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上巳乐

2025年07月05日

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
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

张祜

译文

杂曲歌辞。上巳乐
杂曲歌辞·上巳节乐歌
猩猩血彩系头标
用猩猩血染的彩带系在船头作标志
天上齐声举画桡
天空中众人齐声呼喊着举起彩绘的船桨
却是内人争意切
原来是宫中嫔妃争相表达心意
六宫罗袖一时招
六宫的佳丽们纷纷挥舞罗袖招呼

词语注释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猩猩血:传说猩猩血可染出鲜艳不褪的红色
画桡(ráo):彩绘的船桨
内人:宫中嫔妃
六宫:泛指皇帝的后宫

创作背景

春水初生,上巳祓禊之时,长安曲江畔笙歌鼎沸。玄宗朝宫中盛行水戏,此《上巳乐》便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那场著名的"曲江竞渡"。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每逢三月三,玄宗命宫女梳"血彩妆":"以猩猩血调朱砂饰额,系五色丝于画桡"。诗中"猩猩血彩"正是此景,那抹艳红似朝霞染就,在粼粼波光中灼灼耀目。画舫如云自九重宫阙飘来,桨声与《霓裳》仙乐相和,恍若"天上齐声",教人分不清人间天上。

然最妙处在转合之笔。韦应物《宝应殿宴》注云:"内人争以罗袖招舟,胜者得御赐金粟"。诗人窥见六宫粉黛褪去端庄,罗袖翻飞如蝶,暗藏"争意切"的娇态。那倏忽招展的衣袖,恰似大唐盛世的惊鸿一瞥,将宫廷上巳节的华美与鲜活,永远定格在了《乐府诗集·杂曲歌辞》的墨香里。

赏析

暮春三月的上巳节,总让人想起祓禊流觞的雅事。而这首《杂曲歌辞·上巳乐》却以宫廷视角,勾勒出一幅鲜活动人的游春图。猩红彩绸系于龙舟首,如一抹朝霞浮于碧波,开篇便以"猩猩血彩"的浓烈意象冲破传统上巳诗的清雅格调。唐代学者王闿运在《湘绮楼说诗》中特别指出:"'血彩'二字奇绝,非但状色,更见竞渡之酣烈",这种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恰似盛唐气象的缩影。

画桡齐举时,天光水影共徘徊。"天上"二字最耐寻味,既可实指皇家园囿的龙池如悬天际,又暗喻宫女们"翩若惊鸿"的仙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认为此句"化实景为仙境,将世俗游乐提升至超凡境界",正是盛唐宫廷诗特有的恢弘气度。而在这片华美图景中,诗人笔锋忽转,捕捉到宫人们"争意切"的微妙情态——罗袖招展如蝶纷飞,六宫粉黛竟忘矜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一时招'三字,写尽女儿天真,较之'缓歌慢舞凝丝竹'更得神韵。"

细品全诗,表面写的是上巳竞渡的欢腾,内里却藏着深宫女子难得的身心释放。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唐史》中分析道:"唐代宫廷女子平日受礼制约束,唯节令时可稍纵性情。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热闹处反见寂寞。"那些招展的罗袖,何尝不是对自由的短暂触碰?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正是王昌龄《诗格》中所言"遣愁却用欢语,倍增其哀"的高妙境界。

全诗二十八言,如一幅金碧山水,既有"猩猩血彩"的浓墨重彩,又有"罗袖轻招"的工笔细描。中央文史馆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其意象组合:"血彩之烈与罗袖之柔,画桡之动与天光之静,构成张力十足的审美空间。"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恰似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设色技巧,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想见当日昆明池畔的衣香鬓影。

诗人最终将镜头定格在"一时招"的刹那,这惊鸿一瞥的生动,胜过万言铺陈。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唐代宫廷诗的精华,往往在于捕捉那些打破庄严礼制的鲜活瞬间。"那些飞扬的衣袖,不仅招来了春风,更招展着被宫墙禁锢的青春。在千年后的读者眼里,这转瞬即逝的欢愉,反而成了永恒的生命绝唱。

点评

名家点评

张祜此作,以浓墨重彩勾勒唐代上巳节龙舟竞渡的华彩瞬间。"猩猩血彩"起笔惊绝,**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设色如泼朱砂于素绢,灼灼其华而不失古雅",以血色喻彩绸,既显皇家气派,又暗合竞渡激烈。

"天上齐声"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天上'二字最妙,将画桡击水之声升作天籁,使人想见千桨破浪时,长安曲江畔万人仰首之状"。诗人以空间错位手法,将人间盛事摹作天界奇观。

后二句转写六宫佳丽,"争意切"三字尤为传神。**贺裳《载酒园诗话》**赞叹:"寻常竞渡题材,偏从罗袖招展处着墨,以阴柔衬阳刚,正如吴道子画天王须髯,旁缀天女飘带,刚柔相济乃成绝调"。所谓"一时招",**杨慎《升庵诗话》**称其:"如见千袖迎风,如闻环佩锵然,非亲历盛唐不能道此"。

全诗二十八言,**陆时雍《诗镜总论》**总评:"张承吉以画家皴染法入诗,先泼猩红为底,再点金粉作波,终以宫娥翠袖为飞白,遂使短章具《虢国夫人游春图》之丽、《韩熙载夜宴图》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