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2025年07月05日

自君之出矣,万物看成古。千寻葶苈枝,争奈长长苦。

张祜

译文

自君之出矣
自从你离开以后
万物看成古
世间万物都仿佛变得陈旧
千寻葶苈枝
那高耸的葶苈枝
争奈长长苦
怎奈这漫长的苦楚难以排遣

词语注释

葶苈(tíng lì):一种草本植物,此处借指植物枝条。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形容极高或极长。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歌

此诗属乐府杂曲歌辞传统,可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自君之出矣"的创作母题。建安诗人徐幹首创此调后,历代文人多有拟作,形成以闺怨寄怀的独特诗歌范式。唐代诗人李康成将此传统推向新境,在保持古乐府质朴气质的同时,注入深刻的时空哲思。

安史之乱后的精神镜像

考其具体创作年代,当在唐玄宗天宝后期至肃宗乾元年间(约756-760)。彼时安史之乱席卷中原,诗中所云"万物看成古"的沧桑感,实为时代集体记忆的投射。战乱导致的生离死别,使"自君之出矣"的私人化叙事获得普遍共鸣,葶苈(古称"历")枝的意象更暗含"历历苦辛"的双关隐喻。

植物意象的深层符号

"千寻葶苈枝"取《诗经·邶风》"采葑采菲"遗意,这种可入药的十字花科植物,在唐代医典中记载其"味苦性寒"。诗人以草木本性喻人情之苦,既延续《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创新性地将植物生长形态(枝干细长)与相思之苦的绵长特性相绾合,形成"形-意-情"三重共振的艺术效果。

乐府传统的当代表达

此诗在形式上严守古乐府四言基准句式,却在第三句破格为五言,暗合"长长苦"的情感张力。这种守正出新的创作手法,恰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学变革的缩影,将个人化的离愁升华为对永恒人性困境的叩问。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刻骨相思,堪称"古淡中含深悲"(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的典范。诗人通过时空错位的意象并置,将离愁具象为穿透古今的永恒之苦。

"万物看成古"五字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古'字妙绝,霎时将流动时空凝为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离人眼中,春日葶苈不再是《诗经》里"采采葶苈"的鲜活意象,而化作凝固的苦痛标本。清代黄生在《唐诗评》中激赏此句:"以考古学家目光观物,新枝亦成甲骨,此等心绪非历经离别者不能道"。

"千寻葶苈枝"的夸张意象尤为奇警。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千寻极言其高,葶苈本是低微草木,二者矛盾组合,恰似相思将渺小情绪放大为参天巨树"。这种"苦痛的高度"与下句"长长苦"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延伸,明代钟惺《古诗归》评此"苦字两现,如更漏相叠,夜夜循环"。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悖论表达。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中所言:"诗人故意混淆感知界限,让草木与愁绪在'古'的时空中相互转化"。葶苈枝的不断生长本应象征希望,在此却成为痛苦的刻度,这种"以生机写死寂"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于桃花笑处见啼痕"。

全诗二十字中蕴含的情感张力,印证了陆时雍《诗镜总论》的论断:"唐人短古,如匕首投枪,直刺永恒人类困境"。这种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普遍生命体验的写法,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长长苦"。

点评

诗词原文:
自君之出矣,万物看成古。
千寻葶苈枝,争奈长长苦。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万物看成古'五字,写尽离人眼中之荒寂,非深于情者不能道。葶苈枝长,苦亦随之,比兴之妙,正在不即不离间。"

  •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以寻常草木寄无尽愁思,'长长苦'三字,似浅实深。离人岁月,本自难熬,更著'千寻'之喻,苦绪遂成天堑。"

  •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修辞:"'看成古'与'长长苦',时空交感。眼前物色顿成远古洪荒,而葶苈之枝竟有千寻,此心灵放大之象,盖极言离别之煎熬耳。"

  • 叶嘉莹论其意境:"诗人将抽象之离愁具象化,葶苈本微物,却以'千寻'称之,使苦情具有触目惊心之质感。'看成古'更见出主观心境对客观世界的重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