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台

2025年07月05日

君王冥寞不可见,铜雀歌舞空裴回。西陵啧啧悲宿鸟,
空殿沉沉闭青苔。青苔无人迹,红粉空相哀。

氏琰

译文

君王冥寞不可见
君王幽暗沉寂,再也无法相见
铜雀歌舞空裴回
铜雀台上歌舞徒然徘徊
西陵啧啧悲宿鸟
西陵鸟鸣声声,似在哀叹夜宿的飞鸟
空殿沉沉闭青苔
空荡的殿宇沉沉紧闭,长满青苔
青苔无人迹
青苔上再无人的足迹
红粉空相哀
昔日的美人只能空自哀伤

词语注释

冥寞:幽暗沉寂,形容死亡或逝去
裴回:徘徊,来回走动
啧啧:鸟鸣声,此处形容悲鸣
宿鸟:夜宿的飞鸟
红粉:指代美人或宫女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飞雪漫卷,曹操于漳水之畔筑铜雀台成。是夜星河倾泻于重檐之上,笙箫声裂云霄,那位"对酒当歌"的枭雄横槊赋诗,却不知此台将成为千年悲欢的见证。

铜雀台高十丈,殿阁百余间,连栋接甍如展翅金凤。曹操临终前令伎人"每月朔十五,辄向帐前作伎",谁料这敕命竟成永恒谶语。建安风骨犹在,而魏武挥鞭处,唯余青苔侵阶——铜雀歌舞未歇,君王魂魄已渺,铜雀台遂成盛衰无常的史诗注脚。

西陵松柏森然时,铜雀伎人犹对空帐起舞。罗袜生尘的足音惊起宿鸟,其鸣啧啧,似在嘲弄人间执念。陆机《吊魏武帝文》云:"月朝十五,向帐作伎",那些红粉佳人对着青苔斑驳的殿柱,将寂寞舞成永恒仪式。铜雀金樽早冷,而台上歌舞竟穿越时空,在李白"歌尘凝扇"的吟咏里,在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假设中,不断重生又寂灭。

铜雀苔痕今犹绿,建安气象已难寻。这座承载着政治雄心与生命悲情的建筑,终在历史长河里化作一枚青铜纽扣,扣紧了英雄美人的生死契约,也扣住了后世文人关于永恒与虚无的集体想象。当杜牧写下"铜雀春深锁二乔"时,铜雀台已不再是土木构筑,而成为华夏记忆里一座供奉着遗憾的祭坛。

赏析

铜雀台作为三国曹操所建的宴乐之所,在唐代诗人笔下常成为寄托历史兴亡之感的载体。此诗以空寂的铜雀台为空间载体,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构筑出一个虚实相生的悲怆意境。

首联"君王冥寞不可见"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并置。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冥寞'二字既指曹操亡故的客观事实,更暗含诗人对生命虚无的哲学思考"。铜雀台上徘徊的歌舞,实为诗人想象中飘荡的历史回响,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悲情更具穿透力。

颔联运用通感修辞,"啧啧"鸟鸣与"沉沉"殿门形成听觉与触觉的互文。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宿鸟的悲鸣实为诗人内心哀音的外化,而青苔封闭的不仅是宫殿,更是被历史遗忘的记忆"。青苔意象的重复出现,构成时空的闭环,暗示繁华终将归于永恒的寂灭。

尾联"红粉空相哀"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解读:"'红粉'代指的不仅是铜雀妓,更是所有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一个'空'字,既写尽美人的无望守候,又道出诗人对命运徒劳的深刻认知"。这种"双重投射"的写法,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观照。

全诗以"空"为诗骨,通过裴回歌舞、悲鸣宿鸟、闭门青苔、红粉哀叹四重意象的层递,完成从历史凭吊到生命沉思的升华。正如叶嘉莹所言:"唐代铜雀台诗多在时空对照中展现哲思,此诗尤擅以物象的'实'反衬存在的'虚',在否定性表达中抵达更高的艺术真实。"

点评

铜雀台赋以幽邃之笔勾勒盛衰无常,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此真得《黍离》之遗响。"诗中"空"字三现,恰如王国维所言:"着一'空'字而境界全出,六朝金粉尽化荒烟蔓草。"

"西陵啧啧悲宿鸟"句,叶嘉莹先生曾以"鸟鸣惊破寂寥,宿命感油然而生"解其深意。而"青苔无人迹,红粉空相哀"之对仗,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以颜色字作时空对撞,朱碧交映处,尽是沧桑。"末句红粉青苔之象,恰应了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述:"魏晋审美从华丽转向苍凉,愈绮丽愈见其哀。"

施蛰存先生于《唐诗百话》中独赏其结构:"由宏观殿阁渐次收束至微观苔痕,如镜头推移,终定格于红粉泪痕——此电影蒙太奇手法之先声也。"诗中时空叠印之术,诚如宇文所安《追忆》中所言:"铜雀台已成记忆的迷宫,每一块砖石都在吟唱着存在的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