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少年乐创作背景
唐风浩荡处,长安少年游。此篇《少年乐》当是晚唐诗人张祜所作,其笔下铺陈的骄马金鞍、醉月飞觞之景,恰是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贵族子弟生活的真实剪影。
一、朱门酒肉的时代镜像
诗中"二十便封侯"非虚写,实暗指中唐以降恩荫制度泛滥之弊。《新唐书·选举志》载"五品以上子孙得补斋郎",彼时少年权贵往往弱冠即获虚衔,与"名居第一流"相呼应。而"绿鬟深小院"至"袍砑紫犀牛"的铺排,正应和《杜阳杂编》所记晚唐贵族"竞饰罗纨,争调丝竹"的奢靡风尚。
二、走马击球的盛世残影
"锦袋归调箭,罗鞋起拨球"二句,实为唐代贵族游艺活动的生动注脚。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击鞠(马球)之风,至晚唐已演变为"香尘汗漫,绣鞍驰逐"的浮华游戏。诗人以"拨球"细节,不动声色地勾画出纨绔子弟消磨时光的典型场景。
三、醉眼迷离的末世狂欢
末句"眼前长贵盛,那信世间愁"最见深意。当是时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已如乌云压城,然朱门之内仍"清管下高楼"。此般醉生梦死,恰与白居易《秦中吟》"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形成残酷对照,诗人以华美辞藻为表,内里实藏"隔江犹唱后庭花"式的深沉讽喻。
按:《唐才子传》称张祜"性爱山水,多游名寺",其笔下常有"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兴亡之叹。此篇极写少年乐事,或为反衬"渔阳鼙鼓动地来"前的虚假繁荣,纸醉金迷处,早有斜阳影里送归舟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