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

2025年07月05日

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

张祜

译文

轻车何草草
轻便的车马为何如此匆匆
独唱后庭花
独自吟唱着《后庭花》的曲调
玉座谁为主
那华美的宝座如今谁才是主人
徒悲张丽华
空自为张丽华的命运悲叹

词语注释

草草:匆忙的样子,读音 cǎo cǎo
玉座:华美的宝座,这里指帝位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宠妃,以美貌著称,后与陈后主一同被隋军所俘

创作背景

玉树后庭花:一曲亡国之音的绮丽绝唱

历史烟云中的创作背景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于至德二年(584年),在光照殿前筑起"临春""结绮""望仙"三座凌霄楼阁。这位风流帝王以沉香为梁柱,金玉为饰物,珠帘锦帐,极尽奢靡。正是在这般琼楼玉宇中,他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等通宵达旦地宴饮作乐,命宫中才女袁大舍等为"女学士",让文臣江总等十人作"狎客",共制新声。

《玉树后庭花》便诞生于这纸醉金迷之间。陈后主亲自为曲填词,其辞藻华美绮丽:"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张丽华以七宝钗击节而歌,其声如黄鹂出谷,舞姿若惊鸿照影。江总等文臣纷纷奉和,遂成《相和歌辞》之体。

诗中历史镜像

**"轻车何草草"**四句,实为对这段历史的诗化剪影。轻车疾驰的仓皇,暗喻隋军压境时陈朝的溃败;"独唱后庭花"的凄清,恰似亡国后曲终人散的寂寥。玉座空悬之问,直指陈后主荒淫误国;张丽华之悲,不仅是为红颜薄命,更是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悲。

据《南史》记载,当隋将韩擒虎攻入朱雀门时,陈后主竟携二妃匿于胭脂井中,终被隋军以绳索吊出。张丽华被斩于青溪桥畔,其鲜血染红溪水,恰似后庭残花飘零。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叹,正是对此曲最深刻的历史注脚。

艺术与历史的双重绝唱

这支诞生于雕栏玉砌间的靡靡之音,最终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其创作背景的极致奢华与结局的极度惨烈,构成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反差。在《相和歌辞》的文学谱系中,《玉树后庭花》既延续了汉乐府"一唱众和"的传统形式,又以绮艳之笔开创了宫体诗的新风,更在无意间成为政治讽喻诗的典范——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这株"后庭花"最残酷的绽放方式。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兴亡的苍凉图景。四句诗中,"轻车草草"与"独唱后庭"形成强烈反差,正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草草'二字写尽仓皇,'独唱'一语道破孤绝",逃亡的狼狈与昔日的奢靡在此形成戏剧性碰撞。

"玉座谁为主"的诘问堪称诗眼。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句"以问代答,愈显其哀",空悬的玉座成为王朝倾覆的象征符号。而末句"徒悲张丽华"中,"徒"字尤为精妙,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这个副词既否定了个体抗争的可能,又暗含对红颜祸水论的消解,将批判转向历史宿命本身"。

在意象构建上,诗人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符号群:轻车、后庭花、玉座、美人,这些意象在南朝乐府传统中本属绮丽之景,但经"草草""徒悲"的淬炼,形成了"以艳语写哀思"的艺术效果。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这种写法:"犹如将金粉撒于废墟之上,繁华的碎片反而更刺痛人心"。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深化,从逃亡的惶急(草草),到孤绝的哀鸣(独唱),再到对权力更迭的诘问(谁为主),最终升华为对历史悲剧的沉思(徒悲)。这种情感脉络暗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造境"理论,通过具体场景的层层推进,最终抵达超越时代的普遍悲悯。

点评

《玉树后庭花》一曲,自南朝陈后主宫中流出,便成千古绝唱。其词藻华美,音韵流转,然背后却藏着一段亡国之痛,令后人唏嘘不已。

名家点评: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句以冷峻之笔,道出后庭花已成亡国之音的象征,讽刺中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

  • 李商隐《南朝》:"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以"琼树"暗指后庭花,与潘妃"金莲"对举,点出陈后主与齐东昏侯同样荒淫误国,笔锋犀利。

  • 王安石:"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直指后庭花为陈朝覆灭之因,虽显偏激,却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 陆时雍《诗镜总论》:"后主词采风流,而骨气已尽,正如《玉树》一曲,绮罗香泽之中,暗藏衰飒之气。"
    此评精妙,道出后庭花虽表面华美,实则气韵衰微,预兆着王朝的末路。

诗中"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二句,轻描淡写间勾勒出仓皇辞庙的凄凉;"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则以张丽华之悲,映射整个时代的哀痛。后庭花从此不仅是靡靡之音,更成为历史的一声沉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