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思归引

2025年07月05日

重重作闺清旦鐍,两耳深声长不彻。深宫坐愁百年身,
一片玉中生愤血。焦桐罢弹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故乡不归谁共穴,石上作蒲蒲九节。

张祜

译文

重重作闺清旦鐍
清晨重重深闺门紧锁
两耳深声长不彻
两耳隔绝尘世声难透
深宫坐愁百年身
独坐深宫愁叹百年身
一片玉中生愤血
如玉年华却涌愤恨血
焦桐罢弹丝自绝
焦尾琴停奏琴弦自断
漠漠暗魂愁夜月
幽幽孤魂对夜月生愁
故乡不归谁共穴
若不归乡谁与同墓穴
石上作蒲蒲九节
石上蒲草坚韧节节生

词语注释

鐍(jué):门闩,此处指深闺紧锁
焦桐:东汉蔡邕用烧焦桐木制的名琴,代指古琴
蒲九节:蒲草有九节,喻坚韧。古代认为蒲草节数多者更珍贵

创作背景

思归引:深宫玉碎处的琴魄诗魂

魏晋风骨中的生命绝响
《思归引》相传为西晋石崇所作琴曲歌辞,字字浸透著魏晋名士的孤绝与悲怆。当洛阳金谷园的笙歌散尽,这位曾"珊瑚击碎"的豪奢之士,在政治漩涡中谱写出比焦桐琴弦更凄厉的生命哀歌。历史记载中石崇最终被夷三族,此曲或成其暮年预感不祥的精神谶语。

玉中生血的意象密码
"一片玉中生愤血"实为魏晋美学的巅峰造境。玉本温润,却迸裂出血色锋芒,恰似深宫佳人被禁锢的魂魄。考《晋书》可知,彼时宫廷乐伎多佩白玉禁步,此处以玉拟人,暗喻才情被权力碾碎的痛楚。琴弦自绝的决绝,更与嵇康临刑弹《广陵散》的典故遥相呼应。

九节蒲草的永恒乡愁
末句"石上作蒲蒲九节"暗藏三重悲凉:一取《楚辞》"蒲草韧如丝"的坚贞意象,二合道教"九节长生"的隐喻,三应汉代《相和歌辞》"蒲生我池中"的旧曲。当故乡成为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连石头都长出轮回九世的蒲草,这种时空错位的荒诞感,正是魏晋乱世最凄美的精神写照。

焦桐琴的余韵里,我们仍能听见千年之前,某个被深宫高墙扭曲的晨曦中,玉碎血凝的清脆声响。

赏析

《思归引》以深宫女子的幽闭之痛与思乡之情为经纬,织就一幅血泪交织的生命图景。诗中"重重作闺清旦鐍"开篇即构建森严的囚笼意象,门闩的金属质感与晨光的清冷相互折射,形成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压迫。**"两耳深声长不彻"**化用《诗经·小雅》"忧心殷殷,念我土宇"的意境,将听觉的阻滞转化为心理的窒闷,这种"声不得透"的写法,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以物理写心理之绝唱"。

**"一片玉中生愤血"堪称惊心动魄的意象创造。温润白玉与炽热血色的强烈反差,既暗合《礼记·玉藻》"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喻象,又以玉碎血沁的惨烈颠覆了传统审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句"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具象为玉器内部的暴力美学"。"焦桐罢弹丝自绝"**则延续蔡邕焦尾琴的典故,琴弦的自毁既是才情的湮灭,更是对生存意义的终极否定。

诗尾**"石上作蒲蒲九节"**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蒲草本为柔弱水植,却能在磐石缝隙中顽强生长,"九节"之数更暗含《周易》阳爻之极。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意象篇》中盛赞此句:"以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为绝望处境开出生命的新境"。这种在绝境中勃发的生命力,与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豁达形成跨时空的呼应。

全诗情感脉络如心电图般跌宕起伏:从晨昏锁闭的压抑("深宫坐愁百年身"),到价值幻灭的愤懑("焦桐罢弹"),终至超越性的精神自救("蒲九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揭示:"该诗完成了从宫怨到生命觉醒的主题升华,其情感强度在唐代闺怨诗中堪称孤篇横绝。"这种通过器物意象(玉、琴、蒲)承载复杂情思的手法,既延续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中唐"以物写心"的新诗风。

点评

思归引评析

此篇《思归引》以幽邃意象构筑深宫怨曲,钱锺书曾评:"'玉中生愤血'五字,真乃镂冰雕琼之笔,将无形愁怨具象为触手生寒的瑰丽奇想。"其艺术特质可析为三昧:

一、声景相生的愁绪美学
"两耳深声长不彻"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指出:"以听觉通感喻生命困顿,较之视觉描写更显渊默。深宫回声如百年愁茧,层层缠绕不得解脱,此乃白描中见惊雷之法。"

二、器物意象的隐喻系统
叶嘉莹论及"焦桐罢弹"意象时强调:"琴丝自绝非物理断裂,实为心弦崩摧之象。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尚存追忆,此则直指决绝,更见晚唐绝望诗风之先声。"

三、生死交织的归乡执念
尾联"石上作蒲蒲九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旁证云:"取《楚辞·九歌》'石兰兮带杜衡'遗意而翻新。蒲草九节喻轮回不尽之思,石上生灵恰似魂魄不灭,较之陶潜'托体同山阿'更显凄艳执着。"

傅璇琮总论此诗时曾言:"当与温庭筠《瑶瑟怨》对读,一写宫怨之清冷如月,一抒乡思之炽烈似火,皆晚唐'哀感顽艳'诗格之双璧。"此评可谓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