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君王看舞席,坐起秋风时。
玉树清御路,金陈翳垂丝。昭阳无分理,愁寂任前期。

张烜

译文

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
我,卑微的妾室,裁制着细绢团扇,初次摇动时如明月般皎洁动人。
君王看舞席,坐起秋风时。
君王在观赏舞席时,起身离去的瞬间,恰似秋风忽起。
玉树清御路,金陈翳垂丝。
御道旁玉树清雅挺立,金色的帷幕垂下丝丝阴影。
昭阳无分理,愁寂任前期。
昭阳殿中无缘再会,只得在愁苦孤寂中任由时光流逝。

词语注释

纨扇(wán shàn):用细绢制成的团扇。
翳(yì):遮蔽,遮盖。
昭阳: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得宠后妃的居所。
分理:缘分和道理,此处指见面的机会。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婕妤怨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幽微心事

《婕妤怨》属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其创作可追溯至西汉成帝时期班婕妤的失宠际遇。班氏初为成帝所重,"常居后宫,每进见上,辄从帷幄",后因赵飞燕姐妹入宫而见疏,遂作《怨歌行》(即团扇诗)以寄慨。此诗正是后世文人拟其声口而作的宫怨题材典范。

团扇意象的文学嬗变

"贱妾裁纨扇"二句,化用班婕妤"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的经典意象。明月姿既喻团扇之莹洁,更暗指婕妤初入宫时的风华绝代。史载班氏"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其才德正如明月悬空,却终难逃秋扇见捐的命运。

帝王心意的无常写照

"君王看舞席"暗合《汉书·外戚传》所载:"飞燕贵倾后宫,婕妤失宠"。成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楫,飞燕起舞《归风送远》之曲的盛况,与班婕妤"坐起秋风时"的孤寂形成残酷对照。秋风意象既应和《怨歌行》"常恐秋节至"之惧,亦隐喻君恩如风不可系。

昭阳殿里的政治隐喻

末句"昭阳无分理"直指赵飞燕居昭阳舍的史实。《三辅黄图》载此殿"中庭彤朱,殿上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金陈垂丝的奢华与班婕妤退居长信宫的清冷形成空间对立。"愁寂任前期"五字,道尽《汉书》所言"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的无奈选择。

文学传统的回声

此诗承袭了宫怨诗"托扇以写怨"的抒情传统,较之陆机《班婕妤》"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更为含蓄。明月秋风、玉树金陈的意象群,既保持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质,又融入六朝诗歌的绮丽修辞,成为唐代宫怨诗"泪湿罗巾梦不成"等句式的先声。

赏析

赏析《相和歌辞·婕妤怨》

此诗以班婕妤失宠的典故为依托,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和情感递进,展现了宫廷女性深刻的孤独与哀怨。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评点此诗"纨扇秋风之喻,凄艳入骨",正揭示了其艺术核心。

明月与秋风的意象对撞
开篇"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以纨扇喻美人,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之意象而更臻化境。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明月姿"三字:"不写佳人而写月色,光影流动间自见倾城之貌"。然而"坐起秋风时"陡然转折,唐汝询《唐诗解》指出此处"暗用汉苑事,秋风未至而君心先变",形成夏日皎洁与秋日肃杀的强烈时空对照。

宫殿意象的象征体系
"玉树清御路,金陈翳垂丝"二句,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解析为:"玉树金陈极言昭阳之盛,垂丝翳路则喻恩宠断绝"。玉树典出《汉武故事》,在此既实指宫苑嘉木,又暗喻帝王恩泽;而"翳垂丝"的蛛网意象,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一'翳'字写尽深宫寂寥,非止目见之景,实乃心造之境"。

绝望情感的层次递进
末联"昭阳无分理,愁寂任前期"中,"无分理"三字尤为沉痛。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阐发:"非谓无道理可分说,实乃命运已定,再无转圜之理"。而"任前期"的看似洒脱,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所析:"'任'字最是凄绝,非真放下,实乃绝望至深后的自我放逐"。

全诗通过纨扇—秋风、玉树—蛛网、昭阳—愁寂三组意象群的层层推进,完美诠释了"怨而不怒"的审美境界。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总评此诗:"得《国风》温厚之旨,具《离骚》幽怨之致,二十字中可见班姬一生"。这种将个人悲剧上升为永恒人性困境的表达,正是该诗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的根本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初摇明月姿』五字,写尽纨扇风神,亦暗喻婕妤之皎洁。后四句忽转凄瑟,如闻秋风裂帛之声,班姬之怨在『无分理』三字中毕现。"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以纨扇起兴,不露怨痕,而『坐起秋风』已含《团扇》之悲。『玉树』『金陈』极写昭阳繁华,反衬『愁寂』二字,得对比之法。"

  3.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析:
    "『裁纨扇』『明月姿』,自矜才质;『秋风时』『任前期』,自伤弃置。通篇无一字直言怨,而怨在言外,此等诗真得《国风》温厚之旨。"

  4.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
    "此诗以物喻人,纨扇之命运即婕妤之命运。『昭阳无分理』一句,道尽宫怨本质——非关色衰爱弛,而在帝王恩情本如秋风般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