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
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
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
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

张祜

译文

莫折宫前杨柳枝
请不要折断宫前的杨柳枝
玄宗曾向笛中吹
唐玄宗曾用笛子吹奏过它的曲调
伤心日暮烟霞起
黄昏时烟霞升起令人感伤
无限春愁生翠眉
无尽的春愁凝结在翠绿的眉梢
凝碧池边敛翠眉
在凝碧池边紧锁着翠眉
景阳台下绾青丝
于景阳台下盘绕着青丝发
那胜妃子朝元阁
怎比得上妃子在朝元阁上
玉手和烟弄一枝
用纤纤玉手在烟霭中把玩一枝杨柳

词语注释

绾(wǎn): 盘绕、系结
凝碧池: 唐代皇宫中的池名
景阳台: 唐代宫中台名
朝元阁: 唐代华清宫内建筑名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至唐代渐嬗变为宫廷新声。白居易创制新调后,此曲遂成文人咏史怀古之重要载体。玄宗朝教坊乐曲《杨柳枝》尤盛,王维"凝碧池头奏管弦"即暗喻此曲与安史之乱的深刻关联。

创作语境

此诗当作于中晚唐时期,诗人借玄宗旧事抒兴亡之感:

  • "笛中吹"暗用李謩偷曲典故,《杨太真外传》载玄宗尝于朝元阁奏《杨柳枝》新调
  • "凝碧池"意象双关,既指洛阳禁苑实景,又暗指王维"万户伤心生野烟"的乱离场景
  • "景阳台"指南朝陈后主建造的景阳殿,与"朝元阁"形成盛唐与晚陈的时空叠印

审美意象

诗人以杨柳为情感载体构建多重象征:

  1. 离别的符码:折柳赠别传统在"莫折"的否定中更显沉痛
  2. 盛衰的镜像:妃子弄柳的纤手与玄宗玉笛形成权力与艺术的悖论
  3. 时间的隐喻:日暮烟霞中,春愁凝作翠眉,绾住青丝般的历史记忆

诗艺特征

采用"四句转韵"的典型杨柳枝体式,通过"枝-吹""眉-丝"的精密押韵,使玄宗的笛声与妃子的翠眉在音韵层面产生互文。结句"玉手和烟"的朦胧意象,恰似张祜"故国三千里"的深宫回响,将个体愁绪升华为时代悲音。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情感载体,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遗韵与个人愁思交织的审美空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玄宗笛中吹'的典故运用,将历史沧桑感注入杨柳意象,使柔条顿生千钧重量。"

上阕"伤心日暮烟霞起"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曰:"暮色与烟霞的叠加意象,形成视觉上的朦胧屏障,恰似愁绪的不可名状。'翠眉'既指柳叶,又暗喻女子蹙眉,物我交融的精妙笔法。"其中"春愁"并非泛泛之愁,据周勋初《唐诗大辞典》考证,此暗含安史之乱后文人面对宫柳时的集体历史记忆。

下阕"凝碧池"与"景阳台"的地理意象,形成纵深的历史场景。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绾青丝与弄柳枝的并置,将宫女情态转化为杨柳的拟人化描写,延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末句"玉手和烟"的描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和烟'二字使触觉与视觉通感,妃子柔荑与柳枝在氤氲中界限模糊,达成物我两忘的至境。"

全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时空处理。莫砺锋《唐诗与宋词》分析道:"玄宗朝元阁的盛世记忆与诗人面对的暮色柳枝形成时空对撞,'无限春愁'实为历史虚无感与生命短暂感的双重投射。"这种愁绪通过"折—吹—敛—弄"的动词链渐次深化,最终在柳枝的柔韧与历史的刚性张力中,完成盛唐余韵的悼亡仪式。

点评

名家点评

刘禹锡《杨柳枝》评析

胡应麟《诗薮》
"乐天《杨柳枝》词,一时和者甚众,然皆不及梦得'莫折宫前'一绝。以玄宗旧事入词,而伤今怀古之思,烟霞翠眉之间,风流蕴藉,得盛唐余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
"四语三层转折:先戒折柳,次溯笛声,复以烟霞日暮作衬,终以'春愁'点睛。'翠眉'二字尤妙,将柳叶拟人,玄宗旧事与眼前春色浑然相融。"

唐汝询《唐诗解》
"后四句忽转秾丽,'凝碧池'、'景阳台'对仗精工,却以'那胜'二字作跌宕。妃子弄枝之态,玉手含烟,直把开元天宝风流,缩于尺幅之中。"

艺术特色

  1. 时空叠映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前二句写开元笛里柳,后六句写天宝劫后春。以'伤心'二字为脉,烟霞凝碧处,俱是山河泪眼。"

  2. 双关妙用
    徐增《而庵说唐诗》云:"'翠眉'既指柳叶纤弯,又暗喻宫娥愁黛。玄宗吹笛事本载《杨妃外传》,此中'妃子朝元阁',明写柳而实写人,青丝玉手皆可作柳枝观。"

  3. 以乐写哀
    黄生《唐诗摘钞》评:"全篇不著'亡国'字,而'凝碧池'乃安禄山宴逆臣处,'景阳台'实陈后主亡国地。诗人以烟霞之柔美,裹千古兴亡之锐痛,此所谓'温柔敦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