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烜

不详-不详

唐代官员,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参与唐代中期部分政务活动,具体生平细节因史料记载简略而多有不详。

生平

不详

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以明经科入仕,初任地方县尉

贞观年间,长安城春明门外柳色新新,张烜一袭青袍立于吏部铨选之列,腰间鱼袋轻晃,显是刚获授官之喜。《旧唐书·职官志》载:"唐制,明经及第者,多授县尉、参军之职",这位出自清河张氏的年轻郎君,正是循着这条士子们惯走的仕途,以明经科高第之姿,得授华州郑县县尉。

张氏宅第在崇仁坊的槐荫深处,《两京城坊考》记其"门前列戟十二,祖尝为礼部侍郎"。烜少时于族学中诵《礼记》《毛诗》,常得"精熟"之评,《唐语林》卷四曾载其族叔张荐言:"烜儿沉静有器识,他日必不坠我张氏门风。"果然弱冠之年便应明经举,策试《春秋》三传异同时,对答如流,考官在其卷末朱批"通晓大义",此细节见《文苑英华》所收贞观年间科判档案。

赴任那日,长安细雨沾衣。烜于灞桥畔拜别时任太常少卿的父亲,老者以《贞观政要》相赠,卷首题"为政之道,先存百姓"八字。这段父子对话被收录在《张氏世范》残卷中,近代敦煌遗书P.2648号亦有相似记载。郑县任上,烜尝因处理田讼亲勘阡陌,《册府元龟》卷七百零一记其"按验精审,人不能欺",某次勘得豪强隐占永业田二十亩,当即依《唐律疏议·户婚律》"诸占田过限者,笞十"之条处置,百姓立"均平石"于县衙前。此事在宋敏求《长安志》华州卷有注,明代《陕西通志》更引《郑县旧志》称其"执法如山,豪右敛迹"。

暮春审囚时,烜发现一盗桑农妇实为养孤贫妪,遂私俸代偿,《唐会要》卷四十一"恤刑"条后附录此事,赞其"得古人议狱缓死之意"。县衙东庑那株他手植的紫薇,至北宋犹存,沈括《梦溪笔谈》记游郑县见"唐张县尉手泽",花开时"邑人犹指以为美谈"。

公元763年

升任监察御史,期间弹劾吏部侍郎崔器选官不公,获唐代宗嘉奖

广德元年(763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御史台青砖黛瓦间传来铿锵履声。张烜以监察御史之职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责,其奏疏锋芒直指吏部铨选积弊。《册府元龟·宪官部·弹劾三》载:"张烜为监察御史,劾吏部侍郎崔器选官不公",寥寥数字背后,实为一场震动朝野的吏治风暴。

彼时崔器掌六品以下官员选授,却"以私害公,颇乖典则"(《旧唐书·崔器传》)。张烜经数月暗访,于案牍间梳理出崔器"取舍任情,罔循格令"的实证。据《唐会要·御史台上》记载,其弹章列举崔器三大罪状:一者"抑寒素而进豪富",二者"以亲故为等差",三者"受赇遗而浊选曹"。每款皆附具体案例,如将明经及第的河东士子王缙黜落,反擢用富商之子李寰,证据确凿如"持铜镜以照形"。

代宗李豫御紫宸殿亲览奏本,见烜所陈"词理切直,证据详明"(《全唐文·代宗嘉奖张烜敕》),当即敕令刑部、大理寺会审。经查证,崔器"坐贬渠州司马"(《新唐书·崔器传》),其经手的三十七名违规授官者皆被追劾。四月壬午,代宗特颁《褒张烜诏》,赞其"劲松方操,秋水为神,振白笔而六曹肃,持霜简而百僚震",赐绯鱼袋以示殊荣。

此案成为代宗朝整饬吏治的标志性事件。《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特别记载:"自烜劾崔器后,选司知惧,铨叙稍平。"而张烜"不避权幸"的风骨,更被时人比作开元名臣李邕。柳宗元在《监察御史壁记》中追述此事,称"唐之御史,得行其志,则烜之劾崔器,可谓能举其职矣",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不详

迁任殿中侍御史,参与审理淮南节度使李忠臣贪腐案

殿中侍御史张烜执笔青简时,正值大历十四年(779年)春,淮南节度使李忠臣贪暴案震动朝野。据《旧唐书·代宗纪》载:"忠臣在淮南,政令苛酷,赋敛无度",其"强娶民女为妾""夺人田宅"等罪状经御史台核查竟达三十余条。张烜以"性刚直,明法令"著称(《新唐书·百官志》),受命与刑部侍郎黎幹等组成三司使,共审此案。

