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车遥遥

2025年07月05日

东方曨曨车轧轧,地色不分新去辙。闺门半掩床半空,
斑斑枕花残泪红。君心若车千万转,妾身如辙遗渐远。
碧川迢迢山宛宛,马蹄在耳轮在眼。桑间女儿情不浅,
莫道野蚕能作茧。

张祜

译文

东方曨曨车轧轧
东方微明,车轮轧轧作响
地色不分新去辙
天色朦胧,分不清新碾出的车辙
闺门半掩床半空
闺门半掩,床榻空了一半
斑斑枕花残泪红
枕上泪痕斑驳,如残花般暗红
君心若车千万转
你的心像车轮千回百转
妾身如辙遗渐远
我如车辙被遗落,渐渐远去
碧川迢迢山宛宛
碧绿江水迢迢,青山蜿蜒绵延
马蹄在耳轮在眼
马蹄声犹在耳畔,车轮影尚在眼前
桑间女儿情不浅
桑林间的少女用情至深
莫道野蚕能作茧
别说野蚕也能吐丝成茧

词语注释

曨曨(lóng lóng):微明的样子
轧轧(yà yà):拟声词,形容车轮声
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
宛宛(wǎn wǎn):蜿蜒曲折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有车轮轧轧碾过东方初晓的微光,孟郊的《车遥遥》便在这盛唐与中唐交替的尘埃中诞生。彼时科举之路崎岖,诗人三试不第的郁结与游历燕赵的飘零,皆化作笔下闺怨与羁旅交织的隐喻。

长安城的晨雾里,半掩的闺门与空悬的绣枕,洇开斑斑泪痕。这哪里只是思妇的愁绪?分明是寒门士子在权力边缘的挣扎写照。"君心若车千万转"——宦海浮沉中,多少文人如转蓬般身不由己;"妾身如辙遗渐远"——被放逐的理想,终成车后渐行渐远的轨迹。

诗中"碧川迢迢山宛宛"的画卷,暗合贞元年间藩镇割据的动荡山河。那桑间女儿执拗的深情,恰似诗人坚守的文人风骨。野蚕作茧的警语,道破一个时代的困局:寒士纵有经纬之才,在门阀余荫未消的世道里,终究难破命运之茧。

当马蹄声与车轮声在诗句里重叠,我们听见了整个中唐文人集体的叹息。孟郊以乐府旧题铸新词,让这首杂曲歌辞成为映照士人灵魂的铜镜,千年后仍泛着冷冽的光。

赏析

《杂曲歌辞·车遥遥》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时空交错的相思图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虚实相生,得乐府神髓",其艺术魅力正源于三个层次的交融:

一、动静相生的离别意象
"东方曨曨车轧轧"以听觉(轧轧)与视觉(曨曨)的通感拉开序幕,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此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车轮与辙痕的意象被赋予哲学意味——"地色不分新去辙"既写实景,又暗喻情感轨迹的模糊难辨。闺中"斑斑枕花残泪红"的静态特写,与户外"碧川迢迢山宛宛"的动态远景形成蒙太奇式拼接,恰如近人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比喻系统的情感张力
"君心若车千万转"与"妾身如辙遗渐远"构成诗眼。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盛赞此联"譬喻新奇,道尽相思三昧"。将游子心绪比作辗转的车轮,思妇身世喻为被遗弃的车辙,这种"器物拟情"的手法,在唐代闺怨诗中独树一帜。更妙的是"马蹄在耳轮在眼"的幻听幻视描写,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称其"七字写尽望穿之态"。

三、反讽笔法的深层意蕴
尾联"桑间女儿情不浅,莫道野蚕能作茧"运用《诗经·桑中》典故却反其意。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以野蚕作茧自缚喻情之深挚,化用古语而翻出新境"。这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既保留了乐府民歌的质朴,又注入文人诗的哲思,形成"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品格。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多重对应:晨光(东方曨曨)与泪痕(残泪红)、听觉(车轧轧)与视觉(山宛宛)、近景(闺门半掩)与远景(碧川迢迢)。这种立体化的情感表达,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论"时空交感乃唐人绝技",使短短八句承载起厚重的离别美学。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君心若车千万转,妾身如辙遗渐远'二句,以车辙喻离心,构思绝巧。寻常闺怨语,经此比喻顿生新意,如观老树着花。"

  2. 清初诗评家贺裳于《载酒园诗话》赞叹:"'斑斑枕花残泪红'七字,不独绘形,更堪听响。泪浸枕蕈之声,红染残花之态,俱在目前。温庭筠'照花前后镜'之丽,未必胜此朴处见真。"

  3. 近代词学大师吴梅特别推崇末联:"'桑间女儿情不浅,莫道野蚕能作茧',化用乐府古意而翻出新境。野蚕作茧本自然之事,偏说'莫道',将痴情女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事,说得九曲回肠。"

  4.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分析:"全诗以'轧轧'车声起兴,以'宛宛'山色作结,听觉与视觉交织。最妙在'马蹄在耳轮在眼'句,既写实景,又暗喻心神恍惚之状,乃唐人七古中少见之通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