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张祜

译文

万里边城远
遥远的边城相隔万里
千山行路难
翻越千山万水路途艰难
举头惟见月
抬头只能看见明月
何处是长安
哪里才是我思念的长安
汉庭无大议
汉朝朝廷没有重要决议
戎虏几先和
与外族和谈又有何用
莫羡倾城色
不要羡慕那倾国倾城的容貌
昭君恨最多
昭君心中的怨恨最为深重

词语注释

戎虏(róng lǔ):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倾城色:形容女子容貌极美,足以倾覆国家

创作背景

昭君怨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明妃悲歌

王昭君的故事,自汉代以来便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题材。据《汉书·元帝纪》与《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宫女王嫱(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塞外。这两首五言绝句,正是以精简笔墨勾勒出明妃生命中最苍凉的剪影。

第一首:孤月照征途

"万里边城远"四句,化用《琴操》中昭君"登高望远,涕泣沾襟"的典故。诗人以空间意象的强烈对比——"边城"与"长安"、"千山"与"孤月",再现了《西京杂记》所载昭君出塞时"顾影徘徊,竦动左右"的场景。其中"举头惟见月"暗合李白"明月出天山"的意境,将汉代《怨旷思惟歌》中"父兮母兮,道里悠长"的哀叹,凝练成月光般清冷的诗行。

第二首:政治帷幄下的红颜

"汉庭无大议"二句,直指《汉书》所载汉廷"以宫女赐单于"的和亲政策。班固在《匈奴传赞》中称此举为"权时之宜",而诗人却以"无大议"暗讽朝廷的敷衍。末句"昭君恨最多"与石崇《王明君辞》"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形成互文,揭示出《乐府解题》所言"昭君怨"的本质——不仅是个人际遇之悲,更是女性在政治博弈中沦为祭品的永恒困境。

艺术渊源的流变

这两首诗承袭了魏晋以来"昭君怨"题材的传统,如鲍照《王昭君》"既事转蓬远"的漂泊感,又吸收了唐代教坊曲《昭君怨》的乐府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琴操》中昭君手弹琵琶的细节,转化为"何处是长安"的听觉空白,使历史场景获得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

赏析

暮色中的边城轮廓被诗句拉成"万里"之遥,千山叠嶂在"行路难"的叹息里化作命运的褶皱。月光这个经典意象被诗人赋予双重意味——既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见证者,又是照见孤寂的冰冷镜子。长安在月光尽头若隐若现,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指出的:"'举头惟见月'的凝固姿态,将游子对政治中心的眺望凝固成永恒的雕塑"。

第二首在历史纵深处展开批判。据《乐府诗集笺注》考证,"无大议"三字如匕首刺穿汉庭的颟顸,与戎虏"几先和"的狡黠形成辛辣反讽。末句"倾城色"与"恨最多"的并置堪称诗眼,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诗人将女性美貌这种传统颂咏对象,突然翻转成苦难根源,完成对红颜薄命主题的哲学升华"。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蒙太奇:前幅是空间维度上的孤绝图景,后幅是时间维度上的历史审判。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这种结构:"由地理阻隔到政治昏聩的转向,使昭君的个体悲剧获得双重压迫的厚重感"。那个在月光下徘徊的身影,最终在"恨最多"的判词里成为所有被时代碾碎者的图腾。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 明·高棅《唐诗品汇》:"太白《昭君怨》二首,语短意长,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首章'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不言思乡而思乡之情自见;次章'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不斥和亲而和亲之非自明。"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二诗皆从'怨'字着笔,前首写去国之悲,后首写和亲之恨。'万里'、'千山',极言其远;'无大议'、'几先和',深讽朝廷之无能。结句'恨最多'三字,直揭昭君心事,力透纸背。"
  •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首以'见月'逗乡思,后首以'恨多'概身世。寥寥二十字,写尽昭君一生哀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此二诗,以昭君之怨寄寓士不遇之慨。'长安'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政治理想之象征;'倾城色'之叹,实为才士不遇之悲。诗风含蓄深沉,体现了盛唐绝句的典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