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莫愁乐

2025年07月05日

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

张祜

译文

侬居石城下
我住在石城脚下
郎到石城游
情郎来石城游玩
自郎石城出
自从情郎离开石城
长在石城头
我常站在石城上守望

词语注释

侬(nóng): 古代吴地方言,指'我'
石城: 指石头城,今南京别称

创作背景

相和歌辞·莫愁乐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南朝乐府中的明珠《莫愁乐》,诞生于六朝金粉地的建康(今南京)。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曲本为《石城乐》变调,当石城守将臧质见群少年踏歌"生长石城下"时,遂将楚地民歌风韵与江南水乡情致相糅,谱就新声。

地理意象

"石城"双关之妙,既指湖北钟祥(古称石城)的垒石为垣,亦暗合南京"石头城"的虎踞龙盘。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的苍茫,与此诗中"长在石城头"的守望,恰成千年呼应。

情感内核

四句连环的"石城"咏叹,实为南朝乐府典型的重沓修辞。吴声歌曲的缠绵悱恻,在"郎去城空"的简单叙事中流转——女子从"居"到"守"的空间位移,恰似《诗经·伯兮》"谁适为容"的江南变奏。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评其"语若重复,而意实流走",道尽民歌回环往复之美。

音乐嬗变

《莫愁乐》本为踏歌而作,唐时已入清商曲辞。敦煌残卷P.3911载其双调结构,上阕"莫愁在何处"的设问,与下阕"艇子打两桨"的应答,恰与此诗四句体形成互文。正如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所言:"南朝西曲,多写商妇离情,而石城诸咏尤得水天清响。"

赏析

暮色中的石城轮廓被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城头女子凭栏远眺的身影,凝固成南朝乐府中最动人的剪影。《莫愁乐》以四句二十字的极简笔法,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深情画卷。

石城意象的复沓之美
"石城"在诗中四次回环出现,形成独特的音律漩涡。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城墙的实体性被解构为记忆的坐标"。女子从"居"到"登"的空间位移,暗示其身份从"石城居民"蜕变为"爱情守望者",城墙砖石浸染成情感的年轮。这种复沓手法被沈德潜《古诗源》评为"如踏歌叠唱,一叹三咏"。

凝视中的时间辩证法
"长在石城头"的"长"字堪称诗眼。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解读道:"物理时间在等待中产生弹性变形,瞬间的离别被拉伸成永恒的守望"。女子将流动的时间固化为雕塑般的姿态,与谢朓"天际识归舟"形成互文,但更具民间文学的质朴力量。

情感结构的留白艺术
全诗回避直接抒情,却通过三个动作节点构建情感曲线。曹道衡在《南北朝文学史》中强调:"'居-游-出-在'的动词链,暗含相遇、离别、等待的完整叙事"。未言"愁"字而愁思自现,恰如宗白华所言"空白处涌动着最浓的情感"。

水波纹般的语言韵律里,我们看见爱情最本真的模样——没有华丽的盟誓,只有城墙与身影的默默对峙。这种东方含蓄美学,让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温热的等待。

点评

《莫愁乐》以清浅如水的语言,勾勒出南朝乐府特有的婉转情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不着一字相思,而磐石般的长久守望已透骨穿心",道出了其以空间写时间的妙绝——"石城"四次叠现,恰似女子倚城远眺时循环往复的痴念。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更点出其声律之美:"'侬''郎'相呼,'城''头'相和,如听女子踏足而歌,足见六朝乐府天籁本色。"诗中地理意象的固化(石城)与情感流动(长在)形成微妙张力,正如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所言:"南朝儿女情长,尽在这'出''入''居''游'的方位词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