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雉朝飞操

2025年07月05日

朝阳陇东泛暖景,双啄双飞双顾影。朱冠锦襦聊日整,
漠漠雾中如衣褧。伤心卢女弦,七十老翁长独眠。
雄飞在草雌在田,衷肠结愤气呵天。圣人在上心不偏,
翁得女妻甚可怜。

张祜

译文

朝阳陇东泛暖景
朝阳洒在陇东,泛起温暖的晨光
双啄双飞双顾影
成双的雉鸟啄食、飞翔,互相顾盼着彼此的身影
朱冠锦襦聊日整
它们红色的冠羽和锦绣般的羽毛在日光下显得格外鲜亮
漠漠雾中如衣褧
薄雾朦胧中,雉鸟的身影如同披着轻纱
伤心卢女弦
伤心的卢女拨动琴弦
七十老翁长独眠
七十岁的老翁长久孤独地入眠
雄飞在草雌在田
雄鸟在草丛中飞翔,雌鸟在田野间
衷肠结愤气呵天
心中郁结愤懑,怒气冲天
圣人在上心不偏
圣明的君主在上,心无偏私
翁得女妻甚可怜
老翁娶得少妻,令人深感怜悯

词语注释

雉朝飞操:雉(zhì),野鸡;操,琴曲的一种体裁。
褧(jiǒng):古代用麻布做的单层罩衣,此处比喻雾中朦胧的羽影。
卢女:指善于弹琴的女子,典故出自《乐府诗集》。
衷肠结愤:内心郁结的愤懑之情。

创作背景

雉朝飞操:一曲孤弦鸣古今

晨光中的隐喻
当朝阳掠过陇东的田垄,那对锦羽斑斓的野雉在暖霭中交颈顾影,朱冠映日如灼灼榴火,雾霭为它们披上朦胧的纱衣。这般旖旎光景,却蓦地被七十老翁的孤弦斩断——相传春秋时牧犊子五十未娶,见双雉相偕而飞,遂作《雉朝飞》以抒其郁。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其本事时,犹闻弦上霜气。

弦外的历史褶皱
汉代蔡邕《琴操》将此曲归为"十二操"之一,谓其"刺时人夫妇之道缺"。而韩愈诗中"雉之飞,于朝日"的吟咏,更将这份孤独延展成永恒的文人镜像。诗中"卢女弦"暗用汉武帝时宫人遣嫁的典故,老翁独眠与圣人在上的并置,恰似《礼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理想在现实前的碎裂。

性别视角的千年回响
"雄飞在草雌在田"的错位,恰似《诗经·小雅》"乃生女子,载寝之地"的遥远回声。班昭《女诫》中"阴阳殊性,男女异行"的训诫,在此化作琴弦上的一声裂帛。苏轼后来在《杂书琴曲》中记此曲"其声怨咽",正是对诗中"衷肠结愤"的隔代应和。

文人的精神图腾
李白曾以"抱瑟上高堂"改写此典,而元稹"雉雊麦苗秀"的田园画幅里,依然游动着这道孤独的阴影。当七十老翁的麻衣融入雾霭,那对锦羽野雉已飞越千年,成为文人心中永远未完成的爱情图腾。

赏析

《雉朝飞操》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生命与孤独的双重奏。开篇"朝阳陇东泛暖景"四句,吴庚舜先生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诗人用'双啄双飞双顾影'的复沓句式,将雉鸟和鸣相随的欢愉凝固成工笔花鸟画",而雾中如披纱衣的朦胧美,实为反衬后文老翁独眠的凄清。

"伤心卢女弦"至"衷肠结愤气呵天"构成情感转折。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析道:"卢女弦典出《乐府解题》,暗喻琴音哀绝。七十老翁与双飞雉鸟形成残酷对照,'雄飞在草雌在田'的生态画面,在孤独者眼中化作'衷肠结愤'的控诉。"这种物我反照的手法,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誉为"唐代乐府特有的悲剧美学"。

末四句的议论颇具深意。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补编》中强调:"'圣人在上心不偏'实为反语,与'翁得女妻甚可怜'形成悖论。看似歌颂太平,实则揭示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这种"乐景写哀"的笔法,承继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经典抒情范式。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尤见匠心。葛晓音《八代诗史》特别指出:"从朝阳陇东的广角镜头,到雾中雉鸟的特写,再突然切换至老翁的独眠场景,这种蒙太奇式拼接,使自然界的圆满更凸显人间的缺憾。"诗中"双"字三叠与"独"字孤悬的语音对抗,暗合了道家"大成若缺"的哲学意境。

点评

《雉朝飞操》以双雉比翼的华美起笔,终落于老翁独眠的孤寂,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乍观锦羽交映如七宝流苏,忽闻弦断玉壶,始知前番丽色皆为反衬,此韩愈所谓‘以乐景写哀’之绝诣也。"

诗中"朱冠锦襦"的华彩,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点破:"雾中衣褧之喻,非止状其形貌,实暗喻世间好物不坚牢,如雾里看花终成空。"而"衷肠结愤气呵天"句,黄周星《唐诗快》叹曰:"忽作裂帛声,想见诗人掷笔问天时,胸中块垒化作雷霆。"

末联"圣人在上心不偏"之讽喻,钱谦益《列朝诗集》有独到见解:"孟郊此作非仅摹写禽鸟,实以双雉之离合,照见人间之不平。七十老翁得少妻者,当时权贵常有之事,诗人特借琴操发之。"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更直言:"雉朝飞本是古题,东野偏于古调中弹出新声,如以蜀锦缀补丁,愈显其悲怆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