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2025年07月05日

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蹋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啑血心不回。
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张祜

译文

城头月没霜如水
城头月亮隐没,寒霜如水流泻
趚趚蹋沙人似鬼
沙沙踏沙声,人影如鬼魅般晃动
灯前拭泪试香裘
灯前擦拭泪水,抚摸着熏香的皮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
长长叹息一声,更漏将尽夜将残
驼囊泻酒酒一杯
从驼囊中倒出一杯酒
前头啑血心不回
前方战场浴血奋战,决心永不回头
寄语年少妻莫哀
捎话给年轻的妻子:莫要悲伤
鱼金虎竹天上来
鱼符金印、虎竹兵符,皆自天子所赐
雁门山边骨成灰
雁门山边,将士的尸骨终将化为尘土

词语注释

趚趚(sù sù):拟声词,形容踏沙的声响
啑血(shà xuè):浴血奋战。啑通'歃',指血战
鱼金虎竹:指调兵遣将的符信。鱼符为鱼形兵符,虎竹即虎符,皆古代军令信物

创作背景

暮色如墨,霜华浸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自盛唐的烽烟中迤逦而来。这首相和歌辞并非寻常闺怨之作,而是以乐府旧题熔铸边塞血泪,在《乐府诗集》卷三十三的记载中,我们得以窥见其作为军乐歌辞的铿锵底色。

中唐时期的雁门关外,吐蕃铁骑屡犯边境。史载元和四年(809年),河东节度使范希朝曾在此地与敌军血战。诗人以"城头月没"起笔,将镜头推向戍卒夜巡的剪影——霜气凝作幽冥之水,踏沙声里人影如鬼,这般诡谲意象恰是《李长吉歌诗》特有的"虚荒诞幻"。守卒灯前拭泪试裘的细节,与《资治通鉴》中"戍卒衣不蔽体"的记载形成凄楚互文。

"驼囊泻酒"的豪饮,"前头啑血"的决绝,皆暗合《旧唐书》所述朔方军"每战必以酒壮行"的悲壮传统。末三句尤见沉痛:当"鱼金虎竹"(调兵符信)自九重天阙飞驰而至,多少少年郎的骸骨已化作雁门山下的磷火。这与张说《幽州论戎事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慨叹遥相呼应,在敦煌残卷《塞上曲》的民间唱和中,我们仍能听见这泣血之声的千年回响。

赏析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边塞战争的残酷图景,诗中意象如刀刻斧凿般浸透血泪。"城头月没霜如水"开篇即以"月没霜冷"的意象营造死寂氛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句"五字写尽边城寒夜,不着一字而杀气自透"(《艺苑卮言》)。"趚趚蹋沙人似鬼"中"鬼"字惊心,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鬼影蹒跚,非身历战场者不能道此语",将戍卒夜行的诡谲与绝望写得入木三分。

诗中情感呈现递进式的撕裂感。"灯前拭泪试香裘"展现铁血柔情,学者袁行霈指出此句"以闺阁之物映照征人之悲,温柔与残酷对撞,催人泪下"(《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驼囊泻酒"的豪饮与"前头啑血"的惨烈形成巨大反差,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边塞诗最痛彻处,在于用狂欢笔法写死亡"(《唐诗杂论》)。末三句更是情感迸发,"鱼金虎竹"(调兵符节)的皇家威严与"骨成灰"的个体毁灭形成终极拷问,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七字将宏大叙事碾碎为尘,盛唐气象在此显出血肉的代价。"

全诗意象群构成完整的死亡美学体系。月色、霜华、鬼影、漏声等冷意象编织成网,学者葛晓音特别强调"残漏子"的运用:"更漏残声如生命倒计时,与驼囊泻酒构成唐代边塞诗特有的'醉与死'母题"(《八代诗史》)。而"雁门山边骨成灰"的收束,叶嘉莹解读为"以地理名词埋葬个体存在,山河永恒与生命速朽的对比,达到边塞诗悲剧美的极致"(《汉魏六朝诗讲录》)。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传统边塞诗的英雄叙事。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李贺此作将镜头对准普通士卒,灯下拭泪的细节比任何铠甲反光都更刺眼。"这种平民视角的战争书写,使诗歌在千年后仍能让人触摸到历史褶皱里的温度与疼痛。

点评

李贺《雁门太守行》以奇崛冷艳之笔,勾勒出边塞苍凉悲壮的画卷,历代名家评点如珠玉纷呈: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云:
"『城头月没』四句,写戍卒夜巡之状,如睹鬼影幢幢。『驼囊泻酒』陡转豪烈,末三句竟作决绝语,愈见忠愤之气贯注金石。"

**叶葱奇《李贺诗集》**评:
"『趚趚蹋沙』之拟声,『灯前拭泪』之细节,皆从惨淡中炼出奇彩。结句『骨成灰』三字如寒铁坠地,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化为中唐的凄厉。"

**钱钟书《谈艺录》**论其意象:
"长吉善以『霜如水』『人似鬼』等非常之喻,化寻常戍边题材为惊心动魄之幻境。『鱼金虎竹』用汉典而自铸新辞,足见其『师心而作』的奇才。"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叹其声律:
"『长引一声残漏子』七字中藏更漏绵长,与『啑血不回』形成声情对峙。全篇仄韵到底,如闻铁蹄踏碎冰河。"

此诗尤以结句**"雁门山边骨成灰"**震撼千古,**陈贻焮《唐诗论丛》**谓:
"较之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更添绝望之美,非历安史之乱后的诗人不能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