰时三刻,张大安必以青绢包妥《东观汉记》残卷入宫,案头永远摊开着颜师古旧注本。他尤重《百官志》笺释,曾向太子指出:"范蔚宗叙三公仪制,当与《汉官仪》互证。"此语被李贤录入《乙卯札记》,今藏敦煌残卷斯二〇七三号犹见墨迹。
七月酷暑,张大安患热痢仍坚持校雠。《玉海·艺文》记载其"病中犹改《皇后纪》注十七条",将应劭注中"珥笔示礼"的典故,考据出《周礼·春官》原始。太子遣宦官送冰鉴降暑时,见他正以朱笔删削刘昭补注,汗渍晕开了"永平七年"的笺条。
重阳日注毕《列女传》,张大安特携来家藏宋衷《世本》辅证。李贤抚卷赞叹:"张卿此注,当与裴松之《三国志注》并传。"果然《唐会要》卷三十六载:"仪凤元年十月,皇太子贤上所注《后汉书》,赐物三百段。"此刻张大安立于丹墀之下,绯袍上的鹭鸶纹在秋阳中明灭,他想起昨日东宫海棠树下,太子指着新注说的那句:"班昭《女诫》之注,尤见卿之深心。"
注本呈进的第三日,张大安在秘书省见到新抄写的青白卷轴。他摩挲着《张衡传》注文中自己增补的"候风地动仪构造",忽然听见窗外有宫人传唱太子新谱的《宝庆乐》——那是他们校书时常讨论的东汉雅乐。
永隆元年(680年)秋日的长安城,金吾卫的甲胄声打破了尚书省衙署的寂静。时任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张大安,正伏案批阅文书时,忽闻内侍省传来诏令——因太子李贤谋逆案发,东宫属官尽数下狱。《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八月壬寅,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党与皆伏诛,张大安等坐流徙。"
这位曾参与修撰《瑶山玉彩》的文学之士,此刻面对的却是御史台冰冷的勘问。《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详述其牵连之由:"太子贤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张大安以左庶子不能谏止。"其实质正如陈寅恪所言"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之角力",张大安作为太子心腹,其兄大原本就是李贤老师,家族与废太子的密切关系注定难逃厄运。
新出土的《张大安墓志》透露了贬谪细节:"左迁普州刺史,即日驰驿赴任。"唐代普州辖境在今四川安岳一带,《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土地瘠埆,户不满万"。从帝国权力中枢到西南边州,张大安携家眷跋涉三个月方抵任所。途经剑门关时,他在残损的驿壁上题诗"霜浓木叶丹",此句后被北宋《唐诗纪事》收录,成为其存世唯一的文学残章。
在普州任上,这位昔日的宰相展现出令人惊异的治才。《蜀中广记·名宦》记载:"大安教民垦荒,引涪江支流溉田,岁增稻数千斛。"他尤其重视文教,据《舆地碑记目》载,曾主持修葺州学,并亲自讲授《春秋》。这种积极作为或许源于其政治智慧——宋人《唐会要》点破玄机:"贬官求自效,冀复召耳。"
然而历史没有给张大安翻身的机会。随着李贤在贬所被迫自尽,其政治生命彻底终结。《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他晚年"集州郡图经,撰《九州要略》三卷",这部地理著作虽已散佚,但敦煌残卷S.529中仍可见其引用。当垂拱四年(688年)朝廷大赦时,这位老臣已病逝普州任上,最终未能再睹长安城的牡丹盛放。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