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霜华浸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自盛唐的烽烟中迤逦而来。这首相和歌辞并非寻常闺怨之作,而是以乐府旧题熔铸边塞血泪,在《乐府诗集》卷三十三的记载中,我们得以窥见其作为军乐歌辞的铿锵底色。
中唐时期的雁门关外,吐蕃铁骑屡犯边境。史载元和四年(809年),河东节度使范希朝曾在此地与敌军血战。诗人以"城头月没"起笔,将镜头推向戍卒夜巡的剪影——霜气凝作幽冥之水,踏沙声里人影如鬼,这般诡谲意象恰是《李长吉歌诗》特有的"虚荒诞幻"。守卒灯前拭泪试裘的细节,与《资治通鉴》中"戍卒衣不蔽体"的记载形成凄楚互文。
"驼囊泻酒"的豪饮,"前头啑血"的决绝,皆暗合《旧唐书》所述朔方军"每战必以酒壮行"的悲壮传统。末三句尤见沉痛:当"鱼金虎竹"(调兵符信)自九重天阙飞驰而至,多少少年郎的骸骨已化作雁门山下的磷火。这与张说《幽州论戎事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慨叹遥相呼应,在敦煌残卷《塞上曲》的民间唱和中,我们仍能听见这泣血之声的千年回响。