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离别

2025年07月05日

离别无远近,事欢情亦悲。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
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纵知明当还,一夕千万思。

张彪

译文

离别无远近,事欢情亦悲
离别不论远近,欢乐的事也因离别而悲伤。
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
听不到车轮远去的声音,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
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
离别时忘了寄信,重逢的日子又违背了先前的约定。
纵知明当还,一夕千万思
即使知道明天就能回来,这一夜仍有千万般思念。

词语注释

乖(guāi):违背,违反。
前期(qián qī):先前约定的日期。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古离别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尘埃里飘荡着一段欲说还休的离情。南朝梁代江淹的《古离别》以素绢般的文字,浸染着那个动荡年代特有的黯然神伤。建康城的宫阙影影绰绰,而文人墨客的笔端却流淌着更为真实的生命悸动。

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雅集正盛,可这表面的风雅难掩时代的隐痛。士人阶层在门阀制度的夹缝中辗转,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成为永诀。诗中"不闻车轮声"的怅惘,恰似《世说新语》里记载的魏晋名士临歧路而痛哭的余响。当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写下"天际识归舟",当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悲叹"将军一去,大树飘零",这种时空阻隔的焦虑已然成为六朝文学的集体记忆。

"去日忘寄书"的疏漏与"来日乖前期"的失信,折射出烽火连天时节的通信困境。据《南史》记载,梁武帝普通年间,北使南归常需"怀袖藏书",这种传书的艰难更添离人"一夕千万思"的辗转。江淹早年经历的"转徙吴兴"之苦,晚年见证的侯景之乱,都化作笔下这些看似平淡却字字沉郁的句子。

那些消失在驿道尽头的背影,或许正踏着吴声西曲的节拍。六朝乐府中《华山畿》《懊侬歌》的缠绵悱恻,在此升华为文人诗特有的克制表达。当唐代王维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当宋代柳永吟诵"执手相看泪眼",都能在这首五言古诗中找到最初的情感原型——那穿越时空的离别苦楚,永远新鲜如初绽的伤口,在历史的书页间隐隐作痛。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总是浸透着难以言说的哀愁。《杂曲歌辞·古离别》以简淡之笔勾勒永恒之痛,恰如明代胡应麟《诗薮》所言:"古离别者,盖言古人离别之情,语短而悲长"。诗中"离别无远近"五字,道尽人间别离的本质——距离的丈量不在山川迢递,而在相思刻骨的深度。

"不闻车轮声"的静寂最是摧心,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句:"以无声写有声,车尘远而心绪近"。诗人将听觉的空白化作情感的汹涌,那渐行渐远的不是车驾,而是相聚的希望。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恰似后来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境,空寂中翻涌着万千心绪。

诗中时间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去日"与"来日"的对照,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审美范式。昨日未寄的书信,明日失约的承诺,在时间的褶皱里埋下层层遗憾。唐代皎然《诗式》称此种笔法:"如织锦回文,循环无端",将离别之苦编织进时光的经纬。

"一夕千万思"五字,可谓全诗诗眼。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盛赞此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透彻玲珑"。长夜中的思绪如星火明灭,将理智认知的"明当还"与情感体验的"千万思"形成尖锐对峙。这种矛盾张力,恰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普遍情感提炼为生命体验的结晶。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诗:"气骨遒劲而色泽婉媚,犹之松枝挂月,自具清华"。那些车轮声的沉寂、书信的失落、长夜的辗转,最终都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在时空的夹缝中,我们永远在与所爱之人擦肩而过。

点评

诗词原文:
"离别无远近,事欢情亦悲。不闻车轮声,后会将何时。
去日忘寄书,来日乖前期。纵知明当还,一夕千万思。"

名家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语浅情深,离别之怀,黯然神伤。'一夕千万思'五字,写尽辗转反侧之状,直透纸背。"

  • **王夫之《姜斋诗话》**叹其含蓄之妙:"'不闻车轮声',不言离而离情自现;'纵知明当还',不言思而思意已盈。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其结构:"前四句写离别之悲,后四句写期盼之切,转折如溪流迂回,终汇入情海。'去日''来日'对照,尤见时光磋磨之苦。"

  • **黄生《唐诗评》**独赏末句:"'一夕千万思',非深于情者不能道。盖离别之痛,不在天涯之远,而在寸心之辗转耳。"

此诗以简淡之语,铸就深沉离恨。车轮无声,喻别后寂寥;"千万思"三字,更将长夜无眠的绵长愁绪,凝作星河倾泻。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诗足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