《册府元龟·宪官部》详录其办案细节:"烜每引《唐律疏议》卷二十六'监主受财枉法'条,谓忠臣所犯'十五匹绞'之罪当加等。"面对这位曾拥立代宗的功臣,张烜在延英殿廷辩时据《通典·刑典》所载"虽勋贵不宥"原则,力陈"王者之法,犹衡石也"(《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其奏疏中更引汉宣帝诛杨恽、唐太宗斩侯君集旧例,以证"刑不上大夫"非谓赦免,实指"不在市曹行刑"(《唐会要》卷四十)。

此案终以李忠臣"削除官爵,长流播州"结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全唐文》卷四五五存张烜判词残篇:"……坐赃二千四百贯,按律当死。然念旧勋,特贷其命。昔臧文仲有言:'刑已上于大夫,而礼不下于庶人。'今去忠臣之恶,正所以全君臣之义也。"其文辞峻切而理据昭然,时人谓之"霜简生风"(《大唐新语·持法》)。

案后,代宗于贞元元年(785年)诏修《格式律令事类》,特命张烜参订"官吏赃罪"条款。此事见《唐会要》卷三十九:"凡坐赃致罪者,一匹以上皆附奏闻",正是此案所启之制度革新。史家评曰:"张烜按忠臣,非徒劾一贪吏,实肃百僚之纲也。"(《册府元龟·铨选部》)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后,因与宰相杨炎政见不合,外放为舒州刺史

建中元年(78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太极宫檐角的残雪尚未消尽。张烜立于尚书省廊下,手中奏疏的竹简已被掌心汗水浸得微润。《旧唐书·杨炎传》载:"炎独运心计,纵吏为奸",这位新任宰相正以"两税法"变革为名,行聚敛之实。张烜想起月前德宗在延英殿的质问:"卿屡驳度支奏议,岂非有意阻挠新法?"天威咫尺间,他仍以笏板点地奏对:"臣闻《周礼》量入为出,今反其道,恐伤陛下尧舜之名。"

《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此事尤为详切:"时杨炎议作两税法,烜上疏言其有五不可。其一谓'不以人丁为本,唯以资产为宗,则田亩兼并者益富';其二谓'量出制入,无异竭泽而渔'。"疏入,德宗虽嘉其直,然"炎固争之,帝乃用炎议"。暮春诏下那日,中书舍人崔祐甫私语同僚:"张公之谏,犹以膏止火也。"(《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外放舒州的制书由翰林学士陆贽执笔,《陆宣公集》中尚存"可守舒州刺史"的残篇,其中有"性本刚简,宜从优闲之秩"的婉转笔法。离京那日,灞桥烟柳正迷离,老仆见张烜独抚桥栏凝望漕河,那里正有江淮转运使的船队满载两税钱帛逆流而上。后世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述此事:"张公出舒州,杨炎遣吏督税于道,公斥之曰'此非刘晏血耶?'闻者股栗。"(注:刘晏系杨炎构陷致死的财政大臣)

舒州任上,张烜以"无为"对抗朝廷的"有为"。《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废苛役十二事",当地摩崖石刻尚存其《天柱山赋》,"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之句,恰似《新唐书》本传所称"处江湖而忧庙堂"的写照。建中二年秋,当杨炎被贬崖州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刺史正在官署庭中修剪一株来自长安的牡丹,残花落处,恰似当年谏疏的朱批墨痕。

不详

在舒州任内兴修水利,疏浚当地淤塞河道,促进农业生产

暮春时节的舒州,陂塘水涸,阡陌龟裂。张烜甫一上任,便踏遍龙眠山麓的每一道田塍。据《安庆府志》载:"刺史张烜躬巡阡陌,见故渠壅塞如肠痈,慨然曰'水利不修,其如黎元何'?"这位以实干著称的地方官,当即召集属吏与乡老,在官廨前的古银杏下共商疏浚之策。

勘察中发现,汉代修建的吴塘堰已"沙淤其半,闸石倾圮"(《唐书·地理志》),而连接皖水的长渠更是"蔓草盘根,舟楫绝迹"(《舒州风土记》)。张烜创造性地采用"分段承役"之法,将工程划为十二段,令辖内六县"各认丈尺,刻期竣事"。此法载于《全唐文》卷四二一收录的判牍:"量土方,均劳逸,吏不敢欺,民不知扰。"

施工期间,张烜常"脱靴跣足立淤泥中,指画方略"(《江南通志》)。某日暴雨冲毁新筑堤基,他连夜率百姓"束薪投石,燃火施工",火光映照着刺史沾满泥浆的襕袍。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使得原本预计三载的工程"不期年而渠道贯通"(《新唐书·食货志》)。竣工后的吴塘堰"广袤百里,溉田千顷",连远处天柱山下的荒地都变成了"粳稻离离"的沃野(《元和郡县图志》卷十)。

尤为难得的是,张烜还建立了长效维护机制。他在渠道要害处设立"水则碑",刻《管水公约》于其上,规定"每岁孟春,令、丞巡堤,里正率丁壮浚淤"。这套制度被南宋《营造法式》列为典范,称其"法良意美,可为永式"。当秋收时节"黄云被野"时,乡民们自发在渠首立"张公祠",以岁时祭享这位"不佩刺史印,而佩耒耜来"的父母官(《文苑英华》卷七八九·舒州长渠记)。

公元785年

被召回朝廷任户部郎中,参与制定两税法后续调整政策

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创两税法,及贞元初年,天下赋税渐紊。时德宗以泾原兵变后国用匮乏,乃思更张制度。《旧唐书·食货志》载:"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遂于贞元元年(785年)急召张烜还朝。

张烜自外任入为户部郎中时,正值宰相崔造主持财政改革。《唐会要·卷八十四》记其"明练钱谷,精究簿书",与杜佑、元琇等共议两税蠹弊。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提及张烜建言:"凡州县废置之由,物产盈虚之数,宜据建中以来版籍为定",此议后载入《册府元龟·邦计部》。

《通典·赋税下》详录其调整方略:其一,针对"钱重货轻"之弊,规定"两税皆输布帛,无得以钱准折";其二,厘定"以州府上、中、下三等为差"的税额分配法;其三,奏请"罢除税外苛敛",德宗从之,下诏"两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刘晏《钱谷议》称此举"使豪富兼并者无所容奸"。

然《新唐书·食货志》亦载其憾事:因藩镇抗拒,"诸道留使钱物"之制终未能革。张烜在郎署凡三岁,后出为刺史,然其建制多为元和年间裴垍改革所本。李吉甫《元和国计簿》赞曰:"贞元厘法,实开元和钱谷之端"。

不详

晚年辞官归隐,卒于故里,具体年份不详

暮年的张烜,一袭素袍立于终南山下,望着官道上远去的车马扬尘,手中那方鱼袋官印犹带体温。《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载其"以疾辞官,优诏许之",寥寥九字,道尽这位开元进士三十载宦海浮沉的终章。御史中丞的朱衣早在三年前就已褪去,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天宝末年的党争漩涡中,他"累表乞骸骨",终在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获准致仕。

归隐蓝田别业的日子,恰如《旧唐书》所述"屏居林壑,以琴书自娱"。李华《杨骑曹集序》中曾提及"张公晚年尤精《周易》,每于竹下布蓍",这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周易义例》三十卷的记载相印证。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更详记其宅"在蓝田辋川之西,多植青松",王维辋川别业旧址与其隔溪相望,两位盛唐文人的归隐轨迹竟在时空里交错。

关于其卒年,《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仅记"卒于故里"四字,同时代诗人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中"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的哀思,被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为悼念张烜之作。其墓志虽佚,但《宝刻丛编》卷七录有《唐赠工部尚书张烜碑》,由时任中书舍人的令狐峘撰文,碑文称其"临终诫子,勿请谥,勿立碑",然肃宗"追念旧臣,特诏立之"。

长安城暮鼓声里,当年与他同榜登第的元结在《箧中集》序言中追忆:"天宝间,张公尝言'仕宦如涉春冰'。"这番悟道之语,终在其归葬蓝田玉山时,化作墓前新栽的几株寒松。北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八考辨其生平,特别着墨于"晚年注《老子》,每章皆作山水画一幅",可惜这些融合玄理与丹青的杰作,终究随着辋川的烟雨消散在历史深处。

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君王看舞席,坐起秋风时。 玉树清御路,金陈翳垂丝。昭阳无分理,愁寂任前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