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春莺啭

2025年07月05日

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
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张祜

译文

兴庆池南柳未开
兴庆池南边的柳树还未抽芽
太真先把一枝梅
杨贵妃先折下了一枝梅花
内人已唱春莺啭
宫中的歌女已唱起《春莺啭》的曲调
花下傞傞软舞来
在花树下翩翩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词语注释

太真:杨贵妃的道号,指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
傞傞(suō suō):形容舞姿轻盈柔美的样子。

创作背景

春莺啭:盛唐宫廷的一曲芳华

历史经纬中的乐舞明珠

《春莺啭》诞生于开元盛世的鎏金岁月,据《教坊记》载,此曲乃唐玄宗李隆基晨闻禁苑莺啼,即兴命乐工白明达谱就。张祜诗中"兴庆池南柳未开"的描摹,恰似工笔勾勒出大明宫兴庆池畔的早春图景——柳芽初萌的朦胧时节,太真妃(杨玉环)已执梅浅笑,暗香浮动间,盛唐的华美乐章正悄然启幕。

霓裳羽衣外的灵动注脚

诗中"花下傞傞软舞来"的曼妙姿态,与《通典》"女伎入,屈膝如莺之转"的记载遥相呼应。不同于《霓裳羽衣曲》的雍容,《春莺啭》以"软舞"形式展现莺鸟啼转之姿,其舞容当如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舞俑——广袖低垂,腰肢轻折,足尖点地时仿佛真能听见"内人已唱"的清越莺啼。

太真执梅的隐喻诗学

"太真先把一枝梅"的细节尤耐寻味。据《杨太真外传》,开元二十八年梅妃失宠之际,恰是杨玉环以道姑"太真"身份入宫之时。诗人以未开之柳对先折之梅,暗喻宫廷乐舞背后的人事更迭。那支早绽的寒梅,既是春信的使者,亦成为盛唐气象即将转向的微妙预言。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春莺啭》以春日宫苑为舞台,将自然意象与人文活动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流动的宫廷春景图。诗人通过"柳未开"与"一枝梅"的对比构图,暗示冬春交替的微妙时节——池畔垂柳尚在蓄势,而太真妃已折得早梅独领春讯。这种时序的错落感被明人胡震亨评为"以物候写宫闱气象,纤秾得中"(《唐音癸签》),道出了诗人捕捉瞬间的敏锐。

"春莺啭"作为曲名与意象的双重存在,构建出多层次的审美空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内人已唱'四字,使无形之曲调化作可睹之景",歌声仿佛催发了后续的舞蹈,形成"声—色—动"的艺术链。花下翩跹的软舞,以"傞傞"二字摹其姿态,《乐府诗集》注此谓"唐教坊软舞曲态",学者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考证此为"垂手回旋之姿",可见诗人用词的精准。

全诗的情感表达含蓄而丰盈。表面是纪实的宫廷游宴,深层却透露出对生命律动的礼赞。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梅枝、莺啭、软舞三个意象的递进,实则是将自然生机渐次转化为艺术生命的过程"。特别是太真(杨贵妃)折梅的细节,被后世注家视为"以春喻人"的经典笔法,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一枝先发的梅花,恰似盛唐气象的隐喻"。

诗人通过空间与感官的调度,创造了"有限中见无限"的艺术效果。从池南柳色到内苑歌舞,视线由远及近;从视觉(梅柳)到听觉(莺啭)再到动觉(舞蹈),感官层次渐次展开。这种写法被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概括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体现了盛唐诗歌"以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此诗如初展吴道子画卷,色色空灵。'柳未开'三字已藏无限春意,太真折梅一瞬,顿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后二句尤妙在'傞傞'二字,舞姿之柔媚宛在目前,直把盛唐歌舞升平气象写活了。"

沈德潜《说诗晬语》
"'内人已唱春莺啭'七字,字字珠玑。莺啭喻歌声,而着一'春'字,则新莺初啼、韶光乍泄之态尽出。与结句'软舞'呼应,真所谓'有声之画,有态之诗'也。"

袁枚《随园诗话》
"唐人绝句贵在含蓄,如张祜此作,只写太真折梅、内人歌舞二事,而明皇游宴之乐自见。'花下傞傞'四字,较白乐天'霓裳羽衣舞'更得风流旖旎之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后主词'画堂南畔见',同此温柔境界。然彼为词家语,此为诗家语。'软舞来'三字,着一'软'字而唐人气韵全出,正如严沧浪